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增广贤文的原文及翻译
绵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绵葛藟,在河之漘。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这类题网上都有,主要考察读者的思维,重在记忆其中的关键语句的意思,特别是名句的赏析,示列如下,望参考,望采纳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闹里有钱,静处安身。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攒旧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先到为君,后到为臣。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 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偏。大家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身之计在于勤
他人亦已歌全文 托体同山阿,他人亦已歌
他人亦已歌全文 托体同山阿,他人亦已歌
再接着出场的是李适之。他是恒山王承乾之孙,也是皇族,曾于天宝初为左丞相。史载其“雅好宾友,饮酒一斗不乱,夜则宴赏,昼决公务,庭无留事。”(《旧唐书》)“左相”句写他酣饮无度、日耗万钱的豪奢情景,“饮如”句写他酒量之大,豪饮起来恰似巨鲸吞吸百川。“衔杯”句顺势而来,叙写他五年为相,被李林甫排斥,“求为散职”,终于获准之后“遽命亲故欢会”的情景。他有诗云: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可见杜诗中的“乐圣”和“避贤”皆用李诗原意。据《三国志·魏志》载,曹的臣僚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所以,李相在酒宴上戏言“乐圣”、“避贤”,也就是喜清厌浊,实际上暗寓了极大的讽刺意味。
《饮中八仙歌·杜甫》原文与赏析
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杜甫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朱熹:“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朱熹次明确提出《诗经》是里巷歌谣(民歌)说;二是诗说。特别是在谈及“郑风”时,他认为“郑风”十有八九都是诗。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
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这首诗当是天宝年间杜甫在长安追忆往事而作。“饮中八仙”,都是同时代人,其中有皇族、丞相、官僚、布衣、诗人和艺术家。虽然他们各自的身世和业迹不同,但却都是以嗜酒表现了清狂高傲、愤世嫉俗的性格特征。诗人热情地讴歌他们,是因为他也嗜酒终身,怀才不遇,不过是借他人酒杯,来浇自己的块垒而已。因此,诗以调侃而诙谐的笔调,从生活的一个侧面,曲折地反映了封建里有志之士的苦闷情绪。
此歌写酒仙八人,分成八段。每段一人。首先出场的是贺知章。因其辈分较大且能奖掖后进,备受人们推重之故。正是这位自号“四明狂客”的人物,性情放旷,纵诞无规,曾于酣饮未能尽兴之时,“解金龟换酒为乐”。这诗便极写他的狂态,选择了他醉后骑马落井的生活细节入诗。你看那位狂客,醉后竟敢乘马,可见其醉酲程度。骑马必然失控,便象乘船一般颠簸摇晃,结果是眼花缭乱,跌落井中。此种狂态,本可令人惊骇,但可笑的是,醉者居然在井中酣然入睡,且能安然无恙。这就呈现出了一种滑稽气氛,增添了无穷的诙谐趣味。
接着出场的是汝阳王李琎。他是唐玄宗兄宁王李宪的长子,“与贺知章、褚庭诲为诗酒之友。”(《旧唐书·让宪传》)宠极一时,所以竟敢饮足三斗酒然后入朝叩见天子。诗人又进而摄取两件小事,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他的嗜酒程度和心理状态。一是说他路遇曲(酒)车就会馋得流出口水;二是说他饮恨终生,未能封到酒泉郡。据《三秦记》说: “酒泉郡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故名酒泉。”这一节紧扣汝阳王贵为皇族的独特之处,十足地表现了他放荡恣肆、纵情享乐的个性特点。
继两位李姓皇族之后,便是两位士子的出场。诗的气氛转为轻松、舒缓,描摹方法亦随之变化。崔宗之曾袭父亲爵位为齐国公,作过侍御史,后谪官金陵,常与李白诗酒唱和。他是一位少年得志,倜傥潇洒,英俊的知名人物。诗人先用一句勾划出他的整体形象,然后再进入与酒密切相关的不同状态的描绘。一是说席前,他超然高擎酒杯,白眼仰望青天,象阮籍那样傲世嫉俗、旁若无人。一是说酒后,他精神焕发,皎如玉树迎风而立、摇曳生姿。诗人捕捉名士那种清高孤傲而又不拘礼法的特征,兼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刻划了崔宗之的鲜明形象,真可谓跃然纸上。苏晋少时即有才名,被誉为“后来粲”。早举进士,玄宗时执掌诰命,深得嘉许。诗中以鲜明的对比方法,以悖逆的矛盾情节,描画了他的性格冲突:一方面是长斋吃素,礼拜佛前;一方面又是不守戒律,经常醉酒。如此不断循环往复的矛盾冲突,终于演成了“逃禅”的笑剧。于是,苏晋饮酒至上、不受禅戒管束的倜傥不羁的形象,也就呼之欲出了。
李白是诗中重彩描绘的人物。这是因为他诗酒齐名,向有“诗仙”、“酒仙”之美称,又是杜甫诗友知交的缘故。《旧唐书》本传载:“(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酒肆。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这便是“长安市上酒家眠”之谓了。又范传正《李公新墓碑》载: “(玄宗)泛白莲池,公不在宴。皇欢既洽,召公作序。时公已被酒于翰苑中,仍命高将军扶以登舟。”这就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真实写照。酒使李白诗兴勃发,挥洒自如;酒使李白不拘习俗,酣眠酒肆;酒使李白斗胆遽增,戏傲王侯。平时兼具儒道侠三家思想的李白,酒醉之后更加豪气纵横、桀骜不驯,“戏万乘如僚友,视俦列如草芥。”(苏轼《李太白碑阴记》)这诗写他不听“天子呼来”,反而自称“臣是酒中仙”,虽然是运用了夸张手法,却更切合李白性格、气质之实际,显得形象奇伟,气概不凡,具有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张旭同李白性格和艺术成就有相似之处,只不过一位是诗人,一位是书法家罢了。据《国史补》载: “旭饮酒则草书,挥笔而大叫,以头濡水墨中而书之,天下号为张颠。”人们都尊称他为“草圣”。“张旭”也象李白一样,酒后能妙笔生花,挥洒自如,草书神异绝世。“脱帽”句写他如同李白一样,直面权贵,竟敢在王公面前放肆无礼,脱下帽子,露出头顶,全然是一幅旁若无人,目空一切的神态。“挥毫”句细致描绘出了他挥毫疾书,泼墨自由,字如龙蛇,迹如云烟的创作情景。经过如此的描绘渲染,一位处世倨傲不驯,艺术卓绝盖世的艺术家形象,便逼真地活画了出来。
综观全诗,不啻为一卷栩栩如生的酒仙图,塑造了八仙的群体形象。每人、每节都围绕“酒”字展开,而摹写八仙醉后的神态又各有不同。诗篇格调谐谑,构思谨严有序。诗中描绘八人,或两句,或三句,或四句不等。显得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又全诗句句押韵,且一韵到底,故对此诗有“创格”之谓。
此创格,前无所因,后人不能学。描写八公都带仙气,而或两句三句四句,如云在晴空,卷舒自如,亦诗中之仙也。(王嗣奭《杜臆》卷一)
吴见思曰: “此诗一人一段,或短或长,似铭似赞,合之为共为一篇,分之各成一章,诚创格也。” (仇兆鳌《杜诗详注》引)
一路如连山断岭,似接不接,似闪不闪,极行文之乐事。用《史记》合传例为歌行,须有大力为根。至于错综剪裁,又乘一时笔势兴会得之,此有法而无法者也。此等诗以笔健为贵,清则劲而上腾,若加重色雕刻,便累坠不能高举矣,词家所宜知也。( [清]张谦宜《絸斋诗谈》卷四)
前不用起,后不用收,中间参历落,似八章,仍似一章,格法古未曾有。每人各赠几语,故有重韵而不妨碍。(沈德潜《唐诗别裁》)
其写各人醉趣,语亦不浪下。知章必有醉而忘险之事,如公异日之醉为马坠也。以其为南人,故以“乘船”比之。“汝阳”,封号也,故以“移封酒泉”为点缀。左相有《罢政》诗,即用其语。宗之年少,故曰“玉树临风”。苏晋耽禅,故系之“绣佛”。李白,诗仙也,故寓于诗。张旭,草圣也,故寓于书。焦遂,国史无传,而“卓然” “雄辩”之为实录,可以例推矣。即此识移掇不去之法。写来都有仙意。(浦起龙《读杜心解》)
诗经《国风·王风·葛藟》原文译文赏析
【译文】《国风·王风·葛藟》
鲁迅:“(《诗经》是)最古的诗选”,“以性质言,风者,闾巷之情诗;雅者,朝廷之乐歌;颂者,宗庙之乐歌也。”先秦:佚名
压轴的是焦遂。袁郊在《甘泽谣》中称其为布衣,大约是个平民。他曾与诗人孟云卿同游,孟是杜甫的诗友,杜甫在长安时也可能与焦遂有过交往。这诗写他饮酒时量满五斗才微有醉意,但却愈发显得神情卓然,能于人前高谈阔论,口似悬河,乃至惊动了席间众人。诗人不言焦遂他事,专门写他酒后高谈雄辩一节当也是有来由的。据传焦遂平日口吃,对客不出一言,但醉后却对答如流,谈锋甚健。不言而喻,诗人如此着笔,意在突出他醉后的卓然不群和敏捷辩才。这既与全篇风格统一,又不失鲜明的个性特点。绵绵葛藟,在河之涘。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湾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爹爹心悲凉。叫人爹爹心悲凉,他也哪里会赏光。
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岸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妈妈心悲凉。叫人妈妈心悲凉,她也哪里会帮忙。
葛藤缠绕绵绵长,在那大河河滩旁。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哥哥心悲凉。叫人哥哥心悲凉,他也只把聋哑装。
【赏析】
这是一首流浪者自诉寄人篱下之无尽屈辱的诗歌。诗分三章,每章六句。首章“绵绵”二句写眼前景物。诗落到黄河边上,见到河边葛藤茂盛,绵绵不断,不禁触景伤情,联系到自己远离兄弟、飘泊异乡的身世,感到人不如物。他流落他乡,六亲无靠,生活无着,不得不乞求于人,甚至覥颜“谓他人父”。处境之艰难,地位之卑下,可见一斑。但是即便如此,也未博得人家的一丝怜悯。“谓他人父,亦莫我顾”,直书其事,包含许多屈辱,许多痛楚,正如朱熹所叹:“则其穷也甚矣!”(《诗集传》)第二、第三章诗意略同首章,仅二、四、五、六句句尾更换一字,丰富了诗的内涵,反覆咏叹中稍有变化。
全诗每章只更换了三个字。个字都是“河边”的意思,相当于没有变化。第二个字,谓他人“父”“母”“昆”,换的都是家庭成员的称呼,其实属于家庭内部情况,变化影响相同。第三个字,亦莫我“顾”“有”“闻”,就是“也不顾念、善待、关心我”,总之反反复复强调他所流落寄居的人家对他不好,他感到非常屈辱,没有温暖。短短几行小诗写尽了流离失所、寄人篱下的内心忧伤。
此诗两句表达一层意思,六句有三层意思,两层转折。由绵绵不绝的葛藟对照兄弟的离散,是一折,由“谓他人父”“谓他人母”“谓他人昆”而竟不获怜悯,又是一折。每一转折,均含无限酸楚。诗人直抒情事,语句简质,却很感人,表现了飘零的凄苦和世情的冷漠。
扩展阅读:诗经价值之礼乐文化及其它价值
周代文化的鲜明特征之一,产生了不同于前代而又深刻影响后代的礼乐文化。其中的礼,融汇了周代的思想与制度,乐则具有教化功能。《诗经》在相当程度上反映、表现了周代的这种礼乐文化,成了保存周礼有价值的文献之一。
例如,《小雅》的《南有嘉鱼》《南山有台》,均为燕飨乐章,它们或燕乐嘉宾,或臣工祝颂天子;而《寥萧》则为燕远国之君的乐歌。从中可知周朝对于四邻远国,已采取睦邻友好之礼仪政策,反映了周代礼乐应用的广泛。又如《小雅·彤弓》,记叙了天子赐有功诸侯以彤弓,说明周初以来,对于有功于的诸侯,周天子均要赐以弓矢,甚而以大典形式予以颁发。相比之下,《小雅·鹿鸣》的代表性更大些,此诗是宴群臣嘉宾之作。“周公制礼,以《鹿鸣》列于升歌之诗。”朱熹更以为它是“燕飨通用之乐歌”诗中所写,不光宴享嘉宾,还涉及了道(“示我周行”)、德(“德音孔昭”),从而显示了“周公作乐以歌文王之道,为后世法”。
除燕飨之礼外,《诗经》反映的礼乐文化内容还有:《召南·驺虞》描写春日田猎的“春蒐之礼”;《小雅·车攻》、《小雅·吉日》描写周宣王会同诸侯田猎;《小雅·楚茨》、《小雅·甫田》、《小雅·大田》等描写祭祀先祖,祭上帝及四方、后土、先农等诸神;《周颂》中多篇写祀文王、祀天地,可从中了解祭礼;《小雅·鸳鸯》颂祝贵族君子新婚,《小雅·瞻彼洛矣》展示周王会诸侯检阅六军,可分别从中了解婚礼、军礼等。
扩展阅读:诗经历史评价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
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荀子:“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司马迁:“《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董仲舒:“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
何休:“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
梁启超:“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胡适:“《诗经》并不是一部经典,确实是一部古代歌谣的总集”。
比奥(M·EdouardBiot):“(《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
费德林:“《诗经》是古代的一部独具一格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