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应当如何赏析?
这是一首悼亡之作。上片由问句起,接以黄叶、疏窗、残阳之秋景的勾画,由触着景物而勾起沉思,氛围已是孤寂凄清。下片写沉思中所忆起的寻常往事,借用李清照夫妻和美的生活为喻,说明与亡妻往日的美满恩爱。结句的“寻常”二字更道出了今日的酸苦,即那些寻常的往事不能再现,亡妻不可复生,心灵之创痛也永无平复之日。其中有怀恋,有追悔,有悲哀,有惆怅,蕴藏了复杂的感情。
浣溪沙 纳兰性德主旨_浣溪沙纳兰性德主旨情感
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赏析及意思
纳兰性德《浣溪沙》:
译文: 独自在西风中,谁知道我的凄凉感伤呢。不忍心面对满眼的萧萧落叶,所以关上了疏窗。我伫立在残阳中,深思往事。 因为春日酒醉,她不忍心惊动我的酣睡,我和她曾经有过赌书泼花的闺房乐趣。只是那时把与她相处的美好时光当做寻常情境。
赏析:词的开篇“西风”奠定了哀伤的基调,但字里行间没有一个哀字。明知已是“独自凉”的境地,偏要诘问是“谁念”,说明凉的并非天气,而是人的心境。上阕通过西风、黄叶、疏窗、残阳四个意象,刻画了纳兰性德孑立残阳、衣袂飘飘的孤单身影。下阕
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是这首么?是的话... “萧萧”意比黄叶簌簌落下的样子。“疏窗”是有花纹镂空的窗子,较之闺阁绣窗花纹会比较古朴。
沉思”一句,语自五代李洵的《浣溪沙》:“暗思往事立残阳”。容若翻作“沉”字,更有追念的意味。那些往事是心絮沾泪,竟自沉沉不去。
“被酒”是中酒,醉酒,解做薰然最好。“春睡”一词遥应往事,显出卢氏的温柔体贴。春天的鹣鲽双飞和秋天的斯人独憔悴,两种意象形成无言比对。倍觉凄凉。
“赌书消得泼茶香”一句,用的是李清照赌书泼茶的典故。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谓自己常与丈夫赵明诚比赛看谁的记性好,比记住某事载于某书某卷某页某行。经查原书,胜者可饮茶以示庆贺,有时太过高兴,不觉让茶水泼湿衣裳。纳兰用此典表示自己和卢氏也曾如此志趣相投,互亲互爱。恩爱情景宛然若现。
[安语]:
我想着,仍是选了这首“浣溪沙”来做开篇。纳兰词中好句斑斓若星河,而我每次读到“当时只是道寻常”这一句时总要释卷。倘使心情有偏差的时候,几乎会被勾下泪来。这阕词又实在能体现纳兰词的特点:一是喜翻前人典故,二是擅用白话情语入词,使得语言清空如话,似两两知己对坐闲聊,又似野鹤入云空留云影杳杳。
西风独立,夕阳西下。人中龙凤的纳兰容若,悄立西窗下。亦不过是个逃不开往事和回忆捉弄的男人,在爱情里困坐愁城。
“当时只是道寻常”一句,点破人心。 非原创...谢谢LZ
浣溪沙的主旨思想是什么?
浣溪沙的主旨思想是:
词人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以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代: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填曲新词品尝一杯美酒,时令气候亭台池榭依旧,西下的夕阳几时才能回转?无可奈何中百花再残落,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并非单独的一首词。此调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另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厉声教的《浣溪沙·甲戌年夏梦曲院荷花》、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等。
浣溪沙,原为唐代教坊曲名,《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
唐教坊曲有“浣溪沙”曲名,与词调稍异。唐声诗(唐代配乐的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
从字义上来看,“浣”指洗涤、漂洗;“沙”,古通“纱”。因此,“浣”的对象只能是“纱”。敦煌出土的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后蜀赵崇祚集录的《花间集》所录毛文锡、阎选、毛熙震、李珣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
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
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苎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羲之所书“浣纱”二字,相传这里是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的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春秋越国美女西施浣纱的溪水。
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以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
浣溪沙纳兰性德原文翻译九年级
九年级浣溪沙纳兰性德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之身向云山那畔行
纳兰性德(清)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该有怎样的心情。
落日时分,一抹晚烟荒凉萧瑟的营垒上,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古往今来连绵不止的纷争与仇恨几时才能平息。
赏析:
该词上片“身向”句说明行程辽远。“北风”句谓寒风吹来,满耳尽是马嘶之声。然后作一小结。下片“一抹”二句写眼前景色,末句画龙点睛,指出了这首词的主旨在于“古今幽恨”。全词情景交融,结尾处更是点明主旨,加强语意,抒发情感。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
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