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送别》的全文是什么?
原文:
长亭送别歌词完整版 长亭送别是谁的作品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赏析:
1、作者介绍:
李叔同(1880—1942),学堂乐歌作者,音乐、美术教育家,早期话剧(新剧)活动家。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惜霜,号叔同,别署甚多。祖籍浙江平湖。
1918年到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1942年病逝于福建泉州开元寺。其代表作还有《送别》、《西湖》、《春景》等。所作乐歌后来大部收入丰子恺所编《李叔同歌曲集》。
2、《送别》赏析:
第一段全部是写景,“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曲调婉转流利,幽扬入妙。
第二段里时空的交错,以现在时“今宵别梦寒”来总括全篇。
第三段中“一切景语皆情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都是离人眼中所看到的景物,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听起来就备感凄凉。
这首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歌词通篇用白描手法,紧扣主题,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李叔同的作品充满了哲人的智慧、忧思和悲悯,充满了对生命的思索。
扩展资料
《送别》创作背景: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送别
217
评论(4)
分享
举报
Wytrqfds
2018-10-16 · TA获得超过2.6万个赞
关注
原文--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赏析--
第一节,作者白描了“长亭”“古道”“芳草”三个意象。长亭外的古道边,一片碧绿的芳草,绵延至远方——俨然送别的背景。在中国古代,道路边每隔一段里程,会设一亭驿,供路人避雨、休憩。
久而久之,长亭成了友人、亲人间的送别之地。长亭送别,路向远方,芳草天涯——空旷、辽远的意境,勾勒出淡淡的感伤之离情别绪。
第二节,亦是白描手法,“风”“柳”“笛声”“夕阳”“山”勾勒出了傍晚之时的景致。晚风吹动着杨柳,仿佛在催促着临行之人;“柳”字谐音“留”,蕴藉着深沉的不舍之情意。晚风也吹送着笛声,笛声于是稀稀落落地传来。我们不禁会想起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那首《春夜洛城闻笛》,笛声呜咽,相思之声,在夜空中回荡。
到了第三节,作者由景生情,旧时知己各自天涯已难寻的感慨油然而生。毋需赘言,淡淡感伤,已溢于言表。由此,我们得以明了作者几许凄凉的心境。
第四节,作者把自己的这种情愫推向了极致。如何消解这离别之愁绪,作者寄兴于酒,把酒言欢……然而,愁绪终究无从消解。作者于是想到,今夜的睡梦中,也会感到丝丝寒意。至此,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以“酒后梦寒”总括全篇。
纵观整首《送别》,延续了婉约一派之风,柔美婉转,清新淡雅,情意真切。句子的长短参差、押韵上口,使得《送别》诗意缭绕,促人回味。细细感知、回味之余,我们会发觉,《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延续了古典送别诗的一贯形式与格调。而《送别》的出现,以及风靡至今,也多少得益于此种悠远的古典情怀吧。
注释--
饮君酒:劝君饮酒。饮,使······喝。何所之:去哪里。之,往。归卧:隐居。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陲:边缘。但,只。
扩展资料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全诗六句,仅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自己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下马之处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这样就把题旨点足。以下五句,是同友人的问答对话。
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向哪里去,以设问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话,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友人的关切。三、四句是友人的回答。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不得意”三字,指出了友人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抑不平。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五、六句,是他在得知友人“不得意”后,对友人的劝慰。
他劝友人只管到山中去,不必再为尘世间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恼,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是无穷无尽的。这里明说山中白云无尽,而尘世的功名利禄的“有尽”,无常,已含蕴其中。这两句意蕴非常复杂、丰富,诗的韵味很浓。
句中有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的愤懑,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隐居山林的向往。似乎是旷达超脱,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情绪。从全篇看,诗人以问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双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亲切。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禅宗师弟子间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
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吸收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象征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他在这首诗中,就将自己内心世界的复杂感受凝缩融汇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从而达到了“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寻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长亭送别泪如注 歌词
歌名:长亭送别泪如珠
歌手:左宏元
出处:新白娘子传奇
歌词如下:
(许仙:请你代我谢谢师傅。)
(许娇容:带我谢谢员外爷。)
(曲调:《情仇爱恨》)
长亭送别泪如珠
骨肉分离在路途
沐风栉雨多辛苦
啊 晓行 夜宿奔姑苏
(许娇容:汉文,汉文。)
歌曲:长亭送别泪如注
演唱:Formosa
所属专辑: 新白娘子传奇唱段原声
作词:贡敏
作曲:左宏元
编曲:尤景仰
歌词:
长亭送别泪如珠
骨肉分离在路途
沐风栉雨多辛苦
啊 晓行夜宿奔姑苏
《长亭送别泪如珠》
(歌调:情仇爱恨)
长亭送别泪如珠,骨肉分离在路途。
沐风栉雨多辛苦 啊……晓行夜宿奔姑苏。
送别我要歌词和曲子?
《送别歌》,是一首由艺术家李叔同作词的中文歌曲。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是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的歌词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有古典诗词的文雅,但意思却能平白易懂。
整个中文歌词与曲调相辅相成,几乎不能发现是谱曲后重填词的歌曲。有论者认为李叔同的作词是浓缩了古典小说《西厢记》中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的意境。
《送别》
[晚清]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译文
在长亭之外的古道旁边,满地的青草向天边不断延伸。晚风拂过柳梢,笛声断断续续,夕阳在山外山之处。好朋友大多漂泊各地。我拿起酒壶一饮而尽,希望能够使这剩下的欢乐达到极致,可是,(这分别的痛苦)使今晚的梦都是凄寒的。
李叔同歌曲《送别》歌词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拓展资料《送别歌》,是一首由艺术家李叔同作词的中文歌曲。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是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的歌词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有古典诗词的文雅,但意思却能平白易懂。
整个中文歌词与曲调结合得十分完美,几乎不能发现是谱曲后重填词的歌曲。有论者认为李叔同的作词是浓缩了古典小说《西厢记》中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的意境。
李叔同,浙江平湖人,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不仅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而且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送别》
作词:李叔同(弘一大师)
作曲:John Pond Ordway
歌词: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John Pond Ordway(1824-1880)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万房租60。
(*_*)求越剧大师陈颖《西厢记·长亭送别》的歌词(*_*)
第十场:长亭
合唱: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莺:(唱)怨母亲不解儿女意,拆鸳鸯车儿向东马儿向西。
张生啊,多情青鸾信频寄,我人去博陵心随你。
万不能金榜无名誓不归,撇下你举案齐眉,琴瑟伴侣。
张:(唱)好莺莺啊!最宝贵心有灵犀,叹人生得一知己愿足耶!
马蹄踏碎几度霜,鸳梦重温有指期。
得官回来荣耀妻,不得官回来陪伴你!
红:小姐,老夫人命你登车启程!
合唱: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教倩疏林挂住斜辉。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大小车儿怎能载得起?
谁知道长亭送别的歌词?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谁唱的啊
是《送别》吧!长亭外.古道边那个吗?
《送别》的完整版歌词,李叔同的那个
送别(广泛版本)
词:李叔同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惟有别离多
扩展资料:
《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
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出现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1997年中国摇滚乐队唐朝乐队在其第二张专辑《演义》中对《送别》作了改编演唱。
1、歌曲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2、歌曲作者:李叔同,他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扩展资料:1、《送别歌》,是一首由艺术家李叔同作词的中文歌曲。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是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送别》的歌词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有古典诗词的文雅,但意思却能平白易懂。
2、整个中文歌词与曲调结合得十分完美,几乎不能发现是谱曲后重填词的歌曲。有论者认为李叔同的作词是浓缩了古典小说《西厢记》中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的意境。
参考资料来源:
《送别》
词:李叔同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惟有别离多
扩展资料: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 而李叔同作于1915年的《送别》 ,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骊歌中的不二经典。沈心工也曾根据《梦见家和母亲》写过一首《昨夜梦》,但最终没有抵得过李叔同《送别》的光芒。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的诗词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他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引起文坛瞩目。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
李叔同版《送别》(广泛版本)
词: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扩展资料:《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
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
李叔同是我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接受了欧洲音乐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欧洲歌曲的现成曲调拿来,由他自己填写了新词。这些歌曾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曲调带着强烈的外来色彩,歌词带着浓重的旧体诗词的韵调,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歌。李叔同用这样的歌完成了启蒙者的历史任务。
李叔同不仅是中国“学堂乐歌”最为杰出的作者,而且较早注意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作为学堂乐歌的题材。他于1905年编印出版的供学校教学用的《国学唱歌集》,即从《诗经》《楚辞》和古诗词中选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调,连同两首昆曲的译谱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国歌》,还是当时为数较少、以中国民间曲调来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不久他东渡日本,学习西方音乐、美术、戏剧理论,主攻钢琴。曾创办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发表了《我的国》《隋堤柳》等怀国忧民的乐歌。
《送别》
填词:李叔同
谱曲:约翰·庞德·奥特威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扩展资料:《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
奥德威是“奥德威艺人团”的领导人,曾写过不少艺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
而李叔同作于1915年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骊歌中的不二经典。
社会影响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扩展资料:
这是弘一法师未出家前所作送别歌,曲调极为优美。弘一(1880—1942),近代佛学大师。俗姓李,名叔同,天津人。曾留学日本,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
送别
樽酒邮亭暮,云帆驿使归。
野鸥寒不起,川雨冻难飞。
吴会家移遍,轩辕梦去稀。
姓杨皆足泪,非是强沾衣。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奥德威是“奥德威艺人团”的领导人,曾写过不少艺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于1915年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骊歌中的不二经典。沈心工也曾根据《梦见家和母亲》写过一首《昨夜梦》,但最终没有抵得过李叔同《送别》的光芒。
同名作品:
丰子恺版
有人回忆,丰子恺晚年见后辈学唱《送别》,觉得新时代的儿童应当唱朝气蓬勃的歌曲,于是重填了《送别》歌词,并改题为《游春》:
星期天,天气晴,大家去游春。
过了一村又一村,到处好风景。
桃花红,杨柳青,菜花似黄金。
唱歌声里拍手声,一阵又一阵。
这个歌词只是在形式上与《送别》相仿,构不成《送别》的演绎版本。这里仅仅将其作为《送别》传播史上的一个花絮加以介绍。
参考资料来源:
送别
词: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扩展资料
《送别》这首歌中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是李叔同1914年在上海,送别挚友许幻园所作,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导致许幻园家中的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许幻园赴京找袁世凯讨回公道,离别时,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写此歌送别许幻园。
另外,该歌的曲谱取自约翰·P·奥德威(John Pond Ordway)(1824-1880)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曲早于词,是李叔同就曲谱填词而成。
四年后也就是1918年,李叔同抛妻弃子,遁入空门,出家为僧。从此改称“弘一法师”,直至圆寂西逝,留给世人难以揣测的迷团,至今没有明确解析。
他出家后妻子带着孩子找上门来,但他避而不见,最后两人在西湖上乘小舟见最后一面。妻子问“请告诉我什么是爱?”李叔同:“爱,就是慈悲”。妻子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独伤我?”
《送别》
词: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扩展资料:
此词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最为出名,广泛为人所熟知。
长亭外,古道边”寥寥六字就勾勒出了一副送别图,古有“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从一开始的驿站之用、供人休息到后来的送别地点。我个人也是比较喜欢长亭的,酒仙李白就曾在《菩萨蛮》中写到“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送别”是古诗词中很常见的一个主题,只要想就能信手拈来。如大文豪欧阳修在《玉楼春》一词中写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这其中的“恨”就是离别之恨。情到深处,再要分别真真是让人心伤难耐的一件事,又如何能不恨。一开篇就是“拟把归期说”,归期不定更是加深了这次分别的不确定性,让人不敢分别。
犹记得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花开花落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了,韦应物却道“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似乎花的开败也是在为了两人的聚散而做着记录。只是花终究只是花,对很多事都是无力的,一如他与友人,已经分开了整整一年仍不见重逢。
由古至今、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先贤都为离别而苦、而恨,纵然如今的通讯、交通如此便利,谁也不能保证从此会不会也许就再也不见了。
《送别》歌词,作者: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扩展资料李叔同是我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接受了欧洲音乐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欧洲歌曲的现成曲调拿来,由他自己填写了新词。这些歌曾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曲调带着强烈的外来色彩,歌词带着浓重的旧体诗词的韵调,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歌。李叔同用这样的歌完成了启蒙者的历史任务。
《送别》曲调即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在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