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游戏ing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 高三地理知识点归纳

艾丽游戏ing 1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汇总【高考经典题型】

高中地理都有哪些必背题目,高考地理掌握这些经典题型对高考文综会有很大的提分。下文我给大家整理了几种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 高三地理知识点归纳高考地理重点知识点 高三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考必背地理大题经典题型 1、分析朝鲜半岛南北在地形、气候、植被、经济等方面的异同点?

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气候: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温带季风气候。植被:南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温带落叶阔叶林。经济:南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北部经济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2、日本工业分布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濑户内海和太平洋沿岸。原因:①日本国土小,矿产资源缺乏,需进口;②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濑户内海和太平洋沿岸多优良港口;③日本市场小,需出口工业品。19.东南亚的经纬度范围?(90°E~140°E,25°N~10°S)

3、东亚沿海地区农业发达的原因?(提示:从地形、气候、土壤、人口、历史方面分析)

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便于耕种。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于农作物生长。土壤:肥沃。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历史: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4、对我国石油运输而言,中缅输油管道、克拉地峡运河航线与马六甲海峡航线相比有哪些优势?

我国石油主要是从中东地区进口,即石油进口线路主要是马六甲海峡航线。中缅输油管道线路、克拉地峡运河航线比马六甲海峡航线距离短,可节省运输时间和能源;且中缅输油管道线路一部分在中国和缅甸境内,在陆地上进行管道运输,可摆脱过份依靠马六甲海峡航线的局面。

5、泛亚铁路的起始点、所穿过地区地质方面的不利条件,以及修建的意义?

困难:①地形崎岖;②火山地震多;③滑坡泥石流多。意义:①加强了各国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②使我国云南和东盟各国拥有陆上贸易通道,缩短了内陆省份南下印度洋的运输距离,有利于扩大我国的对外开放。

高考地理大题答题技巧方法 1、高考地理题型信息获取与机智解读

提取高考地理大题信息要全:穷尽一切图文信息,确保信息无遗漏,特别是图表材料要通过思维加工将图形、数据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

高考地理解读信息要准:要注意区域图的准确定位,如经纬度定位、海陆轮廓定位、地理事物特征定位;从题干、图表中提取解题信息;找出题干和设问的关键词和限定词,辨析信息的重要程度,找出关键信息并进行合理判断与推理,挖掘隐含信息。

高考地理大题运用信息要活:运用直接信息及隐含信息对问题进行分析,思维要畅通、敏捷。

2、实现高考地理试题内容与储备知识间的内在转化

将高考地理试题内容与储备知识建立联系,运用地理思维将知识重新组合、迁移转化。一般解答思路为: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准确定位→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人类活动(工农业生产及其地域联系)。其作用是通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一条承接式思维链条,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时由于题目条件隐蔽,层层设障,没有明显的正误倾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在此基础上要理清头绪,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并找出优势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3、解答高考地理问题,草拟答案

①高考地理大题遵循已形成的思维模式和探究思路,根据试题的设问指向阐释事物、探讨问题,做出正确解答。如以区域为信息载体的题目要牢牢把握区域环境特征,与区域环境特征相背离的词语要慎用。

②解答高考地理问题一定要有大局观,要清楚从哪些方面、哪些层次作答,而且根据要点与原理的逻辑关系,确定哪个要点需重点分析,哪个简略阐述即可。

③高考地理答题中要注意辩证分析问题,如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资源问题(开源、节流)、评价与影响(利与弊)、区位因素(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地理规律(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等。

高三地理笔记知识点总结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是智慧的源泉,知识可以使人明智,陶冶人们的灵魂。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 高三地理 笔记知识点 总结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笔记知识点1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

一、认识自然资源

1、概念: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判断依据:

第一,自然属性,即“直接从自然界获得”;

第二,经济属性,即“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结合课本图4-1-1,判断棉花、原始森林、清洁汽油、山上的岩石、闪电哪些是自然资源,哪些不是自然资源?为什么?

台风、地震、闪电都具有巨大的能量,是不是它们注定就不是自然资源呢?——认知能力、科技水平

3.自然资源的分类

(1)可再生资源:可不断更新、循环使用的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

(2)不可再生资源:形成需要漫长的地质时期,相对人类的历史来说是不可更新的,如矿产资源。

二、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

你认为我国自然资源在分布上有哪些特点?

北方多煤矿,南方多磷矿;北方平原多、热量少、水分少,南方山地多、热量多、水分多;西北干旱区光照强、风力大,西南湿润区光照少、生物种类多。

分布的不平衡性,表现:①存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地域差异;

②可再生资源受水热条件影响,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地带性规律,并且是不平衡的。

③不可再生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由地质条件决定具有地质规律。

有色金属————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岩浆岩分布地区; 煤和石油——————沉积岩地区

(1)、分布的不平衡性:————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

(2)、资源间的联系性————注意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

(3)、数量的有限性:在一定的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的数量总是有限的——合理规划 适度开发 循环利用

(4)、利用的发展性: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将进一步拓展,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也不断提高————发展科技 挖掘潜力 谨慎开发

能源 :常规能源:石油、天然气、煤、水、生物能等; 新能源:核能、太阳能、潮汐能等

三 、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必要性: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

你知道哪些由于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导致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双向的: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

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原则;共同性原则

高三地理笔记知识点2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分类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岩石圈); 气象灾害:台风、沙尘暴、洪水、干旱、寒潮等(大气圈);生物灾害:虫灾、蝗灾、鼠灾、生物入侵等(生物圈);水文灾害:、涝渍、风暴潮等(水圈)

泥石流发生的条件

1、物质来源:流域内有大量易于搬运的固体破碎物质。2、地形地貌:有坡度较大的沟谷。

3、水源:数量大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汇聚的水。4、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滥砍滥发

自然灾害的危害

危害:严重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一、认识洪水和洪灾

1.洪水:河流水位超过河岸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2.洪灾:洪水溢出,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就是洪灾。

如何判断是洪水还是洪灾?

洪水只有给人类带来危害时,才能称为洪灾

二、洪灾的形成原因

流域的汇水速度大于河道的排水速度

流域的汇水速度:土壤含水率;地面坡度;植被覆盖率

河道的排水速度:河谷顺直程度;河谷通畅程度 ;纵向坡度

洪水形成的人为原因:诱发或者加剧了洪灾的发生

1、对流域内植被的破坏: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

2、大规模围湖造田:减弱湖泊对洪水的调节作用

3、占据河道的建筑物:降低了河道排水的速度

洪水致灾的影响因素:洪灾的受灾严重程度与区域的人口、经济有关

人口越密集——致灾越大 ; 经济越发达———— 损失越重

三、洪灾的防治 措施

主要的工程措施:1、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洪水调蓄能力, 2、修建堤坝:防止洪水漫溢, 3、疏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4、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

主要的非工程措施

1、加强认识,提高防灾意识;2、加强森林管理,减少水土流失;3、建立统一的指挥系统,拟定应急撤离计划;4、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主动防灾、抗灾

高三地理笔记知识点3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

1、影响因素:①、太阳辐射的变化 ②、海陆分布的变化 ③、地形的变化 ④、人类活动

2、不同时期气候变化特征

①、地质时期气候变化(距今22亿年以来)——特点:冰期和间冰期交替

②、人类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最近几千年来)——特点:温暖期和寒冷期交替

③、仪器观测时期气候变化(百余年来)——特点:波动上升,当前升温加速

从地质时期看,气候总体表现为 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周期为10万 年。从图中可以看出,目前地球气候正处于温暖的间冰期。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与未来变化幅度

1.原因:①自然原因:当前气候正处于间冰期; ②人为原因: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氟氯烃化合物)

温室气体增加的趋势,与地球表面平均气温升高的趋势是一致的。

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

2. 未来全球气候变暖幅度预测

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 ~5.8 ℃,全球平均海平面将上升0.09 ~0.88米。

主要原因:工业革命以来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温室效应

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导致全球海平面的上升;2.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的增加;3.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4.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1.导致全球海平面的上升

?①、海水入侵、淹没土地、土地盐碱化;?②、风暴潮作用加剧、海岸侵蚀加强、洪涝灾害增加;③、陆地污水排放受阻、港口和航道功能受影响

2.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的增加

①、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部分降水增加;②、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区因蒸发加强而变得更加干燥;③、热带气旋强度和频率明显增强

3.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

①、改变植被群落的结构、组成和生物量,生物多样性减少(不可逆转);②、部分物种易患病,生产率低;脆弱物种灭绝风险增加;③、二氧化碳增加,光合作用增强,植物生产率提高

4.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①、热带、亚热带地区炎热天气出现频率增加,扰乱人体新陈代谢;②?、改变某些病毒传染媒介的范围,改变病菌滋生环境,增加传染病

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①减少燃烧化石燃料,降低CO2的排放量;②植树造林,降低CO2浓度;③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④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⑤加强国际合作,全球共同行动

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主要措施:

①,培养新种;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③、建设防岸侵蚀工程

高三地理笔记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

★ 高三地理学习方法和技巧大全

★ 高中地理如何做课堂笔记

★ 学霸高三文科学习笔记

★ 高三文综复习方法

★ 关于高三学习经验总结2019

★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 高考文综必背知识点

★ 高三地理教师年终工作总结范文精选

★ 高中地理复习的四大策略与四大方法

高三地理笔记重点知识点

也许你会笑我傻笑我笨,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多得是,干嘛为了一本书而沉醉?而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我爱书,我就是爱书。以至于只要沉醉在书海的世界里,我就身不由己,不由自主的陷进了这个世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 高三地理 笔记重点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笔记重点知识1

一、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自然灾害)、水源、土壤;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 种植 历史、工业基础等。

以我国东北三江平原的商品谷物农业为例:

自然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交通便利;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政策支持。

注意:一般而言,适宜发展种植业的地方具有地形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或有灌溉水源、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政策扶持等有利条件。但就气候而言,降水多的低纬地区往往具有水热条件好的优势,降水少的地方往往具有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的优势。

区域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分析还要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自然灾害等。

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西北: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水资源不足。 华北:土壤盐碱化、水资源不足。

黄土高原、南方丘陵:水土流失。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横断山脉:森林锐减。 洞庭湖、三江平原等:湿地减少。

我国不同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

北方:旱涝、寒潮、沙尘暴、大风等; 南方:旱涝、台风、暴雨等;

西南:旱涝、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 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是发展灌溉农业的决定性条件。如我国西北地区。

● 纬度高,热量不足,如我国东北地区;海拔高,热量不足,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如我国青藏高原;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作物生长;夏季炎热干燥或全年降水少,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但水源不足。

● 地形影响农业类型:平原发展种植业,山地、高原发展林牧业。平原地区有利:地形平坦,利于耕种;不利:不利于排水,易涝。

● 土壤影响农业产量:平原地区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山地地区,地形坡度大,土层薄;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的红壤呈酸性,适宜茶树生长。

● 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高,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水平较低。

● 市场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随着城市的发展,农民改粮食作物为种植花卉、蔬菜、瓜果,发展乳畜业等,主导因素是市场。

● 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 提高单产的主要途径:发展科技,培育良种;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会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破坏植被,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大水漫灌导致土地盐碱化;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大量施用农药导致土壤污染。

三、区域农业可持续的 措施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科技,提高单产;培育良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高三地理笔记重点知识2

第二讲 农业地域类型

一、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季风气候区和热带雨林气候区,包括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2、区位条件:

有利: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 经验 丰富;有喜食稻米的习惯,需求量大。不利:季风气候,旱涝频繁(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3、生产特点:(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水利工程量大、生产规模小、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乌克兰、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地广人稀的地区)。

2、作物:小麦、玉米(旱作作物)

3、区位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政策支持;科技发达(发达国家)。

4、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

三、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草场广阔;(典型代表: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2、区位条件: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3、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集约化、专业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给我们的启示: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培育良种牛。

四、乳畜业

1、分布:西欧、新西兰、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地区、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

2、区位条件:气候温凉、潮湿,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地形平坦,草场面积广阔;城市、人口密集,市场广阔;交通便捷。

3、生产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专业化程度高。

五、混合农业(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相当)

1、典例: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

2、生产对象:种植小麦和牧羊;

3、特点: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合理安排农作时间;对市场的适应性性强。

4、我国的混合农业典例是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高三地理笔记重点知识3

第三讲 工业区位选择

(二)工业区位条件分析

自然条件: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工农业基础。

环境条件:考虑风向、河流流向等。

以上海或长三角工业发展条件为例:

有利:临江靠海,地理位置优越;水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政策扶持;劳动力丰富且素质高;科技水平高;工农业基础好;协作条件好。

不利:矿产资源和能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用地紧张。

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还具有产业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人才缺乏,经济腹地狭小等劣势。我国四大工业基地都具有能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用地紧张等共性问题。此外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不足,西北地区科技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等。

高三地理笔记重点知识4

第四讲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生产上的联系(即投入—产出的联系,如老工业区);

空间上的联系(即共用基础设施,我国许多经济开发区就是这种情况)

2、工业集聚:

意义:①共用基础设施 ②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③降低运费和能耗 ④最终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3、工业地域:工业联系形成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

二、工业扩散与产业转移

1、目的: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资源、市场等),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有利于缓解原工业区的用地紧张,减轻环境污染。

2、扩散规律:发达地区往往将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至欠发达地区,保留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

3、产业转移

(1)影响因素:劳动力成本、地价、内部交易成本、市场等。

(2)目的:降低成本,扩大市场

(3)影响:(从有利、不利方面分析生态、经济和社会影响。)

对迁入地: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相关产业和基础

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可能会加重环境污染。(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对迁出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缓解交通拥挤和用地紧张状况,改善环境质量;有可能导致

失业率上升,影响短时经济发展。(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

● 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主要目的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资源,然后是占领当地市场和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

● 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

● 由发达地区流入欠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主要有资金、技术、人才、先进的管理经验等,由欠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一般是廉价劳动力、资源等。

● 欠发达地区吸引产业转入的有利条件:地理位置优越,临近--;地价低;劳动力廉价;交通便利;生态环境优美,环境承载力强;现有开发程度低,发展空间大;政策支持。

三、传统工业区

(一)德国鲁尔区

(1) 主要分布在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 发展特点:传统工业区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工业部门有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产业结构单一。

(3)鲁尔区发展的条件: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区近;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4)鲁尔区衰落的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产能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环境污染严重;矿产资源日益枯竭;用地紧张,交通拥挤。

(5)鲁尔区的整治措施: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工业;更新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治理污染,美化环境;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打造品牌;拓宽市场。

(三)自然资源分布特征的描述:

资源的种类、资源的数量(储量)、资源的分布(分布广或者分布集中,集中在哪里?)等。

例:我国南方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为例: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分布广。

(四)资源开发条件(一般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时注意区分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1)资源储量:可从--资源储量大小、分布范围大小、种类多少、质量好坏等方面评价。

(2)开采条件:可从矿层厚度、埋藏深浅、地形地质条件、可否进行露天开采等方面评价。

(3)市场条件:可从消费市场是否广阔、据市场远近等方面评价。

(3)交通条件:是否有便利的交通条件。

(4)资金、技术条件:可从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科技水平高低等方面分析。

四、新工业区

1、意大利新工业区(轻工业,劳动力导向型)

与传统工业区相比,意大利新工业区的主要特点有:以中小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工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2、美国“硅谷”(高新技术工业,技术导向型)

(1)有利的区位条件: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航空和高速公路为主);军事订货(特殊条件)。

● 高新技术产业一般布局条件:靠近高等院校,人才丰富;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政策支持。

高三地理笔记重点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2020高考地理答题规律与方法

★ 高三地理必考知识点归纳

★ 高三地理复习知识点汇总

★ 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 地理高中知识点归纳

★ 高考地理核心知识点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 高三地理知识点复习精选

★ 高三地理重要知识点复习方法总结介绍

★ 人教版高三地理必备知识点

高三地理必背知识点

“得文综者得天下”,要想得到文综,那地理就一定不能拖后腿。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型别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高考地理知识点记忆口诀:我国山脉

一、

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南岭。

东北一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

台湾山脉东分布,长白武夷夹当中。

弧形山脉气势雄,喜马拉雅山似卧龙。

二、

东西走向六条山,天阴昆秦南喜山,南北横贺六喜断。

东北西南三排山,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东台湾。

西北一东南祁连泰,我国地形是多山。

北美五大湖

1、北美五大湖,苏密休伊安。

2、北美五大湖,相互连成群。

冰川作用下,构成湖泊因。

美加共有四,中间分界明。

“伊利”、“安大略”,“苏必”与“休伦”。

另一美独有,称之“密歇根”。

五湖总面积,世界居第一。

淡水资源丰,特别利航运。

工业区经济综合整治措施:

1.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保证各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资源

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4.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路

5.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社会地理3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土地:地形、土壤

2.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

3.水源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

2.交通

3.国家政策

4.劳动力

5.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6.工业基础

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水域条件: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

2.筑港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装置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经济腹地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客货流量大小、腹地经济性质经济腹地的广阔与否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等>

2.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援

3.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

1.地形: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

2.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 冰期短

3.河道:宽阔平直,水深

「社会经济条件」

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络密集,运输量大

河流的治理原则、措施:

※治理原则

上游:调洪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泄洪、束水

※治理措施

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a.流域广,支流多;b.含沙量大;c.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 a.流经溼润地区,降水丰沛;b.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该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氾滥。

「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a.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b.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

※原因

「自然原因」

1.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

2.河流:地表径流量较少

「人为原因」

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

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解决措施

1.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节流: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如: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

2.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3.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4.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水库的作用:

1.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2.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

3.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4.具有防洪作用

5.具有发电价值

6.具有灌溉功能

7.提高航运价值

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气候:气温高、降水少、多风、日照强:有利于蒸发

2.地形: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

2.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海水上泛

3.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4.洋流:交汇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2.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3.地势:平坦开阔

「人文条件」

1.人口: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低,地广人稀

2.交通:交通便利

3.军事: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隧道的选址条件:

要选择在背斜处a.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b.背斜为穹形构造,不易塌方。

汽车站选址的区位条件:

1.路况:周围道路宽阔

2.与市内外交通联络

3.工程量大小

航空港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2.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

3.气候:少云雾。

「社会经济条件」

1.交通条件: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络。

2.经济: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向:

1.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加大绿化,有计划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农村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商品农业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民收入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地区,介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其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号称“世界的第三极”。青藏高原所在地区本是古地中海海底的一部分,后来到上新世—更新世时,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的相互作用下,由不断扩张北移的印度洋推动刚硬的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向亚洲大陆的南缘俯冲挤压大幅度抬升形成。

因为纬度低、地势高、空气密度小、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体积偏大,青藏高原形成了冬季不太寒冷,夏季温凉,气温年较差不大、日较差大的高原季风气候。

隆起的青藏高原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气候。

一、青藏高原对西风气流的阻挡作用

青藏高原阻挡了我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气流分支点在60°E,北支气流经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和华东等地区流向太平洋;南支气流则在流过青藏高原南侧后转变成了温度较高、溼度较大的西南气流,影响我国四川、贵州、云南、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两支气流最后在青藏高原东部110°E 附近汇合。如图1所示。

冬季,我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南移,其北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气候寒冷干燥;而其南支气流则会增强并在昆明、贵阳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昆明准静止锋,使四川、贵州、汉水流域乃至山东、辽宁一带出现大量降雪。

夏季,我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北移,其南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喜马拉雅山南缘一些地区风力最小,天气最稳定;其北支气流则刚好相反。随着西南季风势力的增强,西南暖溼气流会为我国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带来大量降水。青藏高原北部气流对我国影响较明显,如春季我国西北气旋活动多。

四川盆地一带冬季由于受青藏高原阻挡作用影响较大,风速较小,空气溼度较大,加上地形的影响,易出现云雾天气;夏季由于处于青藏高原“背风坡”,若西南暖溼气流偏南流,东南季风西进势力减弱,就易出现干旱。

二、青藏高原对冷暖气流的遮蔽作用

冬季,由于来自较高纬度地区的空气很难越过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南的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就较小,气温下降幅度就不大;夏季,由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极少能越过青藏高原进入我国西北地区,甘肃、新疆一带气候就会干旱。

三、青藏高原对我国冬、夏季风的促进作用

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国东部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单元,使我国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表现得极为明显。由于地势高,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受热快,气流上升,气压降低,这加速了陆上低压的形成,使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势力增强甚至影响到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如图2所示。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降温快,气流下沉,使陆上高压势力增强,促使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如图3所示。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国东亚季风环流势力更强大,冬夏季风更替更明显,大陆性气候特点更突出,冬季风影响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

四、青藏高原对我国华南地区降水的影响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国东部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季风气候区,加上台风的影响,我国华南地区的降水极为丰富,摆脱了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变成沙漠的厄运,成了北回归线上的一片“绿洲”。

总之,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仅使青藏高原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也对我国气候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我国气候复杂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