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游戏ing

刘备三顾茅庐问天下 刘备三顾茅庐问天下补写下联

艾丽游戏ing 1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概括?

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去请诸葛亮出山做他的军师傅,第一次去的时候诸葛亮不在家,第二次去的时候也不在。

刘备三顾茅庐问天下 刘备三顾茅庐问天下补写下联刘备三顾茅庐问天下 刘备三顾茅庐问天下补写下联


到了第三次去的时候,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非常谦恭的站在院子里等诸葛亮睡醒没有打扰,张飞和关羽都认为诸葛亮拖沓很不高兴,而刘备仍然谦恭的等待。最后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感动,答应出山帮助刘备。

扩展资料:

三顾茅庐的背后心理:

但是我们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古代作为文化人精神偶像的很多啊,文天祥他也是精神偶像,岳飞也是精神偶像,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为什么惟独诸葛亮在中国读书人、文化人、知识分子,在人民群众当中他那个地位那么崇高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三顾茅庐,就是其他的不管岳飞、文天祥也好都不是皇上三请四请请出来的,就诸葛亮一个人请了三回。

而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他有一个矛盾心理,就是一方面他很想出来做事情,所谓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他这一肚子满腹的经纶,一肚子的学问,一身的本事,他有一个地方使啊,他要使用出来,他只有找一个好老板,因为他自己做不了老板;

但是另一个方面他又清高,他的心理又很脆弱,他受不得打击,受不了冷遇,不愿意自己腆着脸找上门去让人家踢出来,最好是所有的老板所有的皇帝都是恭恭敬敬上门去请他出来,而这样的例子只有这一个。

那么罗贯中作为这样的一个读书人,这样一个文化人,他摆出这个事情他能不大做文章吗?他肯定要大写特写,这个我猜测可能就是《三国演义》这个“三顾茅庐”它背后的这样一种心理。

那么不管怎么说,“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上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其实在我看来,是刘备先找诸葛亮,还是诸葛亮先找刘备,是见了三次谈了三次,还是去了三次谈了一次,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谈了什么。

如果说他们真的是谈了三次,我们就无法知道它的全部内容,我们只知道一个结论性的意见,那就是在“隆中对”里面诸葛亮的政治天才表现得淋漓尽致,“隆中对”也成为中国古代一篇有名的对策。

您好,三顾茅庐主要讲的是刘备为了请诸亮亮帮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离开了,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哪知诸葛亮又出门出去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刘备十分叹服。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摘要】

三顾茅庐故事简介(内容概括)【提问】

您好,三顾茅庐主要讲的是刘备为了请诸亮亮帮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离开了,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哪知诸葛亮又出门出去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刘备十分叹服。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回答】

徐庶告诉了刘备去卧龙找一个叫诸葛亮的人,刘备第二日带领了自己的两个手下去卧龙拜访诸葛亮,结果因诸葛亮出门去可。

刘备没过几天又带着他的手下去拜访诸葛亮了,诸葛亮恰好和好友出去了,刘备给了诸葛亮弟弟一封信便走了。

备再一次去拜访,这次诸葛亮终于在家中,刘备见到了诸葛亮,与诸葛亮说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可以帮助他成就霸业,经过一番谈论,诸葛亮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刘备三顾茅庐”主要讲的是刘备三次前去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的故事。最初是徐庶告诉刘备有一个叫诸葛亮的人有雄才大略可以助他夺得天下,于是,刘备第二日便去卧龙拜访诸葛先生,却因诸葛亮不在家并没有见到人。

没过几天,刘备再次拜访诸葛亮,仍然因为诸葛亮与好友出游在此无功而返,刘备便留下一封信离开了。之后,第三次拜访才见到了孔明先生。

刘备被曹操打败后,得知诸葛亮的才能,于是刘备与关羽和张飞前去拜访诸葛亮,希望他能够帮助自己,第一次去和第二次去的时候,诸葛亮都不在,第三次去诸葛亮家的时候,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非常恭敬地站在诸葛亮家门前张飞和关羽都以为诸葛亮很不高兴,但刘备仍然谦恭的等待,后来,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打动了,答应出山来帮助刘备

刘备打了败仗以后,时数告诉刘备,有一位叫诸葛亮刘备打了败仗以后,时数告诉我,刘备有一位叫诸葛亮的人,住在深山中,到茅草屋里,便带着礼物去拜访,第一次诸葛亮不在家,张飞说,我们可以先叫小炭去打听打听,第二次小谭说诸葛亮回来了,去了以后,看一位十七八岁的少年作证,坐在那儿看书,以为是诸葛亮回来了,谁知不是?给诸葛亮留了封信后,便走了过了几天,春天到了,刘备去拜访见诸葛亮,正在睡觉,便在门外站了许久,后来,诸葛亮醒了,被刘备打动了,跟着刘备去打天下

里面诸葛亮的政治天才表现得淋漓尽致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去卧龙拜访诸葛亮,结果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时,门童说诸葛亮出门去了;第二次,刘备等人再次拜见诸葛亮,门童又说诸葛亮被人请走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草屋时,诸葛亮还在午睡,刘备就耐心等候诸葛亮醒来,最后两人谈论起国家大事,心意相通,诸葛亮见刘备诚心诚意,便答应与刘备共图大业。

三顾茅庐的故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一次,刘备在中原吃了败仗,只得逃往荆州,依附刘表。为了能够复兴汉室,夺取天下,刘备到处招纳人才。徐庶和司马徽见他一心爱才,就向他举荐一个人,此人就是人称“卧龙”的诸葛亮。诸葛亮不仅很有学识,又有才能,于是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诸葛亮隐居在隆中,整天住在茅草屋里,虽然过的是与世无争的日子,却十分关心国家大事。他学问很深,喜欢研究兵法。刘备为了了解诸葛亮的才能,便专程到隆中拜访。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此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不是一个空谈之人,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于是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共同商讨如何才能占据土地,夺取天下。他主张联合东方的孙权,安抚少数民族,夺取荆州、益州;等到曹操集团出现变故,就从荆州、益州两路出兵,平定中原。

刘备非常同意诸葛亮的军事计划,愿拜诸葛亮为军师,请他出山,帮助自己夺取天下。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的一片诚心所感动,便离开隆中,到新野为刘备出谋策划。

此后,诸葛亮成为刘备亲密无间的助手,帮助刘备联合孙权,并真的夺取了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势力强大的曹操、孙权,觉得刘备有了用武之地,都不敢小瞧他。汉中一战,刘备将曹操杀得大败,将曹氏兵将赶出汉中。而诸葛亮在后方筹措粮食,对前线的刘备进行了有力的支持。

三顾茅庐的寓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都有可以学习的地方。向别人请教问题,或者有求于人,态度一定要真诚,并且要有耐心。不能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就像刘备一样,不因此而鄙视诸葛亮,因而蜀汉皇朝才有了更进一步的辉煌。假设刘备无礼节,诸葛亮肯定不会出山相助;假设没有诸葛亮相助,刘备很难建立蜀汉政权。其实,“三顾茅庐”的背后,是求贤若渴。

三顾茅庐出处

三顾茅庐出自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意思是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地位、身份低微,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

注释:

1、布衣:平民;百姓。

2、躬:亲自;耕:耕种。

3、南阳:当时南阳郡治南阳城。

4、苟:苟且;全:保全。

5、闻达:显达扬名,扬名显贵。

6、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微;鄙:地处偏远,与今义不同。

7、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驾屈就。

8、顾:探望。

三顾茅庐的意思

“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刘备曾三次访聘诸葛亮,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后人用“三顾茅庐”来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

顾:拜访。茅庐:草房。

三顾茅庐造句

1、校长三顾茅庐,诚恳地邀请爷爷再返学校代课。

2、为了表示诚意,我决定三顾茅庐,请王先生出马协助。

3、由于校长三顾茅庐的诚意,终于请来李博士莅校任教。

4、他一再来请你到学校主持教务,真有三顾茅庐之诚意,你怎能不去助他一臂之力?

三顾茅庐在哪个地方

刘备三顾茅庐的地方位于湖北襄樊的隆中。三顾堂的游廊中排满了历代名人石刻,堂前三株古柏相传是当年刘、关、张三人下马后拴马的地方。三顾堂后面是传说中的诸葛亮故居“草庐”,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地方。

刘备三顾茅庐

导语:三顾茅庐天下计,两朝开故老臣心。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时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读经书,熟悉历朝兴衰的历史,潜心钻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自比,是难得的一位将才、谋士,自称“卧龙”。善于网罗人才的刘备闻知,高兴地说:“我需要这样的人才!”并表示哪怕山高路远,行走不便,也非亲自去请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到隆中邀请诸葛亮。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只好扫兴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不断派人到隆中打听诸葛亮何时在家。当打听到诸葛亮外出已经回到家时,刘备当即决定二请诸葛。这时,张飞不以为然地说:“一个平民百姓,派个武士把他叫来就得了,犯不着让你一再去请。”刘备说:“诸葛亮是当代大贤,怎么能随便派个人去叫他呢?你还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刘备说服了张飞,叫上关羽,三人骑马直奔隆中而去。

这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冷得实在教人难忍。张飞对着刘备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说。”刘备却说:“贤弟,咱们冒此大风雪,不怕山高路远,去请诸葛,不正表明了我们的一片诚意吗?”三人继续往前赶路。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葛亮,只好写了一封信托诸葛亮的'弟弟转交,说明来意,并表示择日再访。

第二年春天,刘备更衣备马,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竭力劝阻。关羽说:“我们两次相请,都未见到他,想必他徒有虚名,不敢前来相见。”张飞更是带着轻蔑的口吻说:“我们已仁至义尽,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来,我就将他绑来见你。”刘备连忙说道:“不得无礼,没有诚意哪能请到贤人呢?”

刘备三人飞马直奔隆中,来到诸葛亮的草庐前。此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唯恐打扰诸葛亮,不顾路途疲劳,屏声敛气地站在门外静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敢求见。刘备见了诸葛亮,说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访,今日如愿,实是平生之大幸!”诸葛亮说:“蒙将军不弃,三顾茅庐,真叫我过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让将军失望。”刘备却诚恳地说:“我不度德量力,想为天下伸张正义,振兴汉室。由于智术短浅,时至今日,尚未达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刘备谦虚的态度,诚恳的情意,使诸葛亮很受感动。于是诸葛亮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怀着统一全国的政治抱负,离开了隆中茅庐,出任刘备的军师。他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为“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1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2

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去卧龙拜访诸葛亮,结果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时,门童说诸葛亮出门去了;第二次,刘备等人再次拜见诸葛亮,门童又说诸葛亮被人请走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草屋时,诸葛亮还在午睡,刘备就耐心等候诸葛亮醒来,最后两人谈论起国家大事,心意相通,诸葛亮见刘备诚心诚意,便答应与刘备共图大业。

三顾茅庐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在公元206年~公元207年之间,刘备正屯兵新野,这时刘备听到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于是刘备就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也有记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刘备三顾茅庐的原文

三顾茅庐第三段翻译

原文为 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

翻译:刘备屏退旁人催促席而告诉他说:“汉家王室衰败,奸臣窃取命令,刘备不衡量自己的力量,要伸张大义于天下,而智谋短浅,最终无所成就。只有先生打开他的愚笨而拯救他的厄运,实在是三生有幸!”孔明说:“自从董卓造反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和袁绍势力不,而最终能战胜袁绍的,不仅是时机,也是人的谋划啊。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实在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这可以用为支援,不可图谋呢。荆州北据汉水、沔水,利用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这是用武的地方,不是君主守不住;这是上天赐给将军,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此成就帝王大业;如今刘璋昏庸懦弱,百姓富足国家富裕,却不知道珍惜,有才能的人,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裔,信义闻名天下,总揽英雄,思贤若渴,如果占有荆州与益州,据守险要,西和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对内修明政治;对付天下有变,就命令一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以向宛、洛,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以出兵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前来迎接将军的吗?确实如此,就可成大业,汉朝王室了。这是诸葛亮所认为将军谋划的事。希望将军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