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爬山虎的脚》(英文名The foot of the Boston ivy)是冀教版、人教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也是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课文,接下来就由我带来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实录评析
一、分步板书课题,唤起阅读期待。
师:请看老师写字(转身在黑板上写“虎”字)。先写一个“虎字头”,再写一个“几”,这个生字大家肯定会读。
生(齐读):虎。
师: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哪一笔?
生:“横钩”的“钩”别忘了。
师:对,这一钩就是老虎——
生:尖利的牙齿。
师: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学生书空)
师:给“虎”组组词看。
生1:猛虎。
生2:狐假虎威。
生3:狼吞虎咽。
……
师:你们的词汇真丰富。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一个词,爬山虎(在“虎”前面板书“爬山”),齐读。
(学生齐读)
师:见过爬山虎吗?
生:没有。
师:听说过吗?
生:也没有。
师:那就听老师介绍一下,爬山虎不是动物,而是一种藤类植物,它能牢牢地巴在墙上,往上爬。
(学生一脸惊讶)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爬山虎有关。——爬山虎的脚(板书:的脚)
(学生极为兴奋)
(点评:从板书“虎”字到补上“爬山”,再到设问“见过爬山虎吗”,继而借学生的“知识盲点”介绍爬山虎……学生的“阅读期待”被唤起了:爬山虎竟然不是动物,而是植物,我倒要看看它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植物!)
师:有人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看了课题就知道文章会写些什么?
生1:写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
生2:写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师:课文到底是不是写了这些内容呢?我们来读课文。
(生迫不及待地拿出课文纸)
(点评:以欲扬先抑的问题方式——“到底是不是写了这些内容”,再度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落。
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读好一次,伸出一个手指头表示一下,然后别停下,继续读。读好两次,就伸出两个手指头。比比在同样的时间内,谁的读书效率高。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教师站在一旁和学生一起读起来)
师:停,我看到了,最快的同学已经读了三遍,大多数同学也已经读完两遍。建议大家要向读得快的同学学习,提高阅读速度。
(点评:不仅要求学生“多读”,还要求学生“快读”,把握住了阅读教学的“真谛”。)
师:接下来我们来读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请第三组同学开火车读。
(课件显示: jīng bǐng zhú chù hén jūnyún
嫩茎 叶柄 逐渐 触角 痕迹 均匀)
(生开火车读)
师:要注意把后鼻音、翘舌音读准。齐读两次。
(生齐读)
师:本课多音字较多,下面是带有多音字的短句,第一组开火车读读看。
(课件显示:占了一大片地方、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儿空隙、触着墙、蛟龙的爪子)
(生开火车读)
师:再齐读一次。
(生齐读)
(点评:采用开火车读,较好地照顾到了学生的“面”。无疑,也是“学生主体意识”在教师教学行为中的有效体现。)
师:这些多音字中,哪个字的读音最特别?
生:爪(zhǎo)。
师:(指着“爪子”)这个词我们以前怎么读?
生:爪(zhuǎ)子。
师:是的,譬如小鸡的爪子。什么时候读“zhǎo”?
生:很凶的时候。
师:对,凶猛的兽类和禽类的脚就是爪(zhǎo)子。哪些动物有爪(zhǎo)子?
生1:老虎。
师:老虎的爪子。
生2:狮子的爪子。
生3:猎豹的爪子。
生4:鹰的爪子。
(点评:课文中的多音字多多,但教师能够“多”中选“精”,决不平均用力。这无疑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师:这些动物十分凶猛,爪子十分有力。有一种植物,它的脚也十分有力,能牢牢地巴在墙上,所以取名叫爬山虎。现在我想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没被请到的就当小评委,听听他们生字词是不是能够读正确。
(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
师:课文哪几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生:3-5自然段。
师:那么1-2自然段是写什么?
生:写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多。
三、学习第一段,体会“茂盛”。
师:自己读读第一段,看看你能从哪些词当中体会出爬山虎多?
生1:满是。
生2:占了一大片。
师: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爬山虎多,长得茂盛?
(指名一学生读)
师:你们感受到爬山虎多,长得茂盛了吗?
生2:感受到了。“一大片”拖了长音,表示面积大。
师:你真会欣赏!相信你也能读好,来试试。
(生2读)
师: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
(点评:始终以“读”展开教学活动,爬山虎的“茂盛”便在学生个别读与齐读中得到了本质的“还原”。)
四、学习第二段,感受“叶美”。
师:既然课文是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又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吗?默读,划出表示叶子特点的词句。
(学生边读边划,教师巡视)
(点评: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时候,教师作“巡视”,不失为很好的“教师行为”。它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能为“以学定教”铺平道路。)
1、品“嫩”
师:谁来读?
生1:爬山虎叶子长得很快,“不几天”就长大了。
生2:爬山虎叶子长得嫩。
生3:爬山虎嫩叶颜色很美。
师:读读句子,圈出带“嫩”的词语。
(生圈出“嫩红、嫩绿、嫩芽”三个词)
师:齐读这三个词。
(生齐读)
师:连用三个“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爬山虎的叶子太嫩了,太美了。
生2:我感受到爬山虎的叶子嫩得可爱,让人顿生爱怜之情。
师:(对生2)你很会读书!你来读一读。
生2:“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师:你的声音嫩嫩的,真好听!女同学一起读。
(女生齐读)
2、品“齐、密、匀”
师:叶子还有什么特点?
生:叶子长得均匀。
师:均匀得没有——
生:重叠起来的。
师:也不留——
生:一点儿空隙。
师:“隙”是裂缝的意思,你见过吗?
生:见过,墙上,很细很细,就像一条细线。
师:从“不留一点空隙”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叶子密
师:叶子密得——
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还从哪儿看出叶子密?
生:“铺”。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铺就是……
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吗?
生:(点点头)
师:我们平时说铺——
生1:地毯。
师:铺——
生2:床单
师:这儿用“铺”,就是说叶子好像给墙铺上了——
生(齐):地毯
师:铺上了——
生(齐):床单。
生3:铺上了绿锦缎。
生:我还体会出叶子长得整齐,一顺儿朝下
师:看课文插图,这就是一顺儿朝下的叶子,叶尖全部指向——
生:地面。
师:没有一片朝其它方向,这就叫——
生:一顺儿。
师:现在同学们全部面向老师坐着,这也叫“一顺儿”。就这么一句话,你们就读出了这么多的内容,真会读书,来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3、品“绿”
生:叶子还很绿。
师:你知道哪些绿?
生1:嫩绿。
生2:深绿。
生3:浅绿。
生4:墨绿。
生5:翠绿
师:同学们词汇真丰富。课文中说“绿得那么新鲜”,怎么理解?
生1:就是很绿很绿,绿得要滴下油来。
师:苍翠欲滴。
生2:看了让人非常舒服。
师:令人心旷神怡的绿。
生3:让人眼前一亮的绿。
生4:叶子很干净。
师:毫无杂质的绿。
生5:好像很有生命力的绿。
师:生机勃勃的绿,苍翠欲滴的绿,让人看了非常舒服。男同学齐读。
男生(齐读):“那些叶子绿得那么鹇,看着非常舒服。”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觉得非常舒服。
4、品“美”
师:“看着看着,忽然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好看得很”就是——
生:很好看。
师:为什么要写成“好看得很”?
生1:好看得很,就是比好看还好看。
生2:强调了好看,好看的程度很深。
师:看来你们聪明得很。让我们去看看好看的风吹叶动。
(播放课件,学生欣赏)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在向我们摆手,好像在打招呼。
生2:我看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好像在随风舞蹈。
生3:我看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好像跳芭蕾舞的姑娘,那裙子一上一下舞动。
生4:我看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好像波浪涌向远方。
师:老师看到这画面,不禁想起李清照的一句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多美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
生1:“一阵风拂过,一寺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学生把“好看得很”读得很重)
师:你为什么要这么读?
生1:叶子太好看了。
生2:一阵风拂过,一寺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学生将“好看得很”读得很轻。)
师:看来你是陶醉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一部分学生将“拂”读成了“吹”。)
师:能将“拂”读成“吹”吗?
生1:不能,“吹”比“拂”用力。
生2:“拂”是轻轻地擦过。
生3:就像妈妈抚摸孩子。
生4:爬山虎的叶了很美,风也喜欢它,所以轻轻地拂一下。
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风亦有之”呀!来,把喜爱之情读出来。
(生齐读)
师:让我们再一次去欣赏那墙爬山虎。
(生齐读第二段)
师:现在你知道叶老为什么要写叶子了吗?
生(齐):因为叶子太美了!
(点评:这“四品”,不仅仅是对课文第二自然段的解读,也不仅仅是对课文中所描写的“叶美”的赏析。它是对植物特征——爬山虎叶子的精确把握,是对阅读教学课堂特征——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的合理诠释,是对作为文化和生命意义的语文教育特征——师生活动的和谐与愉悦的生动概括。)
五、拓展阅读,再度唤起阅读期待。
师:同样是写爬山虎,同样是写叶老家的那墙爬山虎,同样是写爬山虎的绿叶,另一位作家却是这样写的:(出示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的两个语段)
(教师先自己读,然后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过之后,感受到了什么没有?
生1:爬山虎的叶子很绿,绿匆匆,绿得沉郁。
生2:爬山虎太绿了,绿得让阳光都变成了绿色。
生3:爬山虎很有活力。
师:这绿绿的爬山虎,这充满活力的爬山虎,太美了!我们再来读一读,男生读第一个语段,女生读第二个语段。
(生读)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读的这两段话就选自我们这本书的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生满脸的兴奋)
师:同学们,同样的爬山虎,同样的绿叶,在不同人的笔下却呈现出不同的韵味,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们的观察角度不同,但又是都在用心观察。下节课,就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去观察绿叶背后的爬山虎的脚。下课!
(点评:用同册教材中的同类课文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并通过教师的暗示性语言,再度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真可谓不是“智慧”,胜似智慧!)
(总评:这可以说是一堂“即时生成”的课,因为执教者是为自己参加的`一项考核评比活动而上的。而且是头天下午以抽签的方式确定上课内容,第二天就上的一堂课。但是,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因素,使得这堂课异彩纷呈,亮点多多。最突出的是四个字:朴实,纯真。说它“朴实”,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一是课的“风貌”。整体看,一点花俏都没有,平平实实,自自然然。就连时髦的课件,也只是在课当中稍作“点缀”。这自然令我们想起一句话来:“简简单单教语文。”二是课的“效果”。应该说课的效果是明显的,无论是字词的掌握、内容的理解,还是朗读的处理、活动的生成,甚至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都是没有多少可以挑剔的。这又不免让我们想起另一句话来:“实实在在教语文。”说它“纯真”,也可以从两个方面窥视:一是师生的“配合”。在课上,师生的配合非常默契,对话自然,互动顺畅,课的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当然,这跟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强不无关系。二是师生的“表现”。教师真诚、真切,学生放松、轻松;教师有情、有心,学生用功、用心。在课的行进过程中,师生丝毫不紧张,不拘谨,但也不忙乱,看上去好像不是在上课,而是在进行着娱乐活动。另外,在课的一些环节、细节的处理上,也分明可以看出教师教学功底的扎实和教学技艺的精湛,如:导入时揭题的新颖别致,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情绪的激发、积极性的调动和方法的暗示,以及朗读本位、阅读期待等教学新理念的体现,都无不令人感到执教者的“非同一般”。)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静夜思》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会读本课10个生字。
理解重点词:“疑”、“思故乡”、“举头”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读生字,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观察了晴朗的夜空,现在请你们在四人小组说一说,让大家也感受一下美妙的夜空。
生:漂亮
生:星星多,有月亮
师:引入新课:古代有一个诗人叫李白,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天上的明月,在想什么?静夜思(板书)
师:范读。
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师:自读课文,让学生找出后鼻音的字,多读几遍。
生:读课文
师:学生在文中找出生字,作上记号,读一读。
生:认读生字:
师:出示an、ang,指学生认读,注意后鼻韵母的读音。
生:认读生字,开火车读。
师:“明月光”是指怎样的月光?
生:明亮的月光
生:十五的月光
师:第一行诗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床前。
4、学习第二行
生:读整行诗。
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疑”的意思
生:怀疑
生:好像
师:“霜”(霜在秋冬季节很冷的早晨形成在地面物体上的白色的冰晶:如房顶、草叶、地面等,堆起来是白色。)
师: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象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师: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
师: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
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
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
师:学习第三行
生:读整行诗。
生:做动作理解“举头”。
师:可是,今夜,诗人已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是啊,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诗人的心情——
师:想想诗人在干什么?
生:诗人抬头望着天上的明亮的月亮。
师:朗读、引导。
师:诗人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
生:会想到家乡,想到亲人
生:反复诵读。
6、学习第四行
师:读整行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将三、四行连起来说说诗意
师: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学生读“思故乡”。
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师:体会全诗诗意,并朗诵全诗一遍。
师: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生:有感情地齐读,背诵。
师生共同朗读:
教师引读每句的前两个字,学生补充,齐背诵。
师;过渡:我们知道这首诗是李白写的,现在谁想办李白做一回诗人,背背这首诗?也可以做动作。
指名学生上台背诵,其他学生评议。
师: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里的字:
⑴观察“目、耳”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这两个字的宽度。
⑵指学生说一说再书空。
⑷学生书写后展示、评议。
2、学生观察“头、来”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⑴教师范写,注意最后两笔,写时要注意。
⑵书空、书写、展示、学生评议。
师: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把《静夜思》被送给爸爸、妈妈听,并且将以将诗句的意思。
四:教学反思: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是想念家乡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他会思念家乡的谁呢?学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亲朋好友,有的说是兄弟姐妹,有的说是玩过的小溪。。。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也有过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我特意让全托生懂宇航先说,她说每天晚上她最想爸爸妈妈,于是学生的话题就这样打开了,就这样他们明白了诗人的心情,知道了什么叫做思念。此时,我让他们再去读一读诗。我明白,此时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也让学生明白了读书不仅仅只是会读,还要读会些什么。
《燕子》教学实录(三)|于永正燕子教学实录
[过程勾勒] 一、选用《海燕》原文,讲解“郑振铎”名字的意思,“振铎”就是摇铃铛。引导学生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二、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写了怎样的燕子?这是一种怎样的乡愁?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伶俐、凑”等词语的意思,并通过与《海燕》中的原句比较等体会语句的情意及节奏特点。
三、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乡的小燕子,作者把它放在什么背景下来写的?重点抓住“烂漫、千万条柔柳”体会春天的美丽;理解、体味“卿、闲散、痕”等词语的涵义,并指导朗读,体会语句的节奏之美。
[片段回放]
师:伶俐是什么意思?我给你们注好了。
生:聪明、灵活的意思。
师:对,伶:聪明,俐:灵活。伶俐:聪明灵活的意思。还有吗?
生:活泼、可爱的。
师:这是怎样的一只小燕子?
生:尾巴似剪刀的燕子。
师:读,书上是哪一句话?
生: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
师:(手势摆出剪刀形)“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看过吗?所以我们就叫这样的形状为“燕尾”。还有吗?
生: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
师:这句话写得多棒啊!语文书上怎么写的?
生: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师:“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比较一下原文,“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哪句好?
生: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
师:这句话好,为什么?
生:这句话写出了燕子的美丽。
师:(再读两句话,引导学生比较)有节奏吧?你们喜欢扯着嗓子“呜”地一下子?(做上扬的手势)还是喜欢有起伏、有节奏的歌?(做波浪高低起伏样)
生:喜欢有节奏的。
师:我们要体现出这样的节奏来,把这句话再读一下。(师示范读后,生齐读)
师:后面还有个词叫什么?
生:(齐声)积伶积俐。
师:“积伶积俐”,读这个词,节奏怎样啊?(师做手势,高低起伏)我们再来读,要像听音乐读一样。(着重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节奏)
师:读文章一定要读出文章这样的起伏节奏!故乡的小燕子,在作者如此起伏的描写中显得更加活泼,显得更加可爱,这就是故乡的小燕子。作者放在什么背景下写的?用作者的话说。
生:海面上。
生:二月、三月。
师:二月、三月是春天的开始,还是结束的时候?
生:(齐声)开始。
师:开始的时候,叫什么春?
生:初春。
生:早春。
师:二、三月间就是初春、早春的时候,这是一个怎样的时候呢?看看作者写了什么?注意下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体会一下作者的节奏,自己读。大声读。
(生自读第一段中相关句子)
师:读后告诉我,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天?
生:烂漫无比。
师:“烂漫无比”什么意思?
生:颜色鲜艳,明亮而美丽。
师:颜色鲜艳,明亮而美丽。那“无比”什么意思?
生:没有什么可比得上。
师:没有什么可比得上,如此的春天更加颜色艳丽,明亮而美丽。这是怎样的春天?
生:美丽。
师:怎样美丽的春天?有什么?
生:有花,有草。
师:作者怎么写的?读一读。
生: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
师:作者为什么不写“各色的花,各色的草”,写在一起,不是更简洁吗?为什么这样写啊?
生:这样写体现出春天的美丽。
师:哦,体现出春天的美丽。你有什么感觉?春天好像在哪里?(师用手在眼前晃一圈)
生:春天好像就在眼前。
师:这个春天还有什么?看!作者还写了什么?
生: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
师:(示范读这句话)“齐舒”什么意思?
生:一齐舒展。
师:“一齐舒展”是什么意思?(师做舒展动作)
师:是很紧张地展开,还是很轻松地展开?
生:轻松地展开。
师:轻松地、放松地展开,一齐展开了。咦!柳树有眼睛吗?
生:(齐声)没有。
师:作者怎么说它有眼睛呢?
生:这是它的嫩芽。
师:哦,这是它的嫩芽,太棒了!作者把嫩芽比作?
生:(齐声)眼睛。
师:齐舒了,就像人睁开眼睛,这又是什么手法?
生:(齐声)拟人句。
师:既用了比喻,又用了拟人。千条万条的柔柳,为什么不说千万条柳?多简洁啊!为什么不这么说?你们听,千万条柳丝,千万条柳条,千条万条柔柳,感受到了什么?
生:因为这样写,说出了柳树的美丽。
师:怎样美丽?
生:非常的柔软。
师:非常的柔软,对,非常的柔美。好,我们再来读,读出作者那种温柔的感觉来。
生:(齐读)“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
师:在这样的春天,这样的燕子,这样的可爱的、活泼的燕子,它们怎样呢?把那些描写小燕子的句子找出来,自己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说给我听,行吗?
(生自读课文)
师:读好了,想好了,就举手,我就知道哪些同学想好了。春天里的小燕子怎么样?它们都在干什么?
生:小燕子在飞来飞去。
师:飞来飞去,在哪儿?
生:在天空中飞。
师:它是怎么飞的?在哪儿飞的?读出来。
生:“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卿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
师:你们满意她这样读吗?能不能读得更好些呢?把小燕子这样轻快地、飞来飞去的感觉读出来,每个字啊,它都有节奏。
(生重读一遍)
师:满意吗?有点意思了哦!是吗?
生:(齐声)是。
师:“阳光满地”什么意思?
生:阳光照在大地上。
师:大地到处都是阳光,晴朗的春。好!“微风细雨”是什么意思?
生:天空中吹着微风,下着毛毛雨。
师:哦,那是春天吹着微风,不是刮风;下着毛毛雨,不是暴雨。明白了吗?
生:(齐声)明白了。
师:在这个时候,它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旷亮”什么意思?
生:宽阔,明亮。
师:“无比”呢?
生:没有再比这个宽阔了。
师:哦,没有再比这个宽阔了,没有再比这个明亮了,在这样的天空中,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字来写它的飞?
生:“卿”的一声。
师:“卿的一声”,写出了小燕子的什么?
生:小燕子的叫声。
师:飞的速度怎样?
生:(齐声)很快。
师:然后又停在了――
生:(齐声)停在了高柳之下了。
师:对了,所以第一句话写得特别短,后面这句话写得特别长。前一句话,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得快一些。后一句话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得舒展一些,慢一些。读读看。
生:(齐读)“卿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
师:(示范读。做手势,飞出去了)飞出去了,这种声音飞出去了。再读一遍。
[教者感言]
这次之所以这样来上《燕子》,缘于我四五年前对另一篇课文《珍珠鸟》的印象,读了冯骥才的《珍珠鸟》原文,才知道冰心的评论是多么的妥帖,这是从做过修改的课文《珍珠鸟》中所无法获得的感受。因此我便开始以一种审慎的目光看待经过改编的课文了,这些年比较对读的结果是――最好使用原文教学,经过改编的课文往往会让语文老师身处尴尬。
尽量使用原文进行教学。这是我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认识。小学生的母语学习不同于外语学习,过分担心小学生的理解力实在大可不必,我以为用原文进行教学是一种重要的尝试,同时也应该是一种语文教学的趋向。其实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用作语文(小学生的国语或是中学生的国文)教材的课文基本未做过修改,上世纪之前的传统语文教育就更没有过修改的课文了。
就课文《燕子》而言,如果打个未必恰当的比喻,经过修改后的课文《燕子》几乎是生物课老师讲鸟类“燕子”时的一幅挂图,没有背景没有情感的生物课教具图。当然原文很长,似乎不适宜小学课堂教学,但是否一定要在课堂上将一篇文章每个字都教给学生呢,这似乎是我们的一个误区,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教什么,这应是个重要问题,似乎在这短短千字中无法阐释清楚。所以我尝试选择原文,提前一天让学生预习。为了帮助学生读通原文,我为原文《海燕》作了34个注释,有这样一些注释,学生读通这篇文章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用了原文,学生有了整体感知,燕子,海上的燕子,故乡的燕子,带着乡愁的燕子,学生的情感才能被调动起来。虽然学生未必理解这“带着乡愁的燕子”是“故乡的燕子”和“海上的燕子”“凑成”的,但学生知道这样的燕子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被说明的对象,于是这篇文章也就不是一篇单纯的说明性文字了,而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散文了。
用了原文,我当然没有放过经过修改的课文,我让学生比较“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和“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这两句话,显然原文的节奏感是多么的强烈生动,而改编后的课文则很是平直,“乌黑的一身羽毛”,节奏缓缓一起一伏,“光滑漂亮”,节奏略略一顿,“积伶积俐”,节奏又是一伏一顿,这是多么美丽的句子啊!汉语文学文本很重要的特点是声音美,这样的音律美应该在母语教育的开始阶段就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用原文,在课堂上我试图领着学生通过语言文本靠近作者,通过文学审美理解作者的感情,其中我最为用心地去让孩子体会文中“凑成”的意味,甚至让学生去想象作者在写下这样一个得意的词的时候脸上露出的浅浅的笑容。在这一环节上我花了很多的时间,虽然结果没有我所期望的那样完美,但我至少让孩子有了一个自己去文学地体昧文章中一些关键词语的意识,不是简单地记住一个词在字典上的意思,而是让这个词在阅读中有了活力和温度。
通过原文,我试图让学生去靠近那位被迫远离家乡在茫茫大海上看到一群极像家乡春燕的海燕时生出惊喜和愁思的作者。为什么把春天写得如此的烂漫无比,为什么把燕子写得如此的伶俐可爱,不靠近作者这样的一种特定的环境是无法理解的。理解了作者当时的情绪才能读“活”文章中的那种轻松的笔调和浪漫的气息及温馨的情味,学生才能理解那个“卿”字的速度和轻盈,才能理解“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了开去”的舒缓而优雅的节奏。
最后说说我之所以这样呈现《海燕》的初衷:用原文――文学作品――作为文学的文本――进行文学教育。我以为语言教学和文学教育“分家”是语文教育将来的方向,是语文教育的回归和必然!张志公曾提出过两种分开:写字和识字分开;语言和文学分开。这是一种睿智的构想!此问题非本篇主旨,不赘。
我在课堂上基本采用的是文学赏析贯讲的方法,虽然失之琐碎,但文学教育的尝试还是比较成功的,如“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处的赏析,学生就“生成”得非常好了。当然,那时已经是课堂的“下半时场”了,看来到半节课时学生就已经从语言教学的频道换到文学教育的频道上来了,我当时很是高兴的,而我真是期待我们的语文教育一个轨道单行也尽快转换成语言教学和文学教育双轨并行!那将是更高兴的事情,因为汉语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音乐!汉语文学文本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乐章!
小学二年级语文《纸船和风筝》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他们因为一点小事吵架后,以纸船风筝来修补裂缝,发展了彼此的友谊。本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使学生学会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准确地读准字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通过感悟课文,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2、通过感悟课文,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准备:
1、课件。
2、学生朗读课文。
3、小熊和松鼠,纸船和风筝(课前动手制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纸船。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
生:纸船
师:请同学请认真看老师写这个词。(师板书:纸船。)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
生:纸船。
2、出示风筝。
师:这个呢?
生:风筝。
师:请同学们注意了,风筝的筝读轻声,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这个词。(师板书:风筝)
3、师:在这两个词之间写一个字和,再加上题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题目。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师板书:和20)
(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篇课文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呢?
生:想。
师:那就请同学们把书打开92页,在初读课文前,你想给自己提一点什么要求呢?
生: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读书要有感情。
师:老师也想给你们提点要求,拿出笔,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认识它们,自由去读吧。
(学自由朗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师:瞧,课文中的生字词跑出来了,快自由读一读吧。
(生自由练读)(课件出示:乐坏了扎风筝受不了幸福吵架草莓抓住)
师:谁来给大家读读第一行。
生:乐坏了扎风筝受不了
师:请同学们注意扎读平舌音。跟老师再读一遍。
生:扎风筝(齐读)
师:谁来给大家读读第二行。
生:幸福吵架草莓抓住
师:请同学们注意幸福的幸读后鼻音。跟老师再读一遍。
生:幸福(齐读)
师:去掉生字上的拼音还认识吗?同桌之间练一练,一会儿老师请同学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生同桌练习读。)
师:谁来当小老师领读?小老师领读一遍,同学们跟读一遍,小老师请你领读第一行。
(指两名小老师领读)
师:下面我们开火车读。
(生开火车读)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看,这是什么?这叫识字小魔方,怎么玩呢,轻轻把它往上一抛,上面这个字念什么?现在四人一小组开始玩吧。
(生小组玩魔方识字)
师:同学们还想吗?那我们一起玩吧。瞧,老师这里还有个词语魔方,看看能不能难住大家。
(生读词)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26自然段:友谊的建立
师:同学们,纸船和风筝这课的生字词都认识了,想不想听这个故事?请同学们认真看大屏幕,想想你知道了什么?(播放课文动画录音)
师:同学们看完了这个故事,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不能为一点小事吵架。
生:我知道了小熊和松鼠是通过船和风筝成为好朋友的。
师:那小松鼠和小熊住在什么地方呢?(师板画)
生:小熊住在山角,松鼠住在山顶。
师:松鼠住在山顶上,小熊住在山脚下,它们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呢?请同学们快速读一读2到6自然段。
生:纸船和风筝让它们成为好朋友的。
师:松鼠先是怎样做的呢?
生:松鼠折了一只纸船送给松鼠。
师:(课件出示第二段话: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山上的小溪往下流,正好从小熊的家门口流过。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谁把这句话给大家读一读?
(指2名学生读)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句话(出示两句话:①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②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到小熊的家门口。)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读)
师: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名有漂呀漂,第二句没有。
师:(师拿下黑板上的纸船,演示)哦,原来纸船是漂呀漂,漂呀漂,漂到小熊家门口的。你从漂呀漂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我体会到纸船漂得很慢。
生:我体会到纸船漂得时间长,它是带着快乐的心情漂来的。
师:那你在读的时候,就要读出你的休会。你读一读吧。
生:读。
师:同学们能不能带着你们的休会像他这样读一读这句话呢?自由读。
师:谁想读?那我们一起读,这次请同学们给漂呀漂加上动作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啊,老师仿佛看到了那只纸船带着松鼠的祝福漂到了小熊家门口。小熊收到了纸船后心情怎么样呢?
生:小熊很高兴。
师:请大家看图。(出示图)你从哪看出小熊很快乐呢?
生:小熊高兴得手舞足蹈。
生:小熊高兴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师:这是我们的观察,书上又是怎么写的呢?(课件出示第三段话: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你快乐!)快自由读一读吧。
师:谁来当这只乐坏了的小熊?松鼠都把纸船托我给你送来了,高兴吗?快读出来吧!(师送纸船)
师:谁来向他挑战。
师:多么高兴的小熊呀,谁知道小熊为什么乐坏了?
生:小熊收到了礼物,所以乐坏了。
生:小熊收到了朋友的祝,他又有了一个好朋友,所以很快乐。
师:小熊不仅收到了礼物,还得到了朋友真诚的祝福,他当然很快乐了。这时,小熊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松鼠,可是纸船不能漂到山上去。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生:小熊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师:(课件出示句子: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谁能把它读给大家听一听呢?
师: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在第二自然段中也有一个漂呀漂,这两个漂有什么不同呢?(课件出示:①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②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生:一个是三点水的漂,是在水里漂,所以偏旁是三点水。一个是风字旁的飘,乘着风飘,所以是风字旁。
师:确实,在汉字中有很多这样的字,它们的读音相同,但是偏旁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同学们也注意到了,真好。
师:漂呀漂的纸船和飘呀飘的风筝让它们成为了好朋友,多令人快乐啊!下面请2位带着快乐的心情读26自然段。一人读23自然段,一人读46自然段。
(两名学生配乐朗读)
(二)学习711自然段:友谊的维护
师:多么快乐的一对好朋友啊。课件点出7自然段。(音乐)可是,有一天,他俩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同学们,现在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生:难过。
师:小熊和松鼠呢?
生:他们也很难过。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1:我从第八自然段知道的。小熊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扎一只风筝,但是不好意思把风筝放起来,就把风筝挂在高高的树枝上。
生2:我从第九自然段知道的。松鼠也很难过。他还是每天折一只纸船,他也不好意思把纸船放进小溪,就把纸船放到屋顶上。
生3:我从第10自然段知道的。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他把这只纸船放进了小溪。(课件出示第10段话)
师:小松鼠真是难受极了,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想一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松鼠企盼和好。
生:我休会到了松鼠想和小熊恢复友谊。
师:老师也想当这只难受的松鼠,给我这个机会好吗?(师读)
师:我读得怎么样?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
生:老师读得很好。
师:为什么读得有感情呢?老师还有一个读书小密决,就是在我在读这句话时,我想到松鼠太难受了,他太渴望朋友了,我就是体会到它这种心情来读的。你们试一试吧。
(生自由练习读)
师:谁想读?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师:最后他们和好了吗?
生:和好了。
师:让我们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师:同学们小熊高兴得哭了,他会怎么想?
生:太好了,终于和好了。
生:我又是好朋友了,我们又可以一起玩了。
五、感情升华。
师:看得出,同学们为松鼠和小熊的和好,高兴着,感动着。请同学们快速看全文,再次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友谊的变化。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会不会遇到跟朋友吵架的时候呢?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会主动跟他说我们和好吧,我们还是好朋友。
生:我会送她一只纸船,跟她和好。
生:我会写一张纸条给他。
师:同学们维护友谊的办法真多。(师板书:友谊)
师:松鼠和小熊用纸船和风筝互相祝福,传递友情,让我们也来借助写话卡送出自己的祝福吧。用一两句话写一写送给松鼠或小熊的话。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在音乐中学生写话)
师:谁把自己写的祝福读给大家听听?
生1::亲爱的小熊,我祝愿你何小松鼠和好如初,希望你们的友谊地久天长。(贴风筝卡到黑板上)
生2:亲爱的小松鼠,真高兴看到你们俩和好。(贴纸船卡到黑板上)
师:瞧,我们又一次看到一只只写满祝福的纸船和传递友情的风筝,老师也想把祝福送给同学们,祝同学们拥有朋友一生幸福。同学们回去以后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跟爸爸妈妈谈谈自己的感受。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教学实录
一、朗读感受
师:上节课,同学们对课文己经有了初步的理解,但是每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你可以把自己感到最优美、最生动的那段课文,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的同学要想,你最欣赏同桌朗读的哪些段落。
(生选优美段落,同桌互读互评)
师:哪几组同学来向我们展示一下?
A组:
男生:(读第8自然段)
女生:我觉得他读得比较流利,但在感情处理上,“似乎……”这句话前面的感情太强烈了,后面上不去。(众笑)
师:同学们,了不得,一上来就是一个专家级的点评。我想,她说得这么好,读得一定也不错,请她读一下。
女生:(略显羞涩地朗读第8自然段,读完后学生自发鼓掌)
男生:她读得很有感,请,比我好多了!
女生哨寸谢你。
师:刚d这位男同学有一点我特别佩服,他能以欣赏的语气对同桌说“比我好多了”。学会欣赏是进步的开始,让我们也把掌声送给他。(师生一起鼓掌)
B组:
男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女生:我觉他最后一句感叹句读得很好。“当小船……熔树”这句读得太平淡了,为了衬托后面的感叹句,语速应稍微慢一点。
师:你来试试。
女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男生:她的语速、停顿非常好,感叹句读得很有感情。我要向她学习。
C组:
男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女生:我认为感情读出来了,但“小船……流去”可以读得再慢一点。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她的点评有策略:先肯定他好在哪T,然后指出他的不足,让人听了挺舒服的。
女生:(读第8自然段)
男生:她读得很好,读出了感情,使人听了能感觉到大格树枝繁叶茂,非常有生命力。
师:她己经把格树的生命力展现出来了。
师:这几位同学选择的都是写熔树的。有没有选择读写鸟的段落?
生:(读第12自然段)
生:读得非常好,很有感情。
二、自主感悟
师: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格树是那么生机盎然,鸟儿是那么生气勃勃,如果请同学们在这两者之间选择其一的话,你会选择树还是鸟?请你作出决定。
(生选择XXX)
师:选择“树”的同学请齐读第7、8自然段。
(生齐读)
师:选鸟的同学请齐读第12、13自然段。
(生齐读)
师:其实你们不知不觉地己经进行了第一次较量。觉得过臆吗?待会儿要进行第二回合的较量,看看大格树和鸟儿谁更有魁力。喜欢“树”和“鸟”的同学界限要分明一点:“鸟儿”往那边去,“树”朝这边来。
(学生换位置集中)
师:现在请“树”和“鸟”仔细品味一下描写自己的段落,找出能形容自己特点的词语,分别写到黑板上。
(生朗读、交流后,争先恐后地上台写词语。)
师:现在“树”和“鸟儿们”把写自己特点的词都写在黑板上了。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里边有些词不太合适。不合适的要修改,重复的要删去。
(生思考交流后上台修改)
师:刚才我们『是各管各的,把自己认为合适的词语写上去,现在我们能不能把这些词语组织起来,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介绍一下你们自己?
(生准备,小组讨论交流)
师:请“树”先来,可以吗?
生:大格树枝叶繁茂,颜色明亮,有数不清的`枝丫,没有大格树,小鸟不能生存。
师:如果这样介绍可能会更好一点:“我们枝叶……”(师把“我们”念成重音,暗示学生角色变化。)
生:我是一棵南国的大格树,我有数不清的枝丫,枝叶是那样繁茂。我颜色明亮,每一片树叶都在闪耀,好像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我生命力特强,没有我,我们可爱的朋友小鸟就不能生存。
师:“鸟儿”们,你们上来吧!
两女生:(甲)我聪明伶俐。(乙)我活泼可爱。(合)我们歌声动听,我们羽毛美丽。没有我们可爱的小鸟,格树就没有这么旺盛的生命力。
两男生:我们是南国的小鸟,我们的羽毛色泽明亮,我们的歌声婉转动听,我们聪明伶俐,我们活泼可爱。没有我们可爱的身影,大家就不会去看格树。
师:我听出来了,大家去看大格树,是冲着他们去的。(面向“树”组同学)你们同意吗?
众“树”:不同意。
两女生:我们是南国之树格树,我们枝叶繁茂,能让鸟儿筑窝栖息;我们枝叶繁茂,能为鸟儿挡风遮雨。我们是小鸟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我们大格树,小鸟就不能生存,我们就是“鸟的天堂”。
师:多有诗意的表述!格树就是充满诗意地生活在这个空间里。老师想请教一下,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刚才“鸟儿”说,没有它们可爱的身影,人们就不会去看我们,李老师你也说人们看我们是冲着“鸟儿”去的,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本身也是很美丽的,是充满艺术感的。
三、换位整合
师:请你们考虑一下,在这篇课文中,树和鸟是什么关系?
生:我认为树和马应该和睦相处,就像花和绿
叶一样,有了绿叶陪衬,花才显得更美。
生:我赞成刚d这位同学的话。我认为大格树和鸟是朋友关系,而且关系非常密切。
生:大格树是鸟儿生存的基础,鸟儿在大格树上栖息,为大格树增色添彩,使它富有生命力。我认为马和格树是相互依赖的。
师:你不但善于倾听,而且善于思考。
生:我认为马和格树是形影不离的,有树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鸟窝,一定有鸟儿,如果没有鸟儿的话,树就没有生命力。
生:树和鸟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鸟,树很快就会衰老;如果没有大格树,鸟儿也唱不出动听的歌。
师:可以说树因鸟而年轻,鸟因树而可爱!
生:如果说大格树是一幅美丽的画,那么有了小鸟,这画才更完美。
生:我觉得要是把格树比作一个人的躯体的话,那么鸟就是这个人的灵魂。
师:“树”和“鸟”都真心地感谢你,你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同学们,树和鸟密不可分,还留着这条线干嘛?(师将黑板上划分树与鸟的线擦去)我们应该互相欣赏。
师:有了这个认识,“树”读写鸟的部分,感觉可能会更好;同样,“鸟”读写树的部分,也会更有新意。
(“树”齐读写鸟的自然段,“鸟”齐读写树的自然段)
师:你们有什么新的感受?
生:我觉得鸟儿的确非常活泼可爱,歌声也那么清脆动听。我认为有了鸟儿,大树才会更有生气,更有情趣。
生:我认为大熔树枝叶繁茂,给我们鸟儿带来了生存的空间。大格树养育着我们,呵护着我们,我们应该感谢大格树。
生:我认为这些鸟儿的确是羽毛美丽,歌声动听,活泼可爱,聪明伶俐。我想,如果它们是在为格树塑造灵魂的话,塑造的应该是活泼的、天真烂漫的孩子的灵魂。
生:读了这段话,我仿佛来到一棵十分美丽、茂盛的大熔树下面,听鸟儿欢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鸟儿可爱,大格树美丽,宛如一幅漂亮的风景画。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看,让这幅美景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生:但愿我也有这个眼福。
生:我不是很喜欢写景的文章。一开始没在意这棵大格树,现在我觉得这大格树就是我们鸟儿真正的家园,我们不能没有大格树!
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申。”而刚才,你们己经识得庐山真面目了,真不错!互相欣赏本身就是一种和谐的美!
四、拓展体验
师:如果你是文中那只小画眉,你想唱些什么呢?可以用写小诗、写歌词、画画等各种方式来表达。(学生自主合作,大约10分后,学生上台展示)
师:同学们的想像非常丰富,创造力真强。我想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一句名言来结束这堂课“人,诗意地栖居大地上1”
评析
我听《鸟的天堂》可能不下数十次,这一回在浙江省第二届“百课万人”创新教学观摩活动上听李海达老师的课,犹如一阵清风扑面而来,特别兴奋。教师对一篇使用了多年的教材的独特解读和独到处理,学生在课堂上感悟到的人文精神、迸发出来的创造潜能,都让我心悦诚服。虽然没有使用课标教材,却强烈地体现了《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
李海达老师的这节课,对《鸟的天堂》的人文内涵作了深入的开掘。原教材在知识和能力的定位是“静态和动态”,可以说纯粹是写作技巧的传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一般也是把大格树的枝繁叶茂和小鸟的活泼欢乐分开来加以体会的。李老师别开生面地对教材作了处理,将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而这种感悟和体会不是靠教师的说教,全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听说读写活动获得的,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这种“分”和“合”,暗含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随机进行人格塑造的匠心。我们可以看到,这节课始终充满着教师对学生的激励,肯定学生的每一次成功、每一点进步,使得每一个学生,特别是相对后进的学生树立起自信心。这节课的展开部分有两个重要的板块:一“自主感悟”,让学生分别以“树”和“鸟”的身份赞美自己,从中培养自尊、自爱和自信;另一个是“换位整合”,让学生同时学会欣赏别人。这两个板块的实施,把学生引人物我同一的境界。我即是树,你即是鸟,树和鸟互相欣赏,形成整体;我和你也互相欣赏,互助互励。当学生真正做到了认识自我,欣赏别人,他们未来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这样处理既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为学生人生的光彩涂了一层亮丽的底色。
语文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我们不能满足于“教教材”,而应当是“用教材”。我们要“让思想冲破牢笼”,与时俱迸地处理教材。优秀的语文教师有一双慧眼,能用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教材,根据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现实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听李老师教《鸟的天堂》,又一次让我感到“艺无止境”。语文教学永远是一块无限广阔的创造的天地。让我们认准方向,大胆地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