对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好处
实验对于学生提高化学的学习兴趣、综合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化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无机化学实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训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以及在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分析、结果处理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无机化学实验这门课程着重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的实验精神及科学态度,培育学生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娴熟的实验技能。
无机化学实验室课程简介(无机化学实验室课程简介怎么写)
谁知道应用化学专业使用哪些教材??
每个学校要求的是有点差别的.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是都要学的。版本,出版社就不一定了。我们学的是《有机化学》高鸿宾(高等教育出版社)、《无机化学》武汉大学(上下册的,讲的很细)、《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天津大学的比较好,还有《结构化学》,但是一般了解就可以了。
大学无机化学
前言《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版)是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的修订本。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版)于2002年初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项目后,即由编写组筹划编写工作,制订编写大纲并着手教材的编写工作。2003年8月在长沙召开的“教育部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化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会:生物、医药学类教材建设研讨会”上,向与会的全国高等学校代表做了关于《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版)教材修订工作的大会发言,并分发了“编写大纲”和部分教材初稿,以便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会后,对收集的意见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力争在教材编写中有所体现。
当前,生命科学的发展已步入分子水平,化学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将更为突出。为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形势,以符合21世纪生物和医药科学发展的需要,在修订过程中将努力遵循“加强基础,趋向前沿,反映现代,注意交叉”的现代课程建设理念。这次修订,编者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对原书各章节进行补充、调整和修改;2.无机化学部分增加了第十四章环境污染和环境化学,第十五章核反应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3.分析化学部分由于考虑到目前仪器分析已成为高等学校的独立课程,故删除原第三版的仪器分析内容,但仍然保留并加强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4.为适应那些学有余力的读者需要,在大多数章中附有相关的“拓展知识”以开阔视野。
参加本书第四版的编写者有:黄孟健教授(第一、二、三、四、五、九、十、十一、十二和十五章),薛德平副教授(第六和七章),陈荣三教授(第八、十三和十四章),袁婉清教授(第十八和十九章,合编第十六、十七、二十和二十一章),杜岱春教授(合编第十六、十七、二十和二十一章)。全书由陈荣三教授策划和统稿,分析化学部分由袁婉清教授参加统稿。
恳请读者对本书的错误和不妥之处,提出批评和指正。
前言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基础实验课程,是化学实验的重要分支,也是学习其他化学实验的重要基础。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实验课程,因而它对奠定学生良好的实验基础特别重要,是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功。它虽是一门独立开设的课程,但在内容上又与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密切配合,使实验课与理论课二者既相互独立设课、自成教学体系,又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各有特色,构成了未来自然科学工作者的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基础。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以实验为手段,研究无机及分析化学中的重要理论,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以及相关仪器、装置、基本操作和有关原理的一门课程,是学生化学实验技能与化学素质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本书本着宽领域、渐进式、交互式、开放式来编排实验,所选实验共分三大类。
第一类为基本实验: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初步知识、电解质溶液、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解离平衡、物质结构理论以及元素部分、误差理论、滴定分析原理等内容,以及一些物理化学参数的测定。通过该部分实验,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使化学实验的基本训练系统化。
第二类为提高型实验:涵盖了综合性、半设计性、设计性和应用性实验项目,尽可能结合化学领域的新反应、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试剂的应用,筛选了一些重要的、典型的反应,包括无机制备、常数测定、物性测定、组成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仪器分析等,通过从原料的选择、中间产物以及目标产物的分析鉴定,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综合素质训练,初步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科学研究及应用研究的能力。
第三类为研究创新型实验:与开放式实验教学和科研训练相结合,融多样化教学形式于一体,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行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完成研究内容,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该类实验给学生创造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重在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为在化学及相关的科学技术和其他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及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上述实验内容和选取原则,共选编了36个实验,任课教师可根据实验室具体情况选取。
本书的编写参考了相关教材、国家标准和互联网上有关内容,主要参考文献列在相关内容参考文献部分,在此向文献原作者深表谢意。
本书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环境等专业,农林院校及医学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实验教材。
本书由李志林主编,并负责全书统稿,马志领、翟永清同志参加了本书部分编写工作。感谢河北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无机化学教研室同志们的热忱帮助。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的不足与疏漏,恳切希望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不胜感激。
前言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也有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为主要目标。作为高等院校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和能力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方面受到良好培训,并能将其很好地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
本教材面向新世纪的化学课程,以适应高等院校对本科生人才化学素质、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以及我国经济、科技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编写过程中,我们除了注意分析化学知识的覆盖面以外,尽可能的联系实际,给学生留下一些回味的东西,使其体会化学的奥妙和涵义,对基本原理产生更深一步的认识,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的培养有所帮助,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其在生产实际、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综合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及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
参加本书编写的作者均是长期从事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和科研的一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在编写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吸取了近年来国内外出版的同类教材的优点,使之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文字叙述简明扼要,注意启发性。力求削枝强干、优化内容、突出重点、加强基础,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强化早期渗透应用的意识,’联系当前普遍关注的资源、能源、环境、材料、生物技术、生命科学等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立足于本课程的基本知识点,结合工、农、林、生物、食品、医学等专业学生的特点,为适应化学学科的发展和21世纪教学改革的要求,反映最新科技进步与发展动态,增加新的科技信息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材中增加了仪器分析、无机及分析化学中常用分离方法的应用等内容。为学生将来在学科交叉领域进行创新打下基础。
新生知识结构与无机化学实验教学_知识结构优化1000字
摘 要:无机化学实验是高校化学、生命科学、医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实验课程,本文主要针对大一新生的知识结构,探讨了如何有效进行无机化学实验教学。 关键词:新生 知识结构 无机化学实验 实验教学 改革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产生和发展,实验贯穿始终。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环节。然而,实验教学在我国中学化学教育中是最薄弱的环节。调查表明,从地方招收的新生中,有未动手操作过简单实验的,甚至有未进过实验室的,实验双基严重短缺。而我们的生源大多数来自西北五省,用于化学实验教学的经费远不敷需要,于是就有黑板上做实验的教学情形。而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生命科学、医学专业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门实验课,也是大一学生第一学期的必修课,它不但为后续课程如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学生以后自己从事科研或教学工作打下了基础。良好的实验习惯、规范的实验操作、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等的养成,都是从这里迈出第一步的,这个阶段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无论从学习方法还是思维模式,新生都尚未脱离中学教学模式。如何使新生尽快适应由高中到大学的教材、教法及学习方法、技能等方面的转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体会谈谈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面的体会。
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可以归纳为四方面:训练学生具有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术和技能;印证深化相应无机化学理论课程的内容;培养学生有独立进行实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1]。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有了较大的变化,教学目标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更好的达到以上要求,我们相应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重视第一堂实验教学课
无机化学实验内容由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构成,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基本化学原理、基本元素化学、无机化合物的制备及综合设计五大部分内容。而且,实验涉及的试剂和玻璃仪器较多。无疑,严谨的实验态度、规范的实验操作、科学的实验学习方法的教学和实验室的安全教育是第一课的主要目的和内容。但是,如何把这些体现在今后的实验学习的行动纲目和指标体系中,使学生学有指南、行有方向、做有方法、动有规矩,通过近年来实验教学改革实践经验,上好第一堂实验课非常重要。因此,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及生源进行认真的、多方面的、详细的备课,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的,准备一些课件也非常必要。
2、认真预习实验报告
无机化学中化学元素的基础知识、无机反应的生成物判断必须依据实验,且须记忆。在无机化学实验课的教学中,怎样才能既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呢?我们的方法是首先要求学生在每一个实验之前,必须预习,并清楚地写好预习报告,实验时只准带预习报告进入实验室做实验。教师在上课前认真检查,同时对实验内容和仪器使用进行简单提问,符合要求才准予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对于预习不充分的学生,应该请他们暂时离开实验室,待补上以后再进行实验。这样,在措施上保证重视预习报告,学生能较好地独立实验,确保了素质教育主体性的贯彻。
3.积极关注教学环节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规范化的操作是必须的,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无机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规范化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实验习惯等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为,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实验习惯及实验技能的培养,也关系着今后专业实验课的开设效果。所以,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无机化学实验课的教学,特别是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科学习惯和科学素养。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最好一人一组。因此,给大一的学生授课要特别注意观察学生能否规范准确操作,要让学生明白对于实验课来说,过程重于结果,对于一个失败的实验,只要能找到失败的原因同样是成功的。对于化合物性质实验课,我们把教师的讲解、提问、总结放在学生实验结束以后进行,以此来强化学生对实验现象及化合物性质的进一步理解和记忆;对于化合物制备实验课,教师的讲解、提问、总结放在学生实验之前进行,以强化学生对化学基础合成知识和实验正确操作的理解和提高。
4.科学应对实验课改革
实验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用实验手段进行观察、探索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教学过程。通过实验教学既要达到巩固基本理论知识,又要达到拓展知识、开发智力的目的。新课程理念强调学习方式的特征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是让教材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使教材内容同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建立联系,搭建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从而使教材内容更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联想与创意。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满足可以自己动手操作的条件,保证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而且要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开放实验室就会面临经费问题,而选择微型化学实验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很好途径。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微型化、操作简捷、经济省时、安全便携[2],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不但有较好的实验效果,而且能极大减少实验的“三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因此,选择微型化学实验可以满足更多的学生来加强规范操作和技能培训。为了有效地开放实验,提高技能培训,可以根据实验条件和学生的需求,列出一系列相关的研究性课题供学生选择,这样在加强规范操作、技能培训的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能力、创造性能力。
总之,化学实验教学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规律,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认识、理解、创新,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是实验课教与学的总目标。我们所尝试的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从形式上看是一种学业结构评价模式,实质上是一种系统的指标实验学习模式。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可使新生尽快摆脱中学学习模式,为日后的实验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增强自身实验学习的适应性,促使实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在无机化学实验课以后的教学中,要坚持不懈地实践、改革、探索,继续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为培养高素质的新世纪建设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孟宪锋,高莲珍,黄发真.本科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探讨与体会,昌吉学院学报,2005,(4):102-104.
[2]周宁怀.微型无机化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8.
大学的无机化学这门课包括哪些内容?
第一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1.1 热力学基本概念:状态与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热力学第一定律.
1.2 热化学: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恒容反应热Qρ和恒压反应热Qν;焓与反应焓变ΔH;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几种反应焓的计算方法:盖斯定律,由标准生成焓计算反应焓,由燃烧热计算反应焓,由键能估算反应焓.
1.3 化学反应的方向:反应的自发性;熵的初步概念;Gibbs自由能与ΔG;吉布斯—赫姆霍兹方程ΔG=ΔH-TΔS应用
第二章 化学平衡
2.1 化学平衡常数: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定律;经验平衡常数与热力学平衡常数;转化率.
2.2 化学平衡常数和自由能变:等温方程;化学平衡常数和标准自由能变
2.3 化学平衡移动:压力、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第三章 化学反应速率(3学时)
3.1 反应速率定义及表示法:平均速度;瞬时速率.
3.2 反应速度理论简介: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
.3 影响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基元反应与非基元反应;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零级、一级反应、二级反应);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四章 酸碱电离平衡(5学时)
4.1 酸碱理论简介: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
4.2 强电解质溶液:离子氛;活度.
4.3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与pH值求算;多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与pH值求算;同离子效应、盐效应;盐类水解.
4.4 缓冲溶液:定义;pH值求算;应用
第五章 沉淀溶解平衡(2学时)
5.1 溶度积常数:溶度积原理; 溶度积和溶解度的相互换算
5.2 沉淀与溶解的相互转化:多重平衡常数;沉淀-溶解计算
第六章 核化学(2学时)
6.1 核衰变
6.2 核裂变
6.2 核聚变
第七章 氧化还原反应(7学时)
7.1 基本知识与氧化还原反应式的配平
7.2 电极电位和电池电动势:原电池和电极电位;电极类型与原电池的简易表示法;标准氢电极与标准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位表的应用.
7.3 电池电动势(E池)与反应的自由能变(ΔG):E池与ΔG的关系;平衡常数K与的关系.
7.4 电池电动势与浓度的关系:能斯特方程式;能斯特方程式的应用.
7.5 化学电源与电解
第八章 原子结构(7学时)
7.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氢光谱和玻尔理论;微观体系波函数ψ及∣ψ∣2的物理意义;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氢原子波函数的图象表示.
7.2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屏蔽效应与钻穿效应;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表.
7.3 原子性质变化的周期性:有效核电荷;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
第九章 化学键与物质结构(9学时)
9.1离子键与离子晶体:离子键的形成和晶格能;离子半径;典型离子晶体结构;离子极化.
9.2 共价键与分子结构:现代价键理论;离域π键(大π键)的形成;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简介;键参数、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性质.
9.3 金属键:自由电子理论;金属能带理论.
9.4 分子间作用力与氢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
9.5 晶体结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