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的诗意
作品原文
青山横北郭指的哪里_青山横北郭全诗
李白《送友人》诗意画
青山横北郭,(1)
白水绕东城。(2)
此地一为别,(3)
孤蓬万里征。(4)
浮云游子意,(5)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6)
萧萧班马鸣。(7)[1]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2)白水:明净的水
(3)一:助词,加强语气。
为别:分别
(4)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孤蓬,随风飘动的蓬草。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征:征途,远行。
(5)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6)自兹去:从此离开。兹,此。
(7)萧萧:马鸣声。
(8)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2][3]
作品译文
青山横对着北边外城,
水围绕着东边的城池潺潺流动。
此地即刻辞别之后,
您就像孤独的蓬草一样踏上了万里征程。
飘浮的云影好似您此时的意绪,
落日的余绪恰如故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之间就从此时此地离开了,
连离别的坐骑也发出了凄凉的鸣叫声![3]
相关介绍
“城”与“郭”的含义
所谓“城”、“郭”,“城”的本义为城墙,古时建邑立都先要建城池作防务之事,《说文》:“城,以盛民也,从土成,成亦声。”段玉裁注:“言盛者,如黍稷之在器中也。”“墙”与“城”的字义最接近,强调的是遮蔽、保护功能。现代汉语中“城”的基本义是城市,但一些古词汇留传至今,仍保留“墙”的含义,如万里长城的“城”,即是万里长墙。周密《齐东野语?避讳》说:“梁太祖父烈祖名‘诚’,遂改城曰‘墙’”。
“郭”字在《说文》中的本义早已废而不用,《说文》里提到:“郭:齐之郭氏虚。”按照段玉裁注“郭本国名,虚墟古今字”的理解,“郭”应指郭国的废城垣。因古时建城常有两重或多重城墙,内城较坚固正规,外城一般只用泥土堆砌,要求不高,故借用“郭”字来称呼。“城”“郭”二字分开说时常有区别,如《孟子?公孙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有时只是调换用词的泛指,如此诗的“北郭”、“东城”,“郭”、“城”二字没有区别,“郭”仄声不入韵,“城”平声入韵;也可理解为互文。[3]
“班马”的含义
《说文》:“班:分瑞玉,从珏刀。”这是个会意字,刀置两玉之间,所以说“分瑞玉”。引申有“分离”、“赐予”等义,诗中指“离别”。在《左传》也有“班马”一词。王琦对李白此诗的评注说:“主客之马将分道,而萧萧长鸣,亦若有离群之感。”[3]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李白的送友诗,除绝句《赠汪伦》之外,以这首五言律诗最为有名。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意思是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诗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李白化用古典诗句,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4]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少年时居住在四川,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先后居住在安陆、鲁郡。在此期间曾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后来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受谗言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之乱起,为了平叛,加入永王李军幕僚;后来永王为唐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遇赦东归,投奔族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不久病逝。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5]
[编辑本段]
薛涛诗歌:《送友人》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送友人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薛涛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作品原文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作品赏析
前人曾称道这位“万里桥边女校书”“工绝句,无雌声”。她这首《送友人》就是向来为人传诵,可与“唐才子”们竞雄的名篇。此诗似清空一气,短幅中包含无限蕴藉,藏着无数曲折。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读者可知是秋季。“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这个时节相送,是格外难堪的。诗人登山临水,一方面见到“水国蒹葭夜有霜”,另一方面见到月光照在山前,像霜雪一样洁白,这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令读者凛然生寒。此处不尽是写景,句中暗暗兼用了《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两句以下的诗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诗句只是兼用了《诗经》中的部分句子,但却包含了它的全篇之意,王昌龄“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巴陵送李十二》)与这首诗的手法相同。运用这种引用的修辞手法,就使诗句的内涵大为深厚了。
人隔千里,自从分别的时候开始。“千里自今夕”一语,如同李益“千里佳期一夕休”的名句,从而表达了诗人的无限深情和遗憾。诗人在这里却加上“谁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种遗憾的意思,不说“从此无心爱良夜”的苦话。诗句意味着“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是一种慰勉的语调。这与前两句的隐含离伤构成一个曲折的意境,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
诗中提到“关塞”,可能是指友人奔赴边疆,那么再见面就很不容易了,除非相遇在梦中。不过美梦也不易求得,行人又远在塞北。“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李白《长相思》)“关塞长”使梦魂难以度越,诗人已经不堪承受,更何况“离梦杳如”,连梦也新来不做。一句之中含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这一句的苦语,相对于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这一句的音调也很美,“杳如”的“如”不但表状态,而且还兼有语气助词“兮”字的功用,使诗句有唱叹之音,配合曲折的诗情,韵味悠长。而全诗的诗情发展,是“先紧后宽”(先作苦语,继而宽解),宽而复紧,“首尾相衔,开阖尽变。”(《艺概?诗概》)
“绝句于六艺多取风兴,故视它体尤以委曲、含蓄、自然为高。”(《艺概?诗概》)此诗化用了前人的一些名篇成语,使内涵更为丰富;诗意又层层推进,处处曲折,愈转愈深,兼有曲折、含蓄的特点。诗人用语既能翻新又不着痕迹,娓娓道来,不事藻绘,便显得“清”。又善于“短语长事”,讲究“吞吐”的手法,所以显得“空”。清空与质实相对立,却不与充实相矛盾,所以耐人玩味。[6]
作者简介
薛涛(约768~约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父亲薛郧在四川做官,早年去世以后,薛涛和母亲相依为命。薛涛聪慧貌美,8岁能诗,熟悉音律,多才多艺,声名倾动一时。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时候,十多岁的薛涛得以召见并入乐籍,成为歌伎。后来袁滋、刘□、高崇文、武元衡、李夷简、王播、段文昌、杜元颖、郭钊、李德裕相继主政四川,她都以歌伎而兼清客的身份出入幕府。韦皋曾拟奏请朝廷授她以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衔,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往往称之为“女校书”。后世称歌伎为“校书”就是从她开始的。薛涛和当时的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人都有过唱酬交往。她居住在成都浣花溪边,自造桃红色的小彩笺,用以写诗。后人仿制,称为“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建吟诗楼于碧鸡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过晚年。有《锦江集》5卷,已失传。《全唐诗》录存其诗1卷。近人张蓬舟有《薛涛诗笺》。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7]
苍山翠岭横卧北城外,清澈的河水环绕东城流。此地一为别,你将如蓬草孤独行万里。游子的行踪似天上浮云,落日难留,纵有深深情谊。挥手告别,你我各奔东西。萧萧长呜,马匹也怨别离。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和友人并肩缓辔来到城外,举首远望,只见一抹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一湾清澄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是写景,但景中含情。那抹淡远的青山可望而不可及,引出一缕怅惘之意,暗透出诗人对眼前离别的无可奈何;而那湾绕城的流水似乎又象征着绵绵离情,潺潺不绝。这一联“青山”
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得很工整,而且“青”“白”相映,使整个画面色彩清丽。“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也相当准确。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人感到离别的凄凉痛苦,难舍难分。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他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他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那么徐缓,恋恋不舍地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啊!
结尾两句写离别时的场景。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似乎和主人的心意相通,不时萧萧长鸣。诗人虽然没有直接说离别的感觉,然而马尚且不耐离情的凄苦,扬鬃哀嘶,人何以堪!
这首诗写得自然明快,感情热诚。诗中青翠的山峦,清澄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再加上班马长鸣,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苍山翠岭横卧北城外,清澈的河水环绕东城流。此地一为别,你将如蓬草孤独行万里。游子的行踪似天上浮云,落日难留,纵有深深情谊。挥手告别,你我各奔东西。萧萧长呜,马匹也怨别离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1)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2)白水:明净的水 (3)一:助词,加强语气。 为别:分别 (4)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孤蓬,随风飘动的蓬草。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征:征途,远行。 (5)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6)自兹去:从此离开。兹,此。 (7)萧萧:马鸣声。 (8)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2][3] 作品译文 青山横对着北边外城, 水围绕着东边的城池潺潺流动。 此地即刻辞别之后, 您就像孤独的蓬草一样踏上了万里征程。 飘浮的云影好似您此时的意绪, 落日的余绪恰如故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之间就从此时此地离开了, 连离别的坐骑也发出了凄凉的鸣叫声!
苍山翠岭横卧北城外,清澈的河水环绕东城流。此地一为别,你将如蓬草孤独行万里。游子的行踪似天上浮云,落日难留,纵有深深情谊。挥手告别,你我各奔东西。萧萧长呜,马匹也怨别离。
《送友人》译文:苍山翠岭横卧北城外,清澈的河水环绕东城流此地一为别,你将如蓬草孤行万里游子的行踪天上浮云落日难留纵有深深情意挥手告别你我各奔东西,萧萧长鸣,马匹也怨别离。
我要的。平行线。平行线。平行线
阅读李白的《送友人》一诗,完成小题。(6 分)青山横北郭 ① ,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 ② 万里征
小题1:远远望去,青翠的山峦静静地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好一幅动静相生、寥廓秀丽的图景。(意近即可,2分)
小题2: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情景交融;同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浮云”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只要能作出其中的一点赏析即可,2分)
小题3:离别时挥手告别的动作表现了依依惜别的心情;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意近即可,2分)
小题1:试题分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写出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用描写性语言把诗句表达的内容描绘出来。
点评:描绘诗句表达的意境,要注意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用描写性的语言展现,语言要优美流畅。
小题2:试题分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诗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点评:诗歌的诗意美,往往是通过诗歌的意境创造出来的。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意境,就能够很好的鉴赏诗歌。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
小题3:试题分析:“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这一细节,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点评: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段的具体细腻的描写。它的作用是使客观事物的特征形象的再现出来。细节描写还有助于推动作品情节发展,深化作品的主题。它渗透在人物的动作、肖像、神态、语言、心理和环境描写中,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活灵活现。分析诗句中细节描写的作用要注意结合诗句展现的情景和诗人表达的感情进行分析。
诗句青山横北郭后一句是什么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词义】 郭:城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指外城. 孤蓬:又称飞蓬,枯后跟断,常随风飞旋.这里喻指即将远行的朋友. 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 班马:离群的马,这里喻指载人远离的马. 【译文】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白亮亮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空中的白云飘拂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 【赏析】 这首李白的《送友人》,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佳作.诗一开头便展现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山水画卷:“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北城之外,绕城的河水像一条白练汩汩东流.“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偶工丽,色彩鲜明;山“横”、水“绕”,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就在这秀丽的青山秀水之间,友人将要上路远行了.诗人与友人策马并辔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已经到了城外,依然难舍难分. 中间两联,直抒离别的深情.“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是说从这里分别之后,友人就将像孤独的蓬草那样随风而转,飘摇万里之外.怎不叫人牵挂! 这一联是流水对,有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上句想象友人旅途中飘零之感,下句抒写别后故人相思之情.这一联对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渲染出浓郁的离别氛围,却点到即止,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在这时,两匹马仿佛也善解人意,不愿分离,昂首向天,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班马,是离别的马.马犹如此,人何以堪!直到友人走远了,马的悲鸣声,似乎仍在空中回荡,长留在诗人心中,也伴送着友人的万里行程. 李白这首送别诗写得情深意切,却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而自然流畅.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高朗阔远的意境. 【阅读指南】李白,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该作品被选入“上海教育出版社初中六年级(预备班)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七课“李白诗二首”(P71)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打三个数字
答案: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打三个数字是“九九八”。这是一个古代的算术题,意思是把青山、北郭、白水、东城四个地点依次相连,形成一个闭环。然后在这个环上沿着某个方向一直行走,每经过三个地点就打一个数字,最终形成一串数字序列。
解释:这个问题其实是一道古代的趣味算术题,旨在考验人们的口算和方向感。题目中的四个地点可以是任意四个地名,但是题目所给出的四个地点比较经典,成为了固定的题目内容。在这个题目中,青山、北郭、白水、东城所代表的是一个方向环,通过环上的三个点打出的数字,最终组成了一个数字序列。
拓展:类似这样的趣味算术题在古代比较流行,不仅考验了人们的口算能力,也考察了人们的方向感和空间想象力。这些算术题在当时也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商业和日常生活中,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答案:三个数字应该是“二四六”。
解释:这句话实际上是一个数学谜语,需要将其转化为数学运算。根据传统的谜语解法,将“青山横北郭”解读为“一”,“白水绕东城”解读为“二”,“打三个”则是暗示我们需要打出三个数字。因此,我们需要将“一”、“二”两个谜面转化为数字,再找到一个与之组合可以得到“三”的数字。
根据国学经典《易经》的卦数卦名,青龙为“一”、“白虎”为“七”,而北斗七星中的“北斗一号”代表“一”,“北斗二号”代表“二”,因此可以将“青山横北郭”解读为“一”,将“白水绕东城”解读为“二”。而“打三个”则是暗示我们需要找到一个与“一”、“二”组合可以得到“三”的数字。很明显,只有“二四六”三个数字可以满足这个条件。
拓展:数学谜语是一种很有趣的谜语形式,它要求读者通过一些特殊的阅读技巧和思维方式,将文字变成数学运算,从而得到谜底。数学谜语不仅能够锻炼读者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能够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想象力,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智力训练方式。
答案: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打三个数字是“854”。
解释: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陋室铭》中的一句。诗中描写了作者住的陋室,但是陋室周围的自然风景却十分优美,青山、白水、东城等景点都在附近。而“打三个数字”指的是作者在陋室中为了记录这些自然景观,特意用笔在墙上刻下了“854”,以示纪念。
拓展:《陋室铭》是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百代诗人之首”。这首诗以“陋室”为主题,表达了作者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在后世,这首诗被广泛传颂,成为了文人雅士们崇尚朴素、追求自由的精神象征。
答案: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打的三个数字是“125”。
解释:这句话实际上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一句,其中的“打三个数字”是指在这句话中找出三个数字并相加。青山横北郭是“一二五”(“一”和“二”可以看成“一二”,即12,“五”单独计算,即125),白水绕东城是“九八七”(9+8+7=24),两句话加起来就是149和24,相加得到最终答案173。
拓展:这句话虽然看似无意义,但实际上是古代人智慧和娱乐的一种方式。类似的谜语和字谜在古代文化中非常流行,不仅可以锻炼人的智力,也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
答案: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打三个数字是“一二三”。
解释:这是一个古代的传统儿歌,每个数字都对应着敲门的次数。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处描述的是一个古代城市的地理环境。打门的次数是三次,对应的数字是“一二三”。
拓展:这首儿歌的来源及年代已无法考证,但在中国流传已久,成为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之一。同时,这首儿歌也被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传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版本和变异。
答案:三个数字是1、2、3。
解释:这是一个古代的打谜语游戏, 青山、北郭、白水、东城分别代表数字1、2、3、0,而“打三个”则意为“打出三个数字”。
拓展:这个谜语游戏在古代非常流行,不仅能够锻炼智力,也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友谊。在现代,也有类似的谜语游戏,如“猜数字”、“猜成语”等,同样也能够训练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是一道古诗中的谜语,谜底是“钟声”。青山横北郭,指的是钟楼高耸的场景,白水绕东城则是指钟楼周围环绕的壕沟。打三个数字,则是指钟声敲响的三声。钟声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时间信号,用于宣布时刻、警示火灾、提醒工作等。此谜语通过描述钟楼的场景、环境和功能,巧妙地引导读者猜测出谜底“钟声”,表达了钟声在古代的重要性和功能。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喜欢用谜语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传统。
答案:3
解释:题目中的“打三个数字”是一个谜语,其实是在问“打多少个数字?”,答案是“3个数字”。
拓展:这个谜语在中国流传已久,经常出现在各种智力游戏、趣味测试中。除了答案为“3”,有些版本还会提供一些提示,比如“全是偶数”、“三个数字相同”等等。通过这些提示,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寻找规律,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这种智力游戏可以帮助我们锻炼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首描写诗人自身境遇的诗篇。其中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而“打三个数字”则是一种隐语,指的是诗人的境况十分贫困,生活拮据到只能每天打三个数字来消磨时间。这句诗具有浓厚的写实主义色彩,反映了唐代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状况。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于自身贫困境遇的深刻感受和对于生命的珍视,表达了一种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于生命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