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有哪些种类?
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一般用单支曲子写成,另外还有“带过曲”、“集曲”、“重头”、“换头”等特殊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将数只曲子联结而成。套数又称“散套”,是用同宫调的两支以上曲子写成,和杂剧中的套曲相似。 散曲的流行要早于杂剧,在金、元之交就被文人士大夫所采用,称为“新乐府”,其格式和体制成为杂剧的主要源头。由于金末、元初宫廷朝会大合乐时采用散曲,并且由翰苑人物撰写词章,加以嘉赏,所以散曲地位逐渐提高,这一点与词的发生、发展情况颇相类似。散曲主要是由、艺人酒席宴上所唱和文人学士遣怀释闷所作的,所以在题材内容主要有风情和隐逸两大类,此外还有一些揭露现实和写景、咏史、抒怀之作,总起来看内容是比较狭窄的。这个现象与词的创作也很相似。散曲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泼辣的作风、活泼的形式、质朴的语言和灵动的气势,在元代文坛上异军突起,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传统诗词,成为元代富于生命力的诗歌样式,大大丰富了我国的古典韵文。 据隋树森《全元散曲》(北京:中华书局,1964)辑录,金元散曲作家有200多人,其中元散曲作家160多人,现存小令3853首,套数457套,残曲除外。实际上,现存的散曲作品要超出这一数字。这些散曲作品绝大多数是山林隐逸的吟唱和男女风情的歌咏,此外还有咏史、写景、咏物之作,主要表现了元代文人的精神面貌和审美趣味。散曲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泼辣的作风、活泼的形式、质朴的语言和灵动的气势,在金、元文坛上异军突起,尤其在元代成为富于生命力的诗歌样式,大大丰富了古代的韵文。 (文章来源:北师大《古代文学史》第六编第一章第二节、第七章第一节) 自从散曲兴起以后,作者如林,作品繁多,内容涉及歌咏男女爱情,描绘江山景物,感慨人情世态,揭露黑暗,抒发隐逸之思,乃至怀古咏史,刻划市井风情等等方面。由于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作者具有不同的创作个性,曲坛也出现珠玉纷呈的局面。清代刘熙载在《艺概曲概》中,把散曲分为三品,一曰清深,二曰豪旷,三曰婉丽。可以说,这三品就像三种原色,它们互相渗透,调制出缤纷斑斓的色彩。一般说来,延祐之前,散曲作家兼写诗文,像杨果、卢挚等;或兼擅杂剧,像关汉卿、马致远等,其风格以豪旷居多,更能显出真率自然的曲味。延祐之后,则出现一批专写散曲的作家,如张可久、贯云石、徐再思等,风格以婉丽居多,有时则伤于雕琢。当他们竭力锤炼字句,追求典雅工整,向诗词写法靠拢,甚至使之“词化”的时候,散曲便失去了鲜活灵动的特色,走向衰微。
元曲中散曲分为哪两类 元曲中的散曲可分为
散曲包括什么
1、散曲包括套曲和小令;
2、套曲:又称“套数”,“散套”,或者“大令”,它是从宋、金时期的唱赚、诸宫调等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把同一宫调的若干支不同曲牌的曲子连缀在一起,少则数首。多则十几首,甚至几十首,构成一个庞大的整体,这些连缀的曲子可根据需要在同一宫调中进行选择,但需要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而且一韵到底,且末了都用“煞调”和“尾声”结束;
3、小令是元朝散曲的一种,元曲分散曲和戏曲两种,散曲又分套曲与小令两种。,原是汉族民间的小调,元时宋词渐渐凋零,伶人多向汉族民间小调寻求突破。文人的小令多半较典雅,汉族民间的小令语言俚俗。
散曲分为哪两种形式
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当中,包含了太多的文学创作,其中含有各种各样的文化特色。而散曲就是我国古代文字体裁之一,包含了两种形式以及小令和套曲等等集中体裁,是一种元代兴盛的新体诗。
小令是什么?“所谓小令又叫“叶儿”,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但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则是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此等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多可以达百支。”——引自百度百科。而小令又可以分为四种:寻常小令,摘调小令,带过曲,集曲。而在小令的创作当中,文人雅士创作的内容大多高雅,民俗的小令大多数又较为粗野庸俗。
套曲是什么?至于"套数",又称“套曲”、“散套”或“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引自百度百科。所以套曲的内容相较于小令来说,它的篇幅更长,它可以书写的内容更加复杂,抒情、叙事的较多。
散曲的兴盛衰亡。散曲起源于当时的音乐,在元代的时候,民族文化繁荣,音乐诗词的创作也就有所改变,正是顺应这一发展,散曲出现了。但是到后来,散曲逐渐变得格律化,也失去了市民创作的活力,渐渐地衰败了,也没有得到延续。
散曲分为哪两种形式
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
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乐曲的侵入并与中原正乐融合,导致传统的词和词曲不能在适应新的音乐形式。
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散曲,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各自曲牌在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因此,每首元曲的前面都冠有类别名,宫调名,曲牌名和曲题名。
散曲的种类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进入戏剧的唱词,是戏曲,或称剧曲,另一种是散曲,或称为清曲、今乐府。是属于广义的诗歌,它有三种基本类型:小令与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只供清唱吟咏之用。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如《一枝花不伏老》,含四支曲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如《四块玉别情》,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散曲分为哪两部分?
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
散曲,古代文学体裁之一,在元代兴盛,和唐诗宋词同为一代之文学。又称为“乐府”或“今乐府”。由宋词俗化而来,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后来随着散曲格律化和去市民化,失去了个性鲜明的鲜活市民文化血液,变得与宋词几乎无异,随之衰败,未能像唐诗宋词一样繁荣延续及后世。
散曲之名早见之于文献,是明初朱有敦的《诚斋乐府》,不过该书所说的散曲专指小令,尚不包括套数。明代中叶以后,散曲的范围逐渐扩大,把套数也包括了进来。至20世纪初,吴梅、任讷等曲学家的一系列论著问世以后。
散曲作为包容小令和套数的完整的文体概念,终被确定了下来。散曲的产生与词产生的情形十分相似,它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可以说散曲的兴起和词的衰退几乎是同时的。散曲,是属于广义的诗歌。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只供清唱吟咏之用,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如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含四支曲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如关汉卿《四块玉·别情》。小令以一支曲子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按照字数,元代散曲分为哪几类?
它可分为两类,清曲和乐府。
在元代登坛树帜、独领的文学样式是元曲。而人们通常所说的元曲,包括剧曲与散曲。剧曲指的是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在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散曲则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在元代文坛上,它与传统的诗、词样式分庭抗争,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成就。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元代散曲作家约200余人,作品4300多首,其中小令3850余首,套曲450余套。由于正统的文学观念不重视散曲,很少有人搜集编次成册,散佚的作品当不在少数。
后期散曲作家的活动中心,逐渐移至杭州一带。随着散曲的繁盛和发展,这一时期的作家队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一批专攻散曲,或主要精力、主要成就在于散曲创作的作家,如张可久、乔吉、贯云石、徐再思等人。
他们对于散曲的体制和规律勤于探究,写出不少好作品,丰富了散曲园地。后期创作在数量上比前期更多。从发展趋势来看,虽然继承和发扬前期散曲通俗直白、生动活泼的特色,出现了象睢景臣《高祖还乡》及刘时中《上高监司》等难得的、有特色的作品,但是总的创作倾向,却是趋于雅正典丽,逐渐失去前期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