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全文
原文】
万欲妙体无删减版 万欲妙体无删减版免费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俗译】
“道”是可以进行论述和说明的,然而本文所要专门讨论的“道”是“非常道”。“名”是可以进行命名和称呼的,然而本文所要专门讨论的“名”是“非常名”。“无名”可以认为是天地的开始,“有名”可以认为是万物的来源。所以,可以用“常无欲”的方式去观察天地万物的“妙”也就是“小”,可以用“常有欲”的方式去观察天地万物的“徼”也就是“大”。“常无欲”和“常有欲”或者说“小”和“大”其来源相同,但名称不同。这个来源可以叫做“玄”。然而,“玄”之中还有“玄”,这就是“众妙之门”:所谓“众妙”就是造成天地万物的种种最微小的因素;所谓“门”,是比喻这些种种最微小的因素所必然经过的路径。
【导读】
本章为全书总论,指出全书所要讨论的主旨为宇宙的起源,其目的是去寻找万物的“始”和“母”。为了达到目的,老子划定了不同的范畴:常道,非常道;常名,非常名;无名(=无),有名(=有);无欲,有欲;玄(玄1),又玄(玄2);妙,徼;等。老子认为,通过这些范畴的种种关系就能最终了解造成宇宙源起的最微小因素“众妙”。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藏经387部,乾隆大藏经240部
《大方等无想经》:善男子。随有国土其中众生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听此经者。当知是人得金刚身。
所谓金刚身非肉身,无所求有所得,有所求无所得,现代人没有福报即使念到数也得不到,
专家看了这块石头说,这块石头真的是非常少见的,从外表来看,就像是一块猪肉,而且这块石头的体积是非常庞大的,如果卖掉的话,10万元钱肯定是足足的!听到自己的“猪肉石”很值钱,老大爷真的开心极了,想不到自己就是随便去山上溜达了一圈,就捡到了这个宝贝,自己的运气真的是太好了!
大爷偶然捡到“猪肉石”“猪肉石”是大爷曾经一次上山的时候偶然发现的,那天他照常上山,却无意中看见路旁边有什么东西若隐若现,大爷以为是哪来的石头,本来不准备理会这块石头,但是它长得和普通的石头不太一样,它非常的长,并且石头仿佛是粉色的,大爷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块的粉色石头,于是非常好奇,走近看了一下,是一大块“猪肉”。
据大爷回忆,他第一次看见“猪肉石”的时候,以为是谁家宰了一头大猪,然后不知道为什么留在山上了,等到大爷上手摸了几下,才发现这块“猪肉”硬邦邦的,一点都不像肉,反而像一块石头,又硬又大块,但是长得特别好看,大爷刚一看见就很喜欢这块石头,于是他赶忙下山去找人,他要把这块石头带回家里去细看。
大爷从村子里叫了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这才把“猪肉石”抬回了家,这块石头太重了,但是触手的感觉非常美妙,仿佛是玉制品一样,摸过去没有阻碍。
有人愿意出10万购买很快大爷捡到巨型猪肉的事情就被传开了,越来越多的人来看这块儿奇怪的石头。还有人竟然出10万元想买下这块石头,大爷一听这么多就没答应。
心想既然有人愿意出10万,那这块石头应该是个稀罕物。之后有人建议大爷去找鉴宝专家,于是这才有了他参加鉴宝节目的事。专家表示这么大块儿的猪肉石还是第一次见,之前确实有十几万的价格。
石头价值不菲大家都知道把东西带给大师鉴定,目的就是为了弄清楚自己的宝贝到底值多少钱。而大爷这块儿猪肉石也确实让大家大饱眼福。而猪肉石还有一个更好的寓意叫作富贵肉。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才会变成这个样子。在之前的拍卖会曾经有给类似的猪肉石150万的估价。
大爷听完这话后开心的脸上乐出了花,但专家却说:不过就现时市场而言,这种石头可以说是鱼龙混杂,有太多人工合成的了。所以这种石头现在也没有以前那么火了。就算是真的猪肉石,现在价格也不会超过10万。
“猪肉石”非常的罕见与人工所制造出的宝石不同,“猪肉石”往往需要延时沉淀上千年的时间,而其希有数量,则注定了较高的经济价值。相比于其他的“猪肉石”,大爷捡到的这块“猪肉石”质量极佳,无论纹理抑或体积,都是十分罕见的存在。纵观此前的“猪肉石”收藏领域可知,我国从未出现过如此优质的珍贵“猪肉石”。
听闻这番结果,大爷表示不会将“猪肉石”轻易卖出,而是会将它陈列在家中,若再放个几年,或许“猪肉石”的价格会继续上涨。
听闻这番话,专家们纷纷赞赏大爷的这种观点,毕竟不是所有人在捡到宝物后,均能以平常心对待。很多人在发现宝物后,往往会着急将其脱手,但实际上,文物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攀升,若能够有着坚定的收藏信念,或许文物将会给收藏者带来许多意外的惊喜之财。
专家看了这块石头说,这块石头真的是非常少见的,从外表来看,就像是一块猪肉,而且这块石头的体积是非常庞大的,如果卖掉的话,10万元钱肯定是足足的!
鉴定以后这个东西真的非常值钱,而且价格远远高于10万是一个宝物。所以还好没有卖。
专家在鉴定之后表示这是人工构造的,根本就不是纯天然形成的,所以根本没有什么价值。
专家鉴定之后说这个巨型猪肉石还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价值只在十几万左右。
专家说他可以吃了
佛教中一般不说“七情六欲”,而说“五欲六尘”。
一、五欲
又作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即:
(一)色欲(梵ru^pa -ka^ma ),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二)声欲(梵s/abda -ka^ma ),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三)香欲(梵gandha-ka^ma ),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四)味欲(梵rasa -ka^ma ),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五)触欲(梵spras!t!avya -ka^ma ),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佛遗教经、大智度论卷十七、卷三十七、摩诃止观卷四下〕
还有一种说法是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即:
(一)财欲,财即世间一切之财宝。谓人以财物为养身之资,故贪求恋着而不舍。
(二)色欲,色即世间之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谓人以色悦情适意,故贪求恋着,不能出离三界。
(三)饮食欲,饮食即世间之肴膳众味。谓人必藉饮食以资身活命,故贪求恋着而无厌。
(四)名欲,名即世间之声名。谓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故贪求乐着而不知止息。
(五)睡眠欲,谓人不知时节,怠惰放纵,乐着睡眠而无厌。
二、六尘
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等六境。又作外尘、六贼。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之善法,故称六贼。
阿弥陀佛!
都说人呀有七情六欲,七情就是,喜.怒.哀.俱.爱.恶.欲那么六欲说的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那么构成这五种欲望就成了第六种欲望,心里欲望。
医家的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六欲:眼、耳、鼻、舌、身、意。
佛说六识 眼、耳、鼻、舌、身、意
产生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
故有七情 喜、怒、哀、乐、爱、恶、欲
链接:
提取码:qtlf
作者 第一仙妖月空
讲述了烂好人容玄身为没落的容族仅存的族人,上一世蒙冤受尽折磨,下场凄惨至极。一朝重回青年时,他心性大变冷酷无情,收上一世挚友为徒,言传身教。
崛起于阡陌,重登仙途,终成第一仙师。
——自古严师出高徒
师父做人潇洒,护短,闲不住
每当烂好人徒弟死不悔改,甩手就是几鞭子~
叶天阳关切道:师父怎么教训我都行,手疼不疼?
注:冷血·禁欲强受X万人迷·死心眼温柔攻
年下,主受,1V1,必HE
境界划分:(引灵入体)灵者,灵师,灵王,灵皇(渡劫),圣者,圣师,圣王,圣皇,仙
灵皇巅峰渡劫失败绝大多数可能身死道消,极少数踏入转轮境,炼神九转踏入圣师位。
你好[挤眼]【摘要】
御宝天师,淘宝人生,妙手天师,中医扬名等,还都可以看的,只是没有完结。
htt防ps://pan.baidu.c和om/s/1geZ谐wlRt
_(:з」∠)_去掉汉字即可转到
满意请采纳√
灵魂,神识,精神,是个什么样子?大小,长短,方圆?
佛性只是光而没有任何形象。不是理性也不是感性而是如此而已。逻辑是意识执着分别而佛性只是奉献无量。
佛性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不要以为我是在打机锋,其实事实就是这样,你要找个大法师来回答,他也会这么说。
参禅贵实践,要真参实悟,才能得到受用。所谓真参,就是要在不落言诠、寻思、拟议处用功;所谓实悟,必须悟在无所得处。所以六祖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说似一物即不中,岂有死执一法能参禅!然而沩山灵祐禅师又说;「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舍一法不成法身,住一法也不成法身。
如此说来,参禅也可随取一法作方便,追虑审问参究,作破参的敲门砖。所谓敲门砖者,到击破门时,砖亦弃舍,破门而出,刹那之间,能所双忘,内外脱然,与虚空浑然一体,真正达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能如此,则身心世界洞然无物,忽然超越世出世间,永离烦恼,得大自在,诸苦顿断,佛果可期。这一种实证之境,只在当人一念观心之极,无念无相,归无所得,无所得亦不可得,这才成就了真参实悟的功夫。
要真参实悟,首先要坚信自己本来是佛,天真自性人人具足,涅槃妙体,个个圆成,不假他求,从来自备。故三祖僧璨大师《信心铭》说:「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这种正信,须要当人解会深信。怎么解会呢?我觉得「净念观心」是最切要的方便法门。
佛陀在《法华经·方便品》里说:「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又说:「止止不须说,吾法妙难思。」佛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的。所谓大事因缘者,就是开示众生悟入佛陀亲证实相的知见,除此无别事。故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又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
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说为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就是要众生亲证实念。实念是无形无相,必须以无相之心才能亲证,冥契无智亦无得,方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明了这种极其深妙的道理,自然会坚信「净念观心」是亲证实相无相最好的方便之法。
佛陀在华严会上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这说明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个个现成,本来是佛,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执著,一切现前。所以佛陀又说:「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我觉得最重要的一著,还得从观心反照作起,除此别求,则愈求愈远。故《华严经·升须弥山顶品》说:「若住于分别,则坏清净眼,愚痴邪见增,永不见诸佛。」同经《夜摩宫中品》里说到观心的重要性:「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参禅的同道们,净念观心吧!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这时大众皆默然,唯有大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传付摩诃迦叶。」很清楚,释迦牟尼当众传给大迦叶的法门,就是离言无相的涅槃妙心。此即后来六祖自悟的无性空心,心圆众妙,明镜非台,即曹溪所说的自性。诸法缘生,生空无性;诸法唯心,心幻无性。此即概括了大乘般若与大乘瑜伽两家的宗旨。破我法二执,彰真俗二谛;发理智之智,证性相之智境。至无性妙心,心即诸法,则随手举来莫非涅槃(本空无性)妙心。这种境界,实非言诠假智、拟议寻思所至,故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要达到这种境界,其方便之法,我觉得还是要从净念观心作起。
《心地观经》说:「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佛陀在此明确指导观心的重要。如果参禅人不循观心的方便法门,岂不与佛陀的教导相违。观心反照,是为了以无念相之心亲证无相之实相。众生自性,本来清净,一切现成,不用求,不用学,无你用心处,一有用心,便远之又远矣。所以当下一念休歇便是,不向一切法求、一切心求,到心法双忘,自能独契。虽然如是,在此一刹那以前,还须时刻提撕,回观反照。《遗教经》说:「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制心一处,无处不办。」
心的作用,不可思议。《宗镜录》说:「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心异则千差竞起,心平则法界坦然,心凡则三毒萦缠,心圣则六通自在。心空则一道清净,心有则万境纵横。」四圣六凡,都从心起,而且只在当前一念,若不念念制心,念念透脱,岂能契会真如实相!《金刚经》云:「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参禅人若会得此意,方知佛道魔道俱错。
无相之心,本来清净,皎皎地光洁无染。无方圆,无大小,无长短,乃至无一切形相。无漏无为,无迷无悟,亦无人,亦无佛。大千世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法身从古至今与佛祖一般,何处欠少一毫毛,如是了了见无一物,孤迥迥地观心,即会如是等意,大须努力,尽一生观心去。离此心外,无佛可成。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的人;现在诸贤圣,亦是修心的人;未来修学的人,当依如是法。
愿诸修道人,切莫外求。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所以二祖慧可常教导学人说:「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三祖僧璨大师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又说:「一心不生,万法无咎。」诸法如梦,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诸法皆空处,灵知不昧,即此空寂灵知之心,即是当人本来面目。亦是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天下善知识的相传的法印。若悟此心,真所谓不践阶梯,迳登佛地,步步超三界,归家顿绝疑。
下面抄几段祖师语录,以供参禅者观心时体会参考:
六祖慧能大师说:「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人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一日谓众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何名坐禅?」对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何名禅定?外离相名禅,内不乱为定。若见诸境不乱者,是真定也。」
永嘉禅师曰:「忘缘之后寂寂,灵知之性历历,无记昏昧昭昭,契真本空皎皎。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今言知者,不须知知,但知而已,则前不接灭,后不引起,前后断续,中间自孤,当体不顾,应时消灭。知体既已灭,豁然如托空,寂尔少时间,唯觉无所得,即觉无觉,无觉之觉,异乎木石,此是初心处。冥然绝虑,乍同死人,能所双忘,纤缘尽净,阒尔虚寂,似觉无知,无知之性,异乎木石,此是初心之处,领会难为。人初心时,三不应有:一恶,谓思维世间五欲等因缘。二善,谓思维世间杂善等事。三无记,谓善恶不思,阒尔昏住。」
南岳怀让禅师,诣曹溪参六祖。祖问甚来?曰:嵩山。祖曰:什么物,凭么来!师无语。遂经八载,忽然有省,乃问祖曰:某甲有个会处。祖曰:作么生?师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假修证否?师曰:修证则不无,染污即不得。祖曰:只此不染污,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马祖道一禅师示众云:「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达磨大师从南天竺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
「道不用修,但莫染污。」
问曰:「阿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祖曰:即今问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海于言下自识本心,不由知觉,踊跃礼谢。」
百丈怀海禅师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问:「如何是大众顿悟法要?师曰: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攀缘,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如水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
黄檗希运断际禅师说:「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缘虑,佛自现前。」
「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
「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节也。」
「凡人多为境碍心,事碍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临济义玄禅师上堂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向汝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把住云:道!道!其僧拟议,师托开曰:「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
「道流,即今目前孤明历历地听法者,此人处处不滞,通贯十方,三界自在。」
「尔取山僧口里语,不如休歇无事去。已起者莫续,未起者不要放起。便胜尔十年行脚。」
南岳石头希迁大师,上堂曰:「吾之法门,先佛传授。不许禅定精进,唯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
洞山良价禅师:「直须心心不触物,步步无处所,常无间断,始得相应。」
「道无心合人,人无心合道,欲识个中意,一老一不老。」
曹山本寂禅师:「师辞洞山,洞山问:什么处去?曰:不变异处去。山云:不变异处岂有去耶?师曰:去亦不变异。遂辞去。」
师作四禁偈曰:「莫行心处路,不挂本来衣,何须正凭么,切忌未生时。」
五祖弘忍大师:「唯有一乘法,一乘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门。」
圆悟禅师:「不必厌喧求静,但令中虚外顺。」「内心既虚,外缘亦寂。」
「直截省要最是先忘我见,使我虚静怡和,任运腾腾,腾腾任运,于一切法,皆无取舍。」
晦堂:「诚能心无异缘,意绝妄想,六窗寂静,端坐默究,万不失一也。」
傅大士:「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临济云:「大凡学人,先要明悟自己真正见解,若悟得自己见解,就不被生死所染,去住自由。不要求他殊胜而殊胜自备。然今不得者,病在不自信取。自信不及,即便忙忙,徇一切世境,滞惑积业。诸仁者,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祖佛不别。汝欲识佛祖么?即汝目前听法底是。由汝自信不及,便向外驰求,得者只是文字禅,与佛祖大远在。诸大德,此时不求真悟,万劫千生,轮回三界,徇好恶境,向驴牛肚里去也。
汝若自信得及,欠少什么,六道神光未曾间歇。一念净光,是汝法身佛;一念无分别光,是汝报身佛;一念无差别光,是汝化身佛。此三身,即今目前听法底人。为不向外求,有此三种功用。然此三种,亦只是名言。故云身依义而立。据实而论,法性身,法性土,明知是光影。诸大德,切要识取弄光影人,是诸佛本源,是一切法根本。诸大德,四大色身,不解说法听法,虚空不解说法听法。是汝目前历历孤明勿形段者,解说法听法。所以山僧向汝道,五蕴身田,内有无位真人,堂堂显露,无丝毫许间隔,何不识取。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心若不生,随处解脱。山僧见处,坐断报化佛头,十地满心,如客作儿。等妙二觉,如担枷锁。罗汉辟支,如著粪土。菩提涅槃,如系驴橛。何以如斯?盖为不达三祗劫空,有此障隔。若是真道流尽不如此……时光可惜。」
如上所抄祖师们对观心的教导,善领会者,一定能受到很大启发,善巧用之,可以冲破凡圣关,直至成佛去。总起来讲,必须以无心之法对治妄心,真心才能显现。生死涅槃本来平等,妄心歇处即是菩提。有人疑惑说:人若无心,便同草木顽石,岂能参禅?这是错误的看法。所谓无心,非无心体,名为无心;心中无物,名曰无心。德山禅师说:「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
历代祖师说无心功夫,类各不同,有多种方法,今据《真心直说》略举三种以作参究:
一曰觉察。谓做工夫时,平常绝念,提防念起,一念才生,便与觉破,妄念觉破,后念不生,此之念智,亦不须用,妄觉俱忘,名曰无心。故祖师云;「不怕念起,只恐觉迟。」三祖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此是息妄工夫。
二曰休歇。谓做工夫时,不思善,不思恶,心起便休,遇缘便歇。古人云:「一条白练去,一念万年去,冷湫湫地去,古庙香炉去。」直得绝纤尘,离分别,如痴似兀,方有少分相应。此是休歇妄心工夫。
三曰透出体用。谓做工夫时,不分内外,亦不辨东西南北,将四方八面只作一个大解脱门,圆陀陀地,光皎皎地,体用不分,无分毫渗漏,通身打成一片,其妄何处得起。古人云:「通身无缝罅,上下忒团圞。」是乃透出体用灭妄功夫。
上引三种用功方法,但得一门相应,即便习之,工夫成熟,其妄自灭,真心即现。
参禅观心,主要是息灭妄心,真心自现。如是做工夫,唯在静坐,还是亦通行住卧等?静坐参究是完全必要的,而且绝不可少,每天昼夜必须有一定时间静坐,但在行住坐卧日用云为中,都必须注意息妄工夫。动中得力,静坐时自然相应。永嘉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是把禅与生活打成一片。工夫用得纯熟的人,千圣兴来惊不起,万般魔妖不回顾。只恐不信不为,若信若为,则四威仪中道必不失,常现在前。
《起信论》说:「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身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既复此心亦无自相,念不可得。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纯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上,速成不退。」这是马鸣菩萨明确开示学人,在去来进止一切时中,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以息妄心。
上来拉扯了许多葛藤,给人缠缚不少,与禅宗宗门下解粘去缚,无一实法与人的教导大相迳庭。但我觉得初学做功夫的人,把这葛藤作为参禅的入门方便,还是有些用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