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它的译文是什么?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人恒过然后能改 人恒过然后能改下一句
人常常(会)犯错误,(犯错误)后能改正;心里有了困惑,处心积虑地去考虑(怎样解决这些困惑),然后再有所作为;在表情这表现出来,在声音能使别人听出来,这样做了之后才能被别人明白他心里在想什么。
“困”,本义是树木被四壁围着,引申为“围困”,又引申为“困惑”。“衡”,音借为“横”,赵歧注:“衡,横也,横塞其虑于胸臆之中。”不说音借,把“衡”作“衡量”讲,也通。“作”,《说文》:“起也。”就是“起立”。又,《尔雅·释言》:“作,为也。”或者说“作”当“创造”讲。“喻”,明白;同样的用法如:“故作书以喻意。”(《淮南子·修务》)
译文:“人们常常做错了事,这才能得到改正;心意困惑,思虑阻塞,这才能振奋有为;表现在脸色上,发泄在言论中,这才能有所领悟。”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孟子的话富于辩证思想。
人常常犯错误,但能改正;心里有了困惑,要去考虑,然后再去创造,看他的表情,听他的声音,你就会明白他心里在想什么了.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初中课本上的啊……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