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游戏ing

出人头地最初称赞的是哪位大文豪(出人头地最初称赞的是哪个大文豪)

艾丽游戏ing 1

出人头地最初称赞的是哪位大文豪(出人头地最初称赞的是哪个大文豪)出人头地最初称赞的是哪位大文豪(出人头地最初称赞的是哪个大文豪)


一生仅只写了一首词就被称赞为大文豪,这位奇人究竟是谁?

按理说文学家都爱吟诗作词,诗词是不分家的,但是在清代一位特殊的大文豪,他一生写了4000多首诗,但只写了一首词。这可以说是文坛上的一个怪事,他自然就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奇人。他就是袁枚。

袁枚酷爱读书写作,是当时可以跟清代大才子纪晓岚并称的大人物,俗称南袁北纪。袁枚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写作事业。他最重要的著作是一共80卷的小苍山房记,还有24卷的子不语,16卷的随园诗话和10卷的补遗。袁枚一生不写词的原因,是因为他崇奉性灵说。他认为一个人不管做人还是写作都应该是无拘无束,不应该受到各个方面的限制和牵绊,他认为诗词这样的文学体裁是限制了人的思想,尤其是词的束缚比诗还要严重,每个词牌怎么排句,字数是多少都有严格的规定,袁枚认为词这种体裁实在是违背人追求自由的本性了,所以他索性不写。

袁枚一生中留下的唯一一首词是在乾隆13年,也就是1748年所作,这源于一个人动人的爱情故事。他当时是南京江宁县的一名县令。他当时买下了当地的一所著名的园子叫做随园,他想远离官场,隐居于此。远在扬州的一个朋友李宗典给他寄来一封信,说是他认识一位姓王的一个女子,美貌善良,特别适合袁枚,希望袁枚能过来看一下。

袁枚为此动了心,亲自前往了扬州,在一座观音庵里见到了这位姓王的女子,果然如仙女一般,并且没有表现出任何羞涩。但姓王的这一位女子有一点让袁枚不满意,就是皮肤不够白皙,袁枚顿时拿不定主意到底要不要娶这位女子。他索性回到了苏州来思考这件事情,当他思考好决定要娶这位女子后,又给李宗典去信,却得知这位王姓女子已经嫁给了江东的一名小吏,袁枚顿时手足无措,悔恨不已。写下了千古名篇满江红,他这一辈子唯一的一首词。

成语出人头地最初称赞的是哪位大文豪呢?为何指这个人呢?

成语出人头地最初称赞的是苏轼这位大文豪,之所以指这个人,是因为这个成语出自宋代欧阳修的《与梅圣余书》里面的原话“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大致意思,就是说欧阳修不挡他的路,要让他出人头地,这里面指的就是苏轼。其实就是当时苏轼参加科举考试,欧阳修看中了他的文章,但是却不认识这个人,误以为是自己的学生,为了避嫌,结果只评了第二名。

出人头地这个成语,大家都非常熟悉,大家都知道它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德才超众,有突出的成就。可大家不知道的是,这个成语其实是有一个故事的,说起这个故事,和我们的大文豪苏轼是有关系的。

据说在宋仁宗时期,科举考试主考官就是欧阳修,在这些考生当中,就有苏轼。那个时候苏轼还并不出名,不过他依旧才华横溢。考试的时候,苏轼非常轻松地就完成了,欧阳修当时读完文章之后,大为震惊,因为写得太好了,可是这篇文章最终只得了第二名。因为当时他以为是自己的学生写的,并不知道苏轼这个人,当时的试卷也看不见名字,他是为了避嫌,害怕别人说他给自己的学生走后门,所以把这篇文章评为第二名,希望能低调一点。结果最后,考中的学生去拜谢主考官,当苏轼前来拜谢欧阳修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原来是自己弄错了,但是他依旧非常欣赏苏轼的才华,一直称赞他。后来,欧阳修就觉得当初是自己挡了苏轼的路,应该放他出人头地。

因此,这个成语一开始是用来称赞苏轼的才能的,因为他写的文章很出众,所以欧阳修才觉得他能够出人头地,是自己挡了他的路。事实证明,苏轼确实出人头地了,他成为了一代大文豪,受到后世敬仰,万古垂青。

以上就是成语出人头地最初称赞的是苏轼的原因以及相关内容。

苏轼能“出人头地”的原因是什么?

苏东坡“出人头地”

苏东坡就是宋代的大文豪苏轼,由于他多才多艺,在当时就广为人知。即使到今天,一提起苏东坡,也几乎没有人不知道。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被人们合称为“三苏”,而且都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苏东坡小时,天资聪颖,由于书读得多,字也认得多,再加上文章写得好,因而受到人们的称赞。在一片赞扬声中,苏东坡不免有些飘飘然。有一天,便在自己书房门上手书一联,以显示自己的才华,联文是:读尽人间书,识遍天下字。

对联贴出之后,有一位老者专程来到苏家,向苏东坡“求教”,请苏东坡认一认他带来的书,书上全是写着周朝时史籀创制的字。苏东坡开始满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过书一看,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这对骄傲自满的苏东坡是当头一棒,他顿时面红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也没说什么,便含笑而去。苏东坡这时才感到自己太骄傲了,于是将书房门前对联的上下联前各添了两个字,使思想境界为之升华,一幅具有远大抱负的对联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立志读尽天下书,发愤识遍天下字。”

苏轼发奋读书,20岁那年,和弟弟苏辙一起参加了京城的考试。当年的主考官,就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欧阳修在判定试卷的时候,觉得苏轼所写的文章实在是好,甚至觉得自己都不一定能写出来。由于试卷是密封的,欧阳修并不知道那文章是谁写的。他想了想,觉得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巩之外,可能不会有别人了。为了避嫌,欧阳修就把苏轼的卷子判为第二。

等到发榜公布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写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巩,而是个叫苏轼的年轻人,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后来,苏轼按照考生的惯例,去拜见主考老师。苏轼温文尔雅,气度不凡,而且谈吐洒脱,举止大方,处处显出出众的才华。欧阳修既高兴,又惭愧,便对他的老同事,也是宋代的一个著名的诗人梅尧臣说:“这样出众的人才,真是难得,我应该让他高出一头呢!”成语“出人头地”就是由此而来的。欧阳修的这句话,既表明了自己谦虚、爱才的心清,同时更形象地表达出年轻的苏轼那不同凡响的才华。

苏轼从政为官,由于种种原因,总是郁郁不得志,但是他的才华,却得到了充分的施展。苏轼曾被贬职到黄州(今湖北黄冈),挂了个什么权也没有的空头官衔,与流放其实没两样。苏轼穷得过不了日子,就弄了块地种起来,还在东边的山坡上盖了间房,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东坡。因此后人就常用苏东坡来称呼他。就在这个时候,苏轼常常去游览山水,然后写成诗文,以抒发他苦闷的心情。

苏轼不仅文章写得好,同时也是写诗填词的一流高手。比如他的许多诗就非常脍炙人口,且举一首《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尤其是在词的创作上贡献更大,开创了一个新的词派,使词的面貌焕然一新。苏轼还是个大书法家。他擅长行书和楷书,吸取了许多名家的特长,且能自创新意,他用笔丰腴跌宕,具有一种天真烂漫的情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至今仍有不少人在学习他的书法。

“出人头地”最早是形容什么的?

“出人头地”最早是称赞苏轼的。

说到出人头地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人经过努力,最终德才出众,名声为众人所知,多用来指人的前途或成就。

相关故事

在宋朝时苏轼小时候非常聪明,十里八乡都称他为神童,苏轼也因此变得飘飘然,为此还专门写了一副对子挂在自己的书房,对联是“读尽人间书,识遍天下字”,后来一位老者专门带来一本书来向他求教,苏轼开始满不在乎,后来才发现老者带来的书他一个字都不认识,为此苏轼立即向老者道歉。

等送完老者后,苏轼立即就将自己书房的对联改为“立志读遍人间书,发愤识遍天下字”,从此苏轼发愤读书,后来参加京城会试,主考人是大文豪欧阳修,当时苏轼的答卷名称为《刑赏忠厚论》,欧阳修非常欣赏这篇文章,然而因为是闭卷所以他不知道是谁写的。

当时欧阳修的弟子曾巩名气也非常大,欧阳修觉得这种文章只有曾巩能写出来,但是为了避嫌他将这篇文章列为第二名,然而到放榜之时他才知道这篇文章是苏轼写的,为此欧阳修非常惭愧,后来专门向朝廷推荐苏轼,并且说了一句“苏轼比我才华高,理应高出我一头”,自此便有了“出人头地”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