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怎么公转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按一定轨道环绕太阳的运动。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1个恒星年。从北天极看呈逆时针,从南天极看呈顺时针。
地球公转视频讲解初一上_地球公转视频讲解初一上课
中文名
地球公转
外文名
The Earth revolution around sun
原因
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
平均角速度
每年360°
平均线速度
每年9.4亿千米
周期
365.2564天
黄赤交角
地球在其公转轨道上的每一点都在相同的平面上,这个平面就是地球轨道面。地球轨道面在天球上表现为黄道面,同太阳周年视运动路线所在的平面在同一个平面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在天球上,自转表现为天轴和天赤道,公转表现为黄轴和黄道。天赤道在一个平面上,黄道在另外一个平面上,这两个同心的大圆所在的平面构成一个23°26′的夹角,这个夹角叫做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的存在,实际上意味着,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自转轴对地球轨道面是倾斜的。由于地轴与天赤道平面是垂直的,地轴与地球轨道面交角应是90°——23°26′,即66°34′。地球无论公转到什么位置,这个倾角是保持不变的。
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没有明显改变的。北极指向小熊星座α星,即北极星附近,这就是天北极的位置。也就是说,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是平行地移动的,所以无论地球公转到什么位置,地轴与地球轨道面的夹角是不变的,黄赤交角是不变的。
黄赤交角的存在,也表明黄极与天极的偏离,即黄北极(或黄南极)与天北极(或天南极)在天球上偏离23°26′。
我们所见到的地球仪,自转轴多数呈倾斜状态,它与桌面(代表地球轨道面)呈66°34′的倾斜角度,而地球仪的赤道面与桌面呈23°26′的交角,这就是黄赤交角的直观体现。
由于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上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一年中没有太阳直射。
公转速度
地球公转是一种周期性的圆周运动,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包含着角速度和线速度两个方面。如果我们采用恒星年作地球公转周期的话,那么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就是每年360°,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360°,即每日约0.986°,亦即每日约59′8″。地球轨道总长度是940,000,000千米,因此,地球公转的平均线速度就是每年9.4亿千米,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了9.4亿千米,即每秒钟29.8千米,约每秒30千米(线速度=940,000,000KM/365天=940,000,000秒/(365x24x3600)秒=29.8千米(近似为30千米/秒)。
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1]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地球公转
我们知道,春分点和秋分点对黄道是等分的,如果地球公转速度是均匀的,则视太阳由春分点运行到秋分点所需要的时间,应该与视太阳由秋分点运行到春分点所需要的时间是等长的,各为全年的一半。但是,地球公转速度是不均匀的,则走过相等距离的时间必然是不等长的。视太阳由春分点经过夏至点到秋分点,地球公转速度较慢,需要186天多,长于全年的一半,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和南半球的冬半年;视太阳由秋分点经过冬至点到春分点,地球公转速度较快,需要179天,短于全年的一半,此时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和南半球的夏半年。由此可见,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是造成地球上四季不等长的根本原因。
首先了解几个名词:
1.一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里面走过的距离,注意,光年是长度单位。
2.地球公转:我们的地球以每秒29.79公里的速度,沿着一个偏心率很小的椭圆绕着太阳公转。走完大约约9.4亿公里的一圈路程要花365天又5小时48分46秒,即大约一年。(日地平均距离是1.5亿公里)
3.光在一年时间里面走过的距离与地球公转的周长之比:由于1光年是光在一年时间里面走过的距离,地球公转周长是地球一年走过的弧长,时间都是一年。所以距离之比就是光速300,000km/s和地球公转的速度29.79km/s之比:n=300,000/29.79=10,000倍。
4.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距离:此处的距离实际上是周长,一周的弧长。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公转轨道半径1.5亿公里,很容易算出周长的。根据公式s=2×3.14×1.5亿,大约9.4亿公里。
5.根据椭圆终极理论公式计算公转周长为近似为939901691.151千米(由于计算机局限暂时只能精确到此)
通常所指的地球公转是以太阳为参考系的二维平面,而地球在宇宙总空间和时间中转行一年的行程,大约117亿公里,轨迹是螺旋状的,2011年的春分和2012年的春分,不是相交,而是距离数十亿公里。
公转周期
地球公转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地球公转周期[2]。笼统地说,地球公转周期是一“年”。因为太阳周年视运动的周期与地球公转周期是相同的,所以地球公转的周期可以用太阳周年视运动来测得。地球上的观测者,观测到太阳在黄道上连续经过某一点的时间间隔,就是一“年”。由于所选取的参考点不同,则“年”的长度也不同。常用的周期单位有恒星年、回归年和近点年。
(初一地理)解释一下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地球公转是一种周期性的圆周运动,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包含着角速度和线速度两个方面。如果我们采用恒星年作地球公转周期的话,那么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就是每年360°,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360°,即每日约0°.986,亦即每日约59′8〃。地球轨道总长度是940000000千米,因此,地球公转的平均线速度就是每年9.4亿千米,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了9.4亿千米,即每秒钟29.7千米,约每秒30千米。
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我们知道,春分点和秋分点对黄道是等分的,如果地球公转速度是均匀的,则视太阳由春分点运行到秋分点所需要的时间,应该与视太阳由秋分点运行到春分点所需要的时间是等长的,各为全年的一半。但是,地球公转速度是不均匀的,则走过相等距离的时间必然是不等长的。视太阳由春分点经过夏至点到秋分点,地球公转速度较慢,需要186天多,长于全年的一半,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和南半球的冬半年;视太阳由秋分点经过冬至点到春分点,地球公转速度较快,需要179天,短于全年的一半,此时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和南半球的夏半年。由此可见,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是造成地球上四季不等长的根本原因。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大全
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关于地球自转的各种理论目前都还是假说。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大全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 夏至 日到 冬至 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重点与难点】
1.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 教学方法 】
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 总结 归纳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朝辉夕照,日月轮回。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
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运动的一些情况,学习《地球的运动》。
二、新课讲解
第一课时
(一)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
1.托勒密与“地心说”
2.哥白尼与“日心说”
3.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明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
(二)地球的自转
1.读图1.4 昼与夜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地球自转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地球自转现象:昼夜更替(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地方,相对位置
偏东地点,要比位置偏西地点先看到日出,就出现了时间差异)。
2.动画页:播放视频《地球的自转》
3.活动:了解地球的自转(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
(讲解):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纽约与北京的经度相差很大,此时纽约已位于夜半球,而北京位于晨线东边的昼半球。
第二课时
(三)地球的公转
1.读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图中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地球公转定义: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运动。
地球公转周期:一年
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现象:季节变化,形成五带,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2.动画页:播放视频《地球的公转》
3.阅读材料:回归线和极圈
4.读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认识地球公转产生的节气变化: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 春分
(讲解):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北半球节气是春分、南半球是 秋分 ,南、北半球昼夜等长,南、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相等,3、4、5月是北半球春季,南半球秋季。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夏至
(讲解):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半球节气是夏至、南半球是冬至,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多、男半球获得太阳热量少,6、7、8月是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导学):二分二至日(北半球)——秋分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大全二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地球的运动》 执教者 张培杰 课时 1 所属教材目录 人教版七年级第一章第二节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 学情分析 我校贾庄中学是一所农村普通初级中学,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学习水平均处于较底水准。学生对地球运动的了解往往更多的是停留在静止的表面化,对于如昼夜交替为什么产生,各地的地方时为什么不同等等还有很多疑问,特别是对各种光照图的判读还有困难。但他们对这些现象有很大兴趣而且和现实有着紧密地联系,因此这节课充分根据学生最想知道的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⑵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⑶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动手演示,感知地球的运动,发展空间 想象力 。
⑵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⑵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本节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4分钟) 第一节中,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知道一些关于地球的数据。播放动画“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大家能解一下原因吗? 学生回忆旧知回答。 “温故而知新”,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35分钟) 地球自转有哪些特点呢
动画:“地球的运动”。 自学P9第1、2段、第P11第1、2段。结合屏幕上<地球的运动>,完成学案“学生自主学习(一)”表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有针对性的鼓励。 展示学习成果:“学生自主学习(一)” 让学生展示自我,提高学习兴趣。 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①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②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探究昼夜的形成:借助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边演示边解说。
? 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如果分别从北极和南极看,还能简单的说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吗?教师动画点拨。 表演者叙述,观察者完成“学生合作学习(一)”。 了解我们是白天看NBA的原因,明白地理对生活是有用的。 师生共同学有关时区的知识。 和老师一起学习时区知识,并完成“师生共同探究(一)”中的空。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意识。? 师生共同探究:怎么统一时间呢? 和老师一起分析、学习?
完成学案“师生共同探究(一)”。 分析问题能力,初步了解时区。 教师以诗的形式小结地球自转。 说说 对该诗的理解。 活跃气氛 温习知识 播放动画“走过四季”。 观看动画。 缓解气氛,感受四季之美 和学生一起学“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知识。 和老师一起学,并完成学案上“师生共同探究(二)”。 生活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为后面“学生合作学习(二)”作为知识准备。 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并给予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太阳的公转”。 合作探究能力。 你学到了哪些地球公转的知识?用动画补充或强调。 利用“学生合作学习(二)”展示学习成果。 检验合作学习情况。 了解科学史上的“天转还是地转“之争。 阅读“是天转还是地转”。 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结合动画,和学生一起学习五带的划分。 利用“师生共同学习(三)”?。
展示学习成果:五带。 太阳公转知识的延伸。 延伸拓展: 思考并回答。 检验学习情况。 课堂小结(5分钟)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有什么感想?(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布置作业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大全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知道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了解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而不是神的力量,从而对科学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 教育 。
通过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每天早晨我们起床上学,工作,晚上休息,有哪位同学想过,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昼夜不停的更替呢?
学生:地球的运动。
教师:对是地球的运动产生的,地球运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转,另一种是公转。那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二节地球运动的的第一种运动形式——地球自转。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教师:什么叫地球的自转呢?
学生:地球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就是地球自转
板书:(一)定义:地球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教师:地球自转有哪些特点呢?
板书:(二)地球自转的特征: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转动地球仪)地球是直着身子转动,还是斜着身子转动啊?
学生:斜着身子转动的。
教师:对。那么,它转动的中心是什么呢?
学生:地轴。
板书:1、转动中心:地轴
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对。地轴真的存在吗?
学生:不存在。
教师,是的,地轴实际上不存在,只是人们假想的一根轴。从不同部位看地球地球自转,方向又是如何呢?
学生:自西向东自转。
教师归纳:从赤道上空看是自西向东方向运动,从南极上空看是呈顺时针方向运动,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可以总结为“南顺北逆”。但是都是自西向东运动。(在黑板上画图加以巩固)
板书:2、方向:自西向东,“南顺北逆”。
教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在不停的运动当中,那么它转一圈需要多少时间呢?速度是多少呢?
学生:24小时(一天)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大全相关 文章 :
1. 7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
2. 初中一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3.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4.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及答案
5. 初一上学期地理《地球的运动》检测试卷
6. 2020初一地理的教学计划
7.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8. 7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重要知识点
9.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高一新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