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中的 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送东阳马生序》一词多义【以】
言和而色夷的夷是什么意思 言和而色夷的色夷是什么意思
以衾拥覆:用
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
俯身倾耳以请:相当于“而”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把
家贫,无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书】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书籍
与朱元思书:信,
【从】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
当余之从师也:跟从
【其】
俟其欣悦:他
门人弟子填其室:他的
【至】
礼愈至:周到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到底
【若】
烨然若神人:好像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如
【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动词,担忧,忧虑
无冻馁之患矣:名词,忧患
【故】
故余虽愚:连词,所以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若之:副词,特意,故意
【道】
益慕圣贤之道:名词,学说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动词,说
【质】
援疑质理:动词,询问
非天质之卑:名词,本资,资质《送东阳马生序》通假字中国语文网【言和而色夷】
“夷”通“怡”,和善,愉快。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读zhī。句意:到了校舍,四肢坚硬不能动弹。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读pī,穿。句意:跟我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的衣服。《送东阳马生序》词类活用中国语文网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县官日癝稍之供:名词作状语,每天。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余立侍左右:立,名词作状语,站着。
是可谓善学者矣: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录毕,走送之:走,动词作状语,跑着→赶快。 提问人的追问 2010-04-03 11:03 哦,忘了还有个古今异义额团队的补充 2010-04-03 11:33 《送东阳马生序》古今异义词中国语文网1、走送之
走:古义:跑。今常用义为:行。句意是:赶快送还。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是:古义:这,此。今常用作判断词。句意是:因此,人家多愿意借书给我。
3、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趋:古义:快步走,这里有“奔”的意思。今常用作表趋向。句意是:(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4、主人日再食
再:古义:两次。今常用义为:又一次,继续怎样。句意是:旅舍主人每天给准备两顿饭。
5、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热水;今常用义为: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句意是: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
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意思是同人辩论问题,言辞温和而脸色平和。出自明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全文结构严谨,详略有致,用对比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生动感人。
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夷,读音:【yí】
释义:
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东夷。九夷(古时称东夷有九种)。
中国旧时指外国或外国的:华夷杂处(chǔㄔㄨˇ)。
平,平坦,平安:化险为夷。
弄平:夷为平地。
消灭:夷灭。族夷(诛杀犯罪者家族)。
等辈:“诸将皆陛下故等夷”。
古代的锄类工具。
古同“怡”,喜悦。
古同“痍”,创伤。
姓。
【作为名词】:
(会意。从大从弓。本义: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
同本义 。殷代分布在今山东省,江苏省一带。后来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字亦作巳。——《说文》
夷有九种。——《後后汉书东夷传》
宅喁夷。——《书饶典》。马注:“莱夷也。”
四夷八蛮。——《周礼职方式》
如:夷歌(夷人的歌曲。亦蔑指外族的歌曲);夷蛮(古代东方和南方各族的蔑称)
旧时往往用以称外囶或外囯人
南抚夷越。——《三国志诸葛亮传》
夷船由泥城。——《广东军务记》
与夷决战。
倚辈;同辈
在丑夷不争。——《礼记曲礼上》。郑玄注:“夷,犹倚也。”
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史记留候世家》
又如:夷等(同列,同辈)
古囯名 。在今山东省即墨市西
姓【作为形容词】:
平坦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老子》
驰骋夷道。——《淮南子原道》
船背稍夷。——明魏学洢《核舟记》
又如:夷延(地势平坦而广阔);夷阻(平坦和险阻)
太平
如:夷一(太平统一);夷世(太平之世)
平和;平易
与之辩解,言和而色夷。——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夷坦(平和坦荡);夷伍(平易而放达);夷易(平易,平正);夷泰(平和闲静);夷淡(性情平和淡泊);夷雅(平和闲雅);夷道(平易之道);夷远(平和而高远);夷为(平和通达);夷粹(平和纯正);夷澹(平易恬静);夷简(平易质人)
平正 。
如:夷姡(公平美好);夷陂(平正和偏颇);夷易(平易,平正);夷庭(平正,平直)
经常,常道
王极之传言,是夷是训,于帝其顺。——《史记》
傲慢
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荀子》
安闲 。
如:夷由(从容自得);夷白(安于清贫,洁身自好);夷坦(安祥自若的样子)
通“怡”。喜悦
云胡不夷?——《诗歌郑风风雨》
我心则夷。——《诗.召南.草虫》
羡馀术兮可夷。——《楚辞.九怀》
【作为动词】:
使平,拉平;铲平
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往而夷夫。——《吕氏春秋.似顺》
芟夷大乱。——《资治通鉴》如:夷为平地;夷岳;夷拔(铲平攻破)平定
乱生不夷,靡囯不泯。——《诗.大雅.桑柔》
又如:夷难(平定祸乱)
伤,受伤
夷于左股。——《易.明夷》
芟夷我农功。——《左传.成公十三年》
又如:夷伤(创伤;死伤)
攻破 。
如:夷拔(攻破);夷破(攻破)
铲除;消灭;诛灭
是以人夷其宗庙。——《囯语.周语下》
夷灭者数十家。——《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夷三族(古代的酷刑。一人犯罪,父母、兄弟、妻子[一说父族、母族、妻族]三族同坐)
毁灭 。
如:夷毁(毁灭)
犹豫,迟疑 。
如:夷由(犹豫;迟疑不前);夷与(迟疑不前)
锄草
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周礼.秋官》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险为夷的意思就是危险转为平安【摘要】
险为夷的意思【提问】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险为夷的意思就是危险转为平安【回答】
“夷”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
1. (会意。从大从弓。本义:东方之人。即我国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
2. 同本义 [Yi nationality]。殷代分布在今山东省,江苏省一带。后来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字亦作巳。--《说文》
夷有九种。--《后后汉书东夷传》
宅喁夷。--《书饶典》。马注:“莱夷也。”
四夷八蛮。--《周礼职方式》
3. 如:夷歌(夷人的歌曲。亦蔑指外族的歌曲);夷蛮(古代东方和南方各族的蔑称)
4. 旧时往往用以称外囶或外国人 [foreign country;foreigner]
南抚夷越。--《三国志诸葛亮传》
夷船由泥城。--《广东军务记》
与夷决战。
馀夷脱逃。
5. 又如:夷场(即“洋场”。旧时上海人指租界地);夷馆(清代称外国人在中国的馆舍)
6. 倚辈;同辈 [same kind]
在丑夷不争。--《礼记曲礼上》。郑玄注:“夷,犹倚也。”
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史记留候世家》
7. 又如:夷等(同列,同辈)
8. 古国名 [Yi state]。在今山东省即墨市西
9. 姓
“与之辩论,言和而色夷”是什么意思?
“与之辩论,言和而色夷”的意思是:同他辩论问题,言辞温和而脸色平和。
出处:[ 明 ]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赏析: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作者的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他所说的学习目的与内容,则不足取。文章层次分明,描摹细致,情意恳切,词畅理达。
创作背景: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德才兼备的人。
历史评价:
①刘基曾评价宋濂的,送东的前五个自然段,从不同侧面,用多种表述手法,充分叙述和阐明了勤奋好学的重要性,以及应秉持的精神、态度。最后一个自然段,才简要说及题意:因为马生进见,又因为马生年轻善学,所以著文勉励马生。
②这种别具一格的文章结构布局,可以说是先“宾”后“主”。“宾”,着力叙事说理、笔墨酣畅,因而水到渠成,可以自然过渡到“主”——惜墨如金地点明题意。
③全文分三大部分,行文紧凑严密,前两部分是从对比中阐发主旨,后一部分扣紧赠序文体,说明写作意图。文章有情有理,不空谈,令人容易接受。第一部分是作者叙述自己的求学时期,如何不辞劳苦,不避艰险,不计客观条件,虚心求学的学生之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他自幼家境贫寒,但聪敏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④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阳马生序》可谓其散文中的佳作,体现了其长者之风、大家之范,其中之美值得细细品味。
作者身份背景: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参考资料
360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