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游戏ing

高中数学说课教案 高中数学说课教案模板范文

艾丽游戏ing 1

急求高中数学说课稿(人教版数学必修4 2.4.2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模,夹角) 考教师证用的 万分感谢

因式分解法: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是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时,我们就可以用分解因式的方法求解。这种用分解因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因式分解法。

平面向量数量积 说课稿

高中数学说课教案 高中数学说课教案模板范文高中数学说课教案 高中数学说课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数学说课教案 高中数学说课教案模板范文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见解,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谅解 !

一:说教材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两向量之间的乘法,而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把向量之间的运算转化为数之间的运算。本节内容是在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以及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运算律的基础上,介绍了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为解决直线垂直问题,三角形边角的有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办法。本节内容也是全章重要内容之一。

二:说学习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

(1):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2):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3):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

以及它们的一些简单应用,以上三点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难点是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以及它的灵活应用。

三: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

因为本节课重点的坐标表示公式的推导相对比较容易,所以这节课我准备让学生自行推导出两个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公式,然后学生发现几个重要的结论:如模的计算公式,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

(2)讲解式教学法

主要是讲清概念,解除学生在概念理解上的疑惑感;例题讲解时,演示解题过程!

主要辅助教学的手段(powerpoint)

(3)讨论式教学法

主要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来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

四: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展开,借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上和学生的交流,从而达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精讲多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导两个向量数量积的坐标公式,学生推导4个重要的结论!并在具体的问题中,让学生建立方程的思想,更好的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准备这样进行:

首先提出问题:要算出两个非零向量的数量积,我们需要知道哪些量?

继续提出问题:如知道两个非零向量的坐标,是不是可以用这两个向量的坐标来表示这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呢?

学生自己推导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公式,在此公式基础上还可以学生得到以下几个重要结论:

(1) 模的计算公式

(2)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3)两向量夹角的余弦的坐标表示

(4)两个向量垂直的标表示的充要条件

第二部分是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更加熟悉公式并会加以应用。

例题1是书上122页例1,此题是直接用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公式的题,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这个公式,并在此题基础上,求这两个向量的夹角?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两向量夹角的余弦的坐标表示公式例题2是直接证明直线垂直的题,虽然比较简单,但体现了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这种方法要让学生掌握,其实这一例题也是两个向量垂直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的一个应用:即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是否为零是判断相应的两条直线是否垂直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题3是在例2的基础上稍微作了一下改变,目的是让学生会应用公式来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在这要有建立方程的思想。

再配以练习,让学生能熟练的应用公式,掌握今天所学内容。

然后是学习小结(由学生完成)

作业布置!

高一数学必修1《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数学必修1《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欢迎参考!

高一数学必修1《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二.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的含义,体会元素与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实例中抽象概括出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 教法分析

1.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

四.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的例子;

(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

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研探(三)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以下统称初级中学);新知,建构概念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7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7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的含义.

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简称为集).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的元素.

4.教师指出: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 …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的概念,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

(三)质疑答辩,发展思维

1.教师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生明确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构成两个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相等.

2.教师组织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

3. 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能够构成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的例子,并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

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如果用A表示高—(3)班全体学生组成的,用 表示高一(3)班的一位同学, 是高一(4)班的一位同学,那么 与A分别有什么关系?由此学生得出元素与的关系有两种:属于和不属于.

如果 是A的元素,就说 属于A,记作 .

如果 不是A的元素,就说 不属于A,记作 .

(2)如果用A表示“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组成的,则.日本与A的关系分别是什么?请用数学符号分别表示.

(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第1题.

5.教师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然后阅读教材中的相交内容,写出常用数集的记号.并让学生完成习题1.1A组第1题.

6.教师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思考教学的矛盾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根据数学的特点这节课主要是教学生动脑思考、多训练、勤钻研的研讨,这样做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参与的意识,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进而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讨论下列问题:

(1)要表示一个共有几种方式?

(2)试比较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在表示时,各自有什么特点?适用的对象是什么?

(3)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表示法?

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和体会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设计意图:明确元素的三大特性,使学生弄清楚三种表示方式的优缺点,从而突破难点。

(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教师投影学习:

(1)用自然语言描述{1,3,5,7,9};

(2)用例举法表示

(3)试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教材第6页练习第2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新知,体会三种表示方式存在的必要性和适用对象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了解或体会下例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

2.你认为学习有什么意义?

3.选择的表示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对概念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回顾元素的三大特性及的三种表示方式。

作业:

1.课后书面作业:第13页习题1.1A组第4题.

2. 元素与的关系有多少种?如何表示?类似地与间的关系又有多少种呢?如何表示?请同学们通过预习教材.

五.板书分析

PPT 的含义与表示

定义

例1

例2

作业布置

看过" 1. 高一必修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2. 高一数学必修一重点知识点

初中数学说课稿

要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人教版初中数学说课稿(通用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 我为大家收集的 人教版初中数学说课稿(通用5 篇 ),欢 迎大家 分享。

初中数学说课稿1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教材是初中数学xx 年级 册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xx 的基础上,对xx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 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xx的工具性内容。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关于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xx,对xx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xx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难点确定为:

二、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三、 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1) 复习就知,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xx是本节课深入研究xx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 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 观察分析、思考、小组交流 等活动,学生归纳。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 数学概念(定理等) 要明确其 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 ,通过对 定义 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xx环节。

(5) 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6) 小结 归纳,拓展深化

其中 小结 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7)当堂检测 对比反馈

(8)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初中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内容,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从知识的发展来看,学生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实数、一元一次方程、整式、二次根式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一元二次方程又是今后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二次函数等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二、说学情

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激发兴趣为目的的。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要解的方程不再是以前所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或是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程时,他们自然会想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解方程的配方法问题。而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来看,前面我们已经系统的研究了完全平方公式,二次根式,用配方法公式法后,这就为我们继续研究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奠定了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掌握应用因式分解的方法,会正确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利用因式分解法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体会“等价转化”“降次”的数学 思想 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探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体会“降次”化归的' 思想 ,逐步养成主动探究的 精神 与积极参与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运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 难点 】

发现与理解分解因式的方法。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式、类比法、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力求体现“类比---探究-----归纳”的模式。有的逐步展示知识的产生过程,渗透数学 思想 方法。由于学生配平方的能力有限,所以,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演示, 总结 因式分解规律,从而突破难点。

同时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自觉性、活动性和创造性。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因为数学来源与生活,所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为素材创设情景,易于被学生接受、感知。通过课件演示课本中的实例,并应用多媒体对其进行分析,充分显示多媒体演示中的生动性、灵活性,增强直观性;同时帮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抽象能力。由因式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地进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问题1:一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3倍有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这个数是几?你是怎样求出来的?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后,展示三种做法。

问题:小颖用的什么法?——公式法

小明的解法对吗?为什么?——违背了等式的性质,x可能是零。

小亮的解法对吗?其依据是什么——两个数相乘,如果积等于零,那么这两个数中至少有一个为零。

问题2:学生探讨哪种方法对,哪种方法错;错的原因在哪?你会用哪种方法简便]

师学生得出结论:

如果a·b=0,那么a=0或b=0

(如果两个因式的积为零,则至少有一个因式为零,反之,如果两个因式有一个等于零,它们的积也就等于零。)

“或”有下列三层含义

①a=0且b≠0 ②a≠0且b=0 ③a=0且b=0

问题3:

(1)什么样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用因式分解法来解?

(2)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其关键是什么?

(3)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4)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方程,必须要先化成一般形式吗?

这是我会提示学生:

1、用分解因式法的条件是:方程左边易于分解,而右边等于零;

2、关键是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识;

3、理论依旧是“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至少有一个因式等于零。”

(三)巩固提高

在这个环节,我遵循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先学生练习,练习如下:

用分解因式法解下列方程吗?

在学生做练习时,进行巡看,及时掌握学生的练习情况,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个别题目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本课知识进行巩固,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完成课本练习后,补充一道习题,目的是提升学生对因式分解法的理解。同时也起到了分层次教学的作用。

(四) 小结 作业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清晰、简洁、直观的原则,呈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板书如下:

初中数学说课稿3 , 指导 思想

本课以"健康"为指导 思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科学健身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使学生快乐学习。

第二, 教学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初中《体育与健康》xxxx 教学模块xxxx 必修单元的xxxxxx 技术,xxxxxx 直接影响学生的xxxxxx 素质,在教学中占重要地位。其技术动作并不复杂,但要是学生做到xxxx x就比较困难,所以师生都应高度重视,努力完成教学目标。

第三,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xxxx 的基本知识,形成正确的概念。

2、通过学习,使大部分学生掌握xxxx 的技术动作,发展学生xxxx 素质。

3、培养学生xxxxxx 精神 。

第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

难点是:

可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练习突破次重点和难点。

第五,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主题学生是 年级学生,共40人。由于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较,但对于直观的,易于模仿的知识兴趣较高,根据此特点,本课采用直观的教学原则,利用学校现有场地和器材,努力完成教学目标。

第六,教法和学法。

本课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利用讲解、、启发、问答和纠正错误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题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利用循序渐进的练习过程,使学生掌握xxxxxx 的技术,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xxxxxx 素质。

第六, 教学过程。

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可将本课教学分为引入情境阶段、激发动机阶段、技能学习阶段、 总结整理 阶段。

激发动机阶段包括:

1、课堂常规 ,包括正队、检查人数、师生问好等,使学生进入上课状态。

2、向学生宣布本课教学内容、目标和要求

激发动机阶段包括:

1、学生热身,进入运动状态,防止运动损伤出现。

技能学习阶段:

1、学生观看教学录像,了解xx 的基本知识,教师提出观看目标,学生讨论xx 技术动作,形成模糊概念。

2、教师利用挂图向学生讲解动作,学生模仿教师动作。讲解时注意重点和难点,时注意分解动作和速度,以侧面为主,正面为辅,使学生看的更清楚。

3、徒手练习,使学生初步体验动作和初步形成动作。

4、分组练习,教师指导、观察学生练习,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练习感受。使学生基本形成动作。

5、游戏或比赛,了解学生掌握动作情况。

总结整理 阶段:

1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指导学生做放松,使学生身心。

2教师 总结 学习情况,回收器材,宣布下课。

第七: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本课需要场地为:

需要器材为:

第八:本课的练习密度为35%,学生平均心率为140/分钟。

第九:本课遵循客观事物认识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课堂教学合理,气氛活跃,能完成教学目标。

初中数学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我 说课的 教学内容是 ()

2、教学地位:本课是在学习了(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 )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或理解并掌握)( ),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 )的过程中,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 ),教学难点是( )。

二、说教学方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作发现(或观察比较):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 ,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 ),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 总结 。

(一) 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

( 评价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 探索新知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 )个教学环节:

( 评价 :让学生充分经历了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理、反思、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 ),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 实践应用

( 评价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上述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的理解。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可以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 反馈 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初中数学说课稿5 教材分析:

本节课 出自 xxxxxxxxxxxxxx出版社出版的高中《xxxxxxxx》第xx册第xx章第xx节。

1、本节课分xxxx个部分内容,分别是:xxxxxxxxxxxxxxxxxxx

2、本节课贯穿了xxxxxx以后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快捷作xxxx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这条基本上通用)

3、本节课联系了xxxxxxxx和xxxxxxxxx,在以后学xxxxxx具有重要意义。

4、本节课是在学xxxxxx的基础上,进一步学xxxxxxxxxxx的关键。(以上4条,灵活运用,不用全部说上就行。可以 参考 序言中的句子,主要是说学习本节课的意义。)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xxx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1、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处理xxxx、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3、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需要选择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 精神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对于教学目标,因为时间短,不一定要分成这三个目标,只要说出3点就行。)

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难点:(四)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对于重点、难点,依然是说出本节课的内容就行,可以 参考 本节课的题目和各部分的标题)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范例、结合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采用类比法,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喜悦感。

4、通过“教”“学”“放”“收”突破重点和难点。

(根据需要任意选取教法。2—3个就行。根据时间自行安排。)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

学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满足不同。”

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黑板、等。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用约2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xxxxx 、xxxxxx、 xxxxxx 、xxxxxxxx几部分的学习。

,用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 小结 和作业。

或者说是,对本节课进行 总结 以及布置作业。

(1、 关于讲练结合,如果是理论课,练就表示做习题,如果是作课,就表示上机实际作

(2、 我是按一节课40分钟分配,待考证。

(3、 大概模式是这样的,你根据时间要求自行取舍吧。

(4、 声音一定要大,语速不能太快。对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表示你说课流程的词汇要突出。但是,不要板书,浪费时间。

(5、 注意,偶尔要看一下评委,眼神交流。

对于试讲,引出这节课,之后顺手把本节课的题目写黑板上。要用力写清楚。

如果觉得整节课讲不完,你可以说我今天主要讲xxxx几部分。因为没有学生,所以讲的不要太散,要有思路。如果能显出你跟学生交流的过程就显一次,不然的话,就直接讲自己的。

;

高一数学《等数列》课时说课稿

高一数学《等数列》课时说课稿

下面是我整理的高一数学《等数列》课时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节课讲述的是人教版高一数学(上)§3.2等数列(课时)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a在知识上:理解并掌握等数列的概念;了解等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四、教法分析用。

b在能力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在情感上:通过对等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等数列的概念。

②等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由于学生次接触不完全归纳法,对此并不熟悉因此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等数列的同项公式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同时,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较为陌生,因此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对于三中的.高一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教法分析

针对高中生这一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学法 指导在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一)复习引入(二)新课探究(三)应用例解(四)反馈练习(五)归纳小结(六)布置作业,六个教学环节构成。

(一)复习引入:

1.从函数观点看,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__________对应的一列函数值,从而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______ 。(N﹡;解析式)

通过练习1复习上节内容,为本节课用函数思想研究数列问题作准备。

2. 小明目前会100个单词,他她打算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地每天忘掉2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减为: 100,98,96,94,92 ①

3. 小芳只会5个单词,他决定从今天起每天背记10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增为 5,10,15,20,25 ②

通过练习2和3 引出两个具体的等数列,初步认识等数列的特征,为后面的概念学习建立基础,为学习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学生观察两个数列特点,引出等数列的概念,对问题的总结又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

(二) 新课探究

1、由引入自然的给出等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数列的公,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强调:

① “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

②公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

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由学生将等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数学表达式:an+1-an=d (n≥1)

同时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组数列,由学生判断是否为等数列,是等数列的找出公。

1. 9 ,(2)面对的对象不同:说课面对的对象是同行的教师或专家;试讲面对的对象是学生。8,7,6,5,4,……;√ d=-1

2. 0.70,0.71,0.72,0.73,0.74……;√ d=0.01

3. 0,0,0,0,0,0,…….; √ d=0

4. 1,2,3,2,3,4,……;×

5. 1,0,1,0,1,……×

其中个数列公<;0, 第二个数列公>;0,第三个数列公=0

由此强调:公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

【职高数学说课课件】职高数学函数概念教学课件

重点难点 :

导语:“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而说课稿则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职高数学说课稿课件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的概念》是人教版章的内容(中职数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及有关的概念,元素与间的关系。初中数学课本中已现了一些数和点的,如:自然数的、有理数的、不等式解的等,但学生并不清楚""在数学中的含义,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也是也是中职数学的开篇,是我们后续学习的重要工具,如:用的语言表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方程与不等式的解集,曲线上点的等。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能让学生领会到数学语言的简洁和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的语言描述客观,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通过实例了解的含义,理解以及有关概念;

b、初步体会元素与的"属于"关系,掌握元素与关系的表示方法。

(2)能力目标:a、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得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的能力;

b、学会借助实例分析,探究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a、通过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b、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的概念,元素与的关系。

难点:准确理解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

对于中职生来说,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他们还没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不齐,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有厌学情绪。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首先从学生较熟悉的实例出发,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情境认知策略上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学生主动思、交流、讨论,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概念的形成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四、学习指导(说学法)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a、创设情境,揭示本课主题,同时对的整体性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b、介绍论的创始者康托尔

2、究竟什么是?(实例探究)切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以学生熟悉的事物(物体),以实际生活为背景进行探究, 为本课教学创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接待探究过程学生积极思考、交流、作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启发,学生寻找实例中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观察, 总结 能力范围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为下面水到渠成的介绍概念做好铺垫。

3、的概念,本课的重点。结合探究中的实例,让学生说出和元素各是什么?知识的呈现由抽象到具体进一步熟悉元素与的概念,让学生分清实际问题中的和元素为后面学习两者间的关系做好铺垫。

教师在这一环节做好学习指导,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叫,如果对象不确定,就不能确定为(举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 熟悉巩固的概念通过例题,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理解的概念。

5、 的符号记法,为本节重点做好铺垫。

6、 从实例入行手,探索元素和的关系,学生能用文字语言描述,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给出元素与关系符号表示,在这个环节教师适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逐步形成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落实本课的重点,学习指导:⑴元素的确定。⑵理解两符号的含义。

7、 思考交流本课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通过自由举例,能深化概念。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8、 从所举的例子中抽象出数集的概念,并给出常见数集的记法。

9、 学生练习:通过练习,识记常见数集的记法,同时进一步巩固元素与间的关系。

10、知识的实际应用:

问题不难,落实课本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的眼光观看世界。

11、课堂小节

以学生小节为主教师帮助为辅,巩固所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到要学会梳理所学内容,要学会总结反思,使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升华,培养学生的纳总结能力。

六、评价

教学评价的及时能有效调动课堂气氛,感染学生的情绪,对课堂教学发挥着积极作用,教学过程遵重学生之间的异培养学生应用的眼光看研究对象,注重过程评价与多元评价将教学评价贯穿于本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

1、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从特殊到一般,在具体感知基础上得出的描述概念,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2、 启发探究教学,营造学生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八、板书设计

(略)

职高数学说课稿 (二)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节课是人教版中职数学(必修)8.2.1任意角三角函数的课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是本章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对三角内容的整体学习至关重要。同时它又为平面向量、解析几何等内容的学习作必要的准备,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函数这一基本概念。教教学重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2任意角三角函数在各个象限的符号教学难点:标系下用坐标比值定义的观念的转换以及坐标定义的合理性的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学生学习能力

1.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一些常见的知识和求法。

2.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部分同学对数学的学习有兴趣和积极性。

3.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尚有待加强必须在老师一定的指导下才能进行知识目标 1);,1、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3、会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

4、体会类比,数形结合的思想。

能力目标:

(1)理解并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正确理解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3)通过对定义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的推导,提高学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学习转化的思想,

(2)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说教法

温故知新,逐步拓展

(1)在复习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扩展内容,发展新知识,形成新的概念;

(2)通过例题讲解分析,逐步引出新知识,完善三角定义

三说学法

通过对已经掌握的锐角三角函数推广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出三角函数在各个象限内的符号,会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学会从现有的知识探索新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归纳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总体来说,由旧及新,由易及难, 逐步加强,层层深入由初中的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过度到直角坐标系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再发展到直角坐标系中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给定定义后通过应用定义又逐步发现新知识拓展完善定义。

1引入: 练习:sin300= cos300= tan300=

那么3000,300000呢?

复习提问:初中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是怎样定义的?

由学生回答:

SinA=对边/斜边

cosA=对边/斜边

tanA=对边/斜边

我们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知道它是以锐角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你能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上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三角函数吗?

2逐步拓展:在高中我们已经建立了直角坐标系,()从直角三角形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

那么三角函数的定义能否也放到坐标系去研究呢?

把三角函数的定义发展到用终边上任一点的坐标来表示, 从而锐角三角函数可以使用直角坐标系来定义,自然地,要想定义任意一个角三角函数,便考虑放在直角坐标中进行合理进行定义了

设a是一个任意角,它的始边与x轴正半轴重合,在终边的终边上任取一点P(a,b),它与原点的距离r=>0,

表示三角函数;sin=, cos=, tan=,

(2) x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即cosa=;

(3) ,叫做a的正切,记作tana,即tana=,.

我们将它们统称为三角函数。

从而得到

知识归纳一:任意一个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提醒学生思考:由于相似比相等,对于确定的角A ,这三个比值的大小和P点在角的终边上的位置无关。

3例题讲解

例1已知角A 的终边经过P(2,-3),求角A的三个三角函数值

(此题由学生自己分析动手完成)

知识归纳二:三个三角函数的定义域

例题变式1, 已知角A 的终边经过P(-2a,-3a)( a不为0),求角A的三个三角函数值

解答中需要对变量的正负即角所在象限进行讨论, 让学生意识到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有关,从而导出第三个知识点

知识归纳三: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的关系

由学生推出结论,教师总结符号记忆方法:一全正,二正弦,三两切,四余弦,便于学生记忆

例题2:已知A在第二象限且 sinA=0.2 求(1) 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 sin=,cosA,tanA

求cosA,tanA

拓展,如果不限制A的象限呢,可以留作课外探讨

4随堂练习

1、若,则在( B )

A.、四象限 B.、三象限 C.、二象限 D.第二、四象限

2、角终边上有一点(a,a)则sin= ( B )

A. B.-或 C.- D.1

5小结:

1、 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2、 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3、 会求任意角三角函数值

6课堂作业P100 1,2,4

(学生演板,教师讲解)

课后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

必作P23 1,2,3 练习B

五板书设计

课题引入定义例一例二

小结

的说课

《空城计》重点:通过分析课文扣人心弦的情节,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

① 考试说课三要素你知道了吗

高中体育说课来该准备:看怎么安源排了,可以做一种,也可以多种,比如:教篮球.足球,100跑.跳远等高中要学的专业的知识加,也可以上半节教跳远.下面教跑100M。中学体育说课流程: 1、说课的前一周,按公布的说课范围(一般是10个题目)准备说课稿。这些题目就出自当地现行的中学体育课本。 2、说课当天,抽签确定你的其中一个说课题目,并完善自己的说课稿。 3、按说课稿说课15~20分钟。其中要说自己、说学生、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内容等。

② 2015年面试是试讲还是说课

说课的形式。

面试时间约10分钟。面试分为说课和考官提问两部分。面试成绩为合格或不合格。

面试要求:不携带任何资料,即问即答,谈话式交流。仪表端庄,服饰得体,行为大方,气质文雅,师德良好。使用普通话,语言清晰、流畅、准确、完整,有感染力。解答针对拟教学科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有关问题。

(2)的说课扩展阅读:

1、统考的依据

教师资格考试是贯彻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举措,是依据《关于开展中小学和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教师函[2011]6号)开展实施的考试项目。

2、统考的意义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开展中小学和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职业准入制度,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任务,是建立健全特色教师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教师地位,吸引人才从教,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分(自上而下兼容):

(一);

(二)小学;

(四)高级中学;

(五)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

(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

(七)高等学校。

(八)/大学教育的,按照教育的层次,依照上款规定确定类别。

③ 考说课的部分难吗具体怎么考

呵呵,我是08年考取的,从我的经历上来说,这个不算难。

笔试成绩合格,普通话过关就可以申请教学能力测试的,也就是所谓的说课。一定要知道说课不是把下面的考官当成学生来讲课,而是阐述你的教学理念,如何上好这一堂课。关于教学准备,学情分析,作业理念,教学方法,等等都是要面面俱到的。切忌胆小怯场。

说课完毕以后,考官一般就你的表现会即兴提问,都是依照教育学或者教育心理学的,但是回答不能完全源于书本,一定要自己总结才好。

关键的是,你的表现要让考官相信,你有潜力胜任教师这个工作。

祝好!

④ 教师资格认证时说课可以看自己写的说课稿吗,要注意些什么呢

1、认证说课时,说课之前一定要好好准备,可以带着稿子进去的,偶尔看一下还行,不能一直看,这样说明择优准备不充分,给评委印象不好的。评委一般是三个,有男有女,评委老师一般都是本学科的、专家之类的老师,都很和蔼,不会特别针对说课者,一般说课的时候,他们都在看个人,或者私下交流。等说课完毕,评委们会互相聊几句,然后让说课者抽三个问题,让说课者回答。等回答完毕,就可以出去了。

2、注意事项,穿着一定要整齐、大方,有正装正装吧,说明说课者重视,也是对老师这个职业以及评委的尊重。说课时一定要流畅,哪怕问题回答的不好,也不要表现诅丧,毕竟人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会。进去以后先向评委们问好,然后自我介绍,然后说自己的说课题目,开始说课,说课时一定要跟评委有目光交流,微笑致意。结束的时候跟评委老师再见。

⑤ 如何准备的说课

我讲讲我的经历吧,

,我考的是高校,我试讲的内容必须是我上的专业所涵盖的内容。我学物理的,我就要讲物理方面的课,学数学的就要讲数学方面的,如果不是的话,很容易考不过。

第二,确定好内容之后,选出一个小章节,讲课的内容时间长度大概在20分钟左右为佳。太长了,考官也烦你,他们要听一天的课呢。将这个小章节,复印,一式五份,课本上,你讲的章节有几页,就复印几页注意课本的封面封底都要复印。要准备教案,也是一式五份(都是要给考官的)。你自己如果要补充一些内容可以额外带一些资料进去,但讲课的内容跟你的讲义不要相太多。教案的内容要有逻辑,有层次,讲课要有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之类的,上网去找范本吧。

第三,讲课过程中,我是要黑板板书的,不知道你们那边是怎么样,听说有的地方要用PPT上课的。用黑板也有讲究,你在心里将一块长方形的黑板平均分成三等分,面对黑板,你要从中间开始写标题,中间写完了,再写面对黑板的左手边部分,右手边部分,是让有计算内容的时候拿来演算的,理论上其他时候是不使用的。字写得不漂亮,没有关系,但是,不要写太小啦,看版面安排,不多跟你拳头那么大吧。字体要有力、工整,写错了拿黑板擦抹干净,千万不要用手,版面要保持干净。

第四,讲课结束之后,要准备回答下面的考官问你的问题,这个就不多是关于你的讲课内容的,如你讲物理的,就会问你物理方面的问题啊,或者看考官心情而定。记得当时一个考官就问我:我大学时期所读的大学里面的一位老师,我认识不认识她。幸好那个人是我那个学院的,还好知道。

基本流程都走完七、 教学反思了,有几点要提醒你的,

1、去试讲的时候,你就当作你在跟学生讲课,思路就跟真正上课一样,自己要在私下过,大概把握讲话的速度,可以控制时间。

2、一定要有礼貌。进了试讲的教室要打招呼。试讲结束了,如果是黑板上课的,请一定要把黑板擦干净再走,不管你后面有没有人还要继续试讲,要给考官一个好印象。

3、当天考试的穿着要注意。干净,简单,大方就好,不要有什么汗臭味之类的,不要留长指甲,头发遮眼,形象要普通点,不要让考官不舒服,会影响你的分数。

4、讲课的时候如果觉得紧张,眼睛不知道看哪里好,也不要低头,你想想上课的时候,学生老是看你低头,他们会怎么想。你如果敢盯着考官看,,就跟在跟学生互动一样,但是,如果不敢,就看教室后面的墙壁吧,或者一排桌子。总之,把头抬起来。

能说的就这么多了,希望能帮得到你。

⑥ 我想考,请问:说课是什么怎么说课啊

1.

说课

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

2.

说课包含的内容

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说板书。

3.

说课的分类

说课的类型很多,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

1)按学科分:语文说课、数学说课、英语说课、音体美说课等。

2)按用途分:说课、教研说课、考核说课等。

3)从整体来分,说课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实践型说课,一类是理论型说课。

实践型说课就是指针对某一具体课题的说课。而理论型说课是指针对某一理论观点的说课。

4.

比如,英语说课一般技巧

1)说教材分析透彻准确。

2)说教法学法前后贯通。

3)说教学过程层层递进。

4)说设计意图清晰明了。

5)说课过程流量、准确、清晰。

6)说课过程可适当加入演示环节。

5.

可详见《中小学和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大纲》。

⑦ 考试说课和试讲有什么区别

您好抄,试讲和说课有三点不同:1、过程形式不一样。试讲是按教案上课,说课是按说课稿说自己的教学设计。2、准备内容不一样。试讲是撰写供上课用的教案,说课是撰写供说课用的说课稿。教案是写一堂课的教案。3、听讲对象不一样。试讲是把主考老师当学生,该提问就提问。说课是把主考当考官,要给考官汇报你的教学想法。欢迎向158教育在线知道提问

⑧ 说课 需要准备的东西有什么

参加教师抄资格证说课,需要准袭备的内容主要有两点:

2、要掌握说课稿的写法。抽签确定题目后要现场撰写或整理说课稿,只有把说课稿的格式及先后顺序掌握了,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结构完整、重点突出、内容全面的说课稿,进而为下一步的说课打下好的基础。

⑨ 面试试中说课和试讲的区别是什么

只要对考试稍微了解一点的人基本都知道面试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试讲!但是也有非常多的人对教师资格考试的面试试讲和说课的区别不太清楚,一些人甚至认为说课就是试讲,试讲即为说课!其实试讲和说课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下面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面试试讲和说课有什么不同?主要从内容、形式、意义以及对象等不同点来分析!

(1)说课和讲课的要求不一样:说课的重点在于实施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反馈教学信息;试讲的重点在于有效的向学生传达知识。

(3)说课和讲课的内容不同:说课的内容是解说自己对某课题的理解、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组织教学理论依据等;试讲的内容是对某个课程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向学生传授知识以及学习的方法。

(4)说课和试讲形式的不同:说课是教师的解说和独白;试讲要有师生互动,即使没有真实的学生存在也要教师演示出来。

(5)说课与讲课的意义不同:说课的意义主要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及教研活动的实效;试讲的意义是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提高专业修养。

总体来说,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验,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讲课是一种更为严密的科学准备。所以,说课是在教师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者专家,系统而概括的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的理解,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表述自己对具体执教某课题的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组织教学的理论依据等,然后由大家进行评说。简单的说,说课主要是说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么教。试讲就是教师通过口语、形体语言和各种教学技能与组织形式的展示而进行的一种教学形式。简单的说,试讲就是老师上课。

以上就是请注意!面试的试讲和说课不同的全部内容.

数学高中数学

例5 :要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在教学方法上,必须体现教与学的交融,重视教 法与学法的相互转化。教师的教是教学生去学,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是为了“不教”。在具体作中,要重视课堂训练,通过语言文字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请你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体会。

⑴ 教师证高中数学好考吗

(二)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高中的一定是比初中的难度要大一些。

⑵ 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难度的多吗

高中数学怎么学?高中数学难学吗?

数学这个科目,不管是对于文科学生还是对于理科学生.都是比较重要的,因为他是三大主课之一,它占的分值比较大.要是数学学不好,你可能会影响到物理化学的学习,因为那些学科都是要通过计算.然而,这些计算也都是在数学里面.高中数学怎么学?有哪些好的方法?

老师让孩子上黑板做题

数学担负着培养孩子的运算能力,还有孩子应用知识的能力.高中数学怎样学?还是要看学生对数学的理解程度.学生要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你不光要掌握老师上课的内容,在下课之后还要及时巩固,加深.

⑶ 到底是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哪个难

高中数学怎么学?高中数学难学吗?

数学这个科目,不管是对于文科学生还是对于理科学生.都是比较重要的,因为他是三大主课之一,它占的分值比较大.要是数学学不好,你可能会影响到物理化学的学习,因为那些学科都是要通过计算.然而,这些计算也都是在数学里面.高中数学怎么学?有哪些好的方法?

老师让孩子上黑板做题

数学担负着培养孩子的运算能力,还有孩子应用知识的能力.高中数学怎样学?还是要看学生对数学的理解程度.学生要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你不光要掌握老师上课的内容,在下课之后还要及时巩固,加深.

⑷ 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难度距大吗

高中数学怎么学?高中数学难学吗?

数学这个科目,不管是对于文科学生还是对于理科学生.都是比较重要的,因为他是三大主课之一,它占的分值比较大.要是数学学不好,你可能会影响到物理化学的学习,因为那些学科都是要通过计算.然而,这些计算也都是在数学里面.高中数学怎么学?有哪些好的方法?

老师让孩子上黑板做题

数学担负着培养孩子的运算能力,还有孩子应用知识的能力.高中数学怎样学?还是要看学生对数学的理解程度.学生要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你不光要掌握老师上课的内容,在下课之后还要及时巩固,加深.

高中数学辅导怎么样?高中数学辅导有用吗?

在中学和小学,在这个阶段,数学的难度还不是很大,家长就可以在家辅导孩子学习,但是到了高中数学的难度就比较大,已经提升了,不光是一个档次,对于很多学生来讲,总是不会总是摸不透家长再旁边也没有办法.在这个时候就需要高中数学辅导老师了.请高中数学辅导老师有用吗?

孩子在辅导班上课

自从上了高中,对于很多学生在数学学科这个方面,他们学得很吃力,老师的讲课速度不光会,并且有时候还跟不上,或者你没有听懂.通过高中数学辅导老师来帮助你弥补自己上课没有听懂的地方,最终可以提高学习成绩.

⑹ 高中数学有什么题型

高中数学的数学题型和高中的数学题型是不多的,你可以参考一下高中数学都有哪些题型。

⑺ 考试的高中数学考试难度多大考多少分能考过

整体难度不大,过线即可。

满分是150分 ,及格卷面成绩要考88分以上,折合120分后 70分及格。

申报要求

1、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

2、各级各类学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申请教师资格应按省教育厅部署补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并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考试合格。(申请者学历为师范专业毕业人员于教育学、心理学考试)

3、各级各类学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申请教师资格应参加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组织的说课(说课分为:面试、试讲)。(申请学历为师范专业毕业人员如能提供3个月或以上的教学证明,可免于面试、试讲)

4、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史,按《申请认定教师资格人员体检标准及办法》,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

5、报名需要学历证、、照片。

6、没有的是肯定无法取得正式编制的。

学历要求

我们规定:高中教师:应当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具体流程:

1.考普通话证(语文老师要二级甲等以上;其他科目要二级乙等以上) 成绩无限期保留、全国通用。

2.考心理学以及教育学(对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习的全面辅导,通常是在下半年10月份举办,考试通常在2月底和3月初,不同的省份地区考试时间有变化,单科成绩有效期也不同,一般是两年,两学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一般为三年。(中小学所考的内容相同,幼儿则考学前教育学和儿童发展概论)

3.拿上你的以上三个证(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外加、、体检合格证、申请表,就可以去认定了。认定的时候教委会安排说课——也就是“试讲+面试”,同时你要选好级别和科目了(就是要选好教小学或初中等等,和数学、语文之类的科目)。

说课30分钟,分试讲15分钟和面试15分钟,教案考之前上网下一下模板,就可以了。

基础科目: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⑻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有什么区别

教师资格考试来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有源以下区别:

一、学历

1、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及其以上学历。

2、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二、考试科目

初中教师和高中数学考试科目为: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三个科目,但是考试难易成都不同。

三、掌握程度

1、初中考试要求掌握大学专科和初中的数学知识。

2、而高中考的则是大学本科和高中数学知识。

(8)数学高中数学扩展阅读:

其他阶段所需学历:

一、取得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二、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三、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四、取得教育教师资格,应当按照教育的层次、类别,分别具备高等、中等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⑼ 有没有考过高中数学的,求高中数

高中数学《等数列》试讲答辩【语音】

为帮助各位考生备战教师资格面试,中公教师网整理了各学科教师资格面试试讲答辩语音,以下是高中数学《等数列》试讲答辩,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面试备课纸】

【答辩题目及解析】

《等数列》答辩

问题:学生在学习等数列的时候,最容易将什么类型的数列混淆?

【参】

一类是公为0的常数列,学生会凭借自己的感性认识,认为此时公为不存在的,判断错误;一类是除了项或者除了前若干项,不符合后一项减前一项为一个常数的数列,学生容易忽视等数列定义中“从项开始”,这一。,学生容易将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必须是同一个常数中的同一个常数这个忽视。

⑽ 考试高中《数学》考什么

1、综合素质

2、教育知识与能力

3、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4、试讲

拓展资料:

书在我国有两种获得形式:一是参加统考,二是参加地方自主考试。两种形式的考试模式都是笔试+面试

统考地区的笔试科目与地方自主考试不同。地方自主考试笔试科目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统一考试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中职五个层级,其中、小学、中职这三个学段考两门(科目一:《综合素质》;科目二:《教育(保教)知识与能力》),这三个学段不涉及专业知识的考察;初中、高中要多考一门专业知识。根据规定,只有笔试和面试都通过方可获得书,单科成绩是保留两年的。

高三数学下册说课稿模板

【 #高三# 导语】【 #高三# 导语】奋斗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努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学习中也是需要的。看到了一道有意思的题,就不惜一切代价攻克它。为了学习,废寝忘食一点也不是难事,只要你做到了有兴趣。 考 网高三频道给大家整理的《高三数学下册说课稿模板》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

1.高三数学下册说课稿模板

高三阶段复习,也称“知识篇”。在这一阶段,学生重温高一、高二所学课程,全面复习巩固各个知识点,熟练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然后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学过的知识产生全新认识。在高一、高二时,是以知识点为主线索,依次传授讲解的,由于后面的相关知识还没有学到,不能进行纵向联系,所以,学的知识往往是零碎和散乱,而在轮复习时,以章节为单位,将那些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将他们系统化、综合化,把各个知识点融会贯通。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轮复习更为重要,我们希望能做高考试题中一些基础题目,必须侧重基础,加强复习的针对性,讲求实效。

一、内容分析说明

1、本小节内容是初中学习的多项式乘法的继续,它所研究的二项式的乘方的展开式,与数学的其他部分有密切的联系:

(1)二项展开式与多项式乘法有联系,本小节复习可对多项式的变形起到复习深化作用。

(2)二项式定理与概率理论中的二项分布有内在联系,利用二项式定理可得到一些组合数的恒等式,因此,本小节复习可加深知识间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3)二项式定理是解决某些整除性、近似计算等问题的一种方法。

2、高考中二项式定理的试题几乎年年有,多数试题的难度与课本习题相当,是容易题和中等难度的试题,考察的题型稳定,通常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出现,有时也与应用题结合在一起求某些数、式的近似值。

二、学校情况与学生分析

(1)我校是一所镇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不好,记忆力较,反应速度慢,普遍感到数学难学。但大部分学生想考大学,主观上有学好数学的愿望。

(2)授课班是、地理班,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听课率低(60﹪),注意力不能持久,不能连续从事某项数学活动。课堂上喜欢轻松诙谐的气氛,大部分能机械的模仿,部分学生好记笔记。

三、教学目标

复习课二项式定理安排两个课时,本课是课时,主要复习二项展开式和通项。根据历年高考对这部分的考查情况,结合学生的特点,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二项式定理,从项数、指数、系数、通项几个特征熟记它的展开式。

(2)会运用展开式的通项公式求展开式的特定项。

2、能力目标:

(1)教给学生怎样记忆数学公式,如何提高记忆的持久性和准确性,从而优化记忆品质。记忆力是一般数学能力,是其它能力的基础。

(2)树立由一般到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意识,了解解决问题时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对二项式定理的复习,使学生感觉到能掌握数学的部分内容,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有意识地让学生演练一些历年高考试题,使学生体验到成功,在明年的高考中,他们也能得分。

2.高三数学下册说课稿模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是一个信息技术发展很快的,算法进入高中数学正是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它是当今必备的基础知识,算法的学习是使用计算机处理问题前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它可以让学生们知道如何利用现代技术解决问题。又由于算法的具体实现上可以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因此,算法的学习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实践能力。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算法的定义,体会算法思想,能够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难点:把自然语言转化为算法语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了解算法的含义,体会算法的思想;能够用自然语言描述解决具体问题的算法;理解正确的算法应满足的要求。

2.能力目标:让学生感悟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具体到抽象,再有抽象到具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对计算机的算法语言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明确算法的要求,认识到计算机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有力工具,进一步提高探索、认识世界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分析

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论证、逻辑思维能力。

四、学情分析

算法这部分的使用性很强,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虽然是新引入的章节,但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下,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我首先向学生们展示章头图,介绍图中的后景是取自宋朝数学家朱世杰的数学作品《四元玉鉴》,告诉学生们章头图正是体现了古代数学与现代计算机科学的联系,它们的基础都是"算法".

「设计意图」是为了充分挖掘章头图的教学价值,体现

1)算法概念的由来;

2)我们将要学习的算法与计算机有关;

3)展示古代数学的成就;

4)激发学生学习算法的兴趣。从而顺其自然的过渡到本节课要讨论的话题。(约4分钟)

2.引入新课:在这一环节我首先和学生们一起回顾如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他们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步骤,从而让学生经历算法分析的基本过程,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学生关注更具一般性解法,形成解法向算法过渡的准备,为建立算法概念打下基础。紧接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复习回顾解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学生分析解题过程的结构,写出求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算法,并把它编成程序,让学生输入数据,体验计算机直接给出方程组的解。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算法是用来解决某一类问题的,从而提高学生对算法的普遍适用性的认识,为建立算法的概念做好铺垫。

之后,我就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到底什么是算法?如何用语言来表达算法的涵义?这里让学生们根据刚刚的探索交流、思考并回答,然后老师进行归纳,得出算法的基本概念,并帮助学生认识算法的概念,指出有穷性,确定性,可行性。这样可以让学生们真正参与到算法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来,体会算法思想。(约8分钟)

3.例题讲解:在这一环节我安排了两道例题,以帮助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算法的基本概念,并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中去,而不只是单纯的对数学思想的领悟。

这两道例题均选自课本的例1和例2.

例1是让我们设定一个程序以判断一个数是否为质数。质数是我们之前已经学习的内容,为了能更顺利地完成解题过程,这里有必要学生们回顾一下质数应满足的条件,然后再根据这个来探索解题步骤。通过例1让学生认识到求解结构中存在"重复".为导出一般问题的算法创造条件,也为学习算法的自然语言表示提供前提。告诉学生们本算法就是用自然语言的形式描述的。并且设计算法一定要做到以下要求:

(1)写出的算法必须能解决一类问题,并且能够重复使用。

((3)掌握用导数法求上述函数的值与最小值的方法和步骤。2)要使算法尽量简单、步骤尽量少。

(3)要保证算确,且计算机能够执行。

在例1的基础上我们继续研究例2,例2是要求我们设计一个利用二分法来求解方程的近似根的程序。我们首先要对算法作分析,回顾用二分法求解方程近似根的过程,然后设计出解题步骤。二分法是算法中的经典问题,具有明显的顺序和可作的特点。因此通过例2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算法的逻辑结构,领会算法的思想,体会算法的的特征。同时也可以巩固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提高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的表达水平。另外,借助例题加强学生对算法概念的理解,体会算法具有程序性、有限性、构造性、性、指向性的特点,算法以问题为载体,泛泛而谈没有意义。(约20分钟)

4.课堂小结:

(1)算法的概念和算法的基本特征

(2)算法的描述方法,算法可以用自然语言描述。

(3)能利用算法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写出一此简单问题的算法课堂小结是一堂课内容的概括和总结,有利于学生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整体的认识。(约6分钟)

5.布置作业:课本练习1、2题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对作业实施分层设置,分必做和选做,利于拓展学生的自主发展的空间。

3.高三数学下册说课稿模板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主要研究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和实际应用,分两课时,这里是课时,它是在学生已经会求某些函数的最值,并且已经掌握了性质:“如果f(x)是闭区间[a,b]上的连续函数,那么f(x)在闭区间[a,b]上有值和最小值”,以及会求可导函数的极值之后进行学习的,学好这一节,学生将会求更多的函数的最值,运用本节知识可以解决科技、经济、中的一些如何使成本、产量、效益等实际问题。这节课集中体现了数形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学好本节,对于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教学重点

会求闭区间上连续开区间上可导的函数的最值。

3、教学难点

高三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由于对求函数极值还不熟练,特别是对优化解题过程依据的理解会有较大的困难,所以这节课的难点是理解确定函数最值的方法。

4、教学关键

本节课突破难点的关键是:理解方程f′(x)=0的解,包含有指定区间内全部可能的极值点。

【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教材在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本节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理解函数的最值与极值的区别和联系。

(2)进一步明确闭区间[a,b]上的连续函数f(x),在[a,b]上必有、最小值。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了解开区间内的连续函数或闭区间上的不连续函数不一定有、最小值。

(2)理解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最值存在的可能位置:极值点处或区间端点处。

(3)会求闭区间上连续,开区间内可导的函数的、最小值。

3、情感和价值目标

(1)认识事物之间的的区别和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1、要熟悉当地学校现行的课本。说课的题目是抽签确定的,就出自现行的课本。例如,要考小学语文教师资格的说课,就要把小学现行的1-6年级的12册语文课本内容弄通弄懂,确保抽到哪个说课题目也心中有数。

(3)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理性精神。

【教法选择】

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识论,知识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而认识则是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节课在帮助学生回顾肯定了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一定存在值和最小值之后,学生通过观察闭区间内的连续函数的几个图象,自己归纳、总结出函数值、最小值存在的可能位置,进而探索出函数值、最小值求解的方法与步骤,并优化解题过程,让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老师只是进行适当的,而不进行全部的灌输。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节课主要选择以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组织教学。

【学法指导】

对于求函数的最值,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剩下的问题就是有没有一种更一般的方法,能运用于更多更复杂函数的求最值问题?教学设计中注意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XX,使得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观察、分析、归纳,以形成认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大致按照“创设情境,铺垫导入——合作学习,探索新知——指导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馈回授”四个环节进行组织。

4.高三数学下册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我是XX数学教师xx,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章节的课时《正弦定理》,依据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要求,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我的设计和构思。

一、教材分析

“解三角形”既是高中数学的基本内容,又有较强的应用性,在这次课程改革中,被保留下来,并成为一章。这部分内容从知识体系上看,应属于三角函数这一章,从研究方法上看,也可以归属于向量应用的一方面。从某种意义讲,这部分内容是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典型内容之一。而本课“正弦定理”,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有的三角函数及向量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作量化探究,发现并掌握正弦定理(重要的解三角形工具),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建模过程中,体验“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精神。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力量,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我县一所农村普通中学,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对“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应用意识和技能还不高。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较高,比较喜欢数学,尤其是象本节课这样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相信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有比较不错的表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推证正弦定理及简单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解三角形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参与解题方案的探索,尝试应用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等思想方法,寻求解决方案,从而引发学生对现实世界的一些数学模型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情合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平面几何、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探讨、解决,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就感,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锻炼探究精神。树立“数学与我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的理念。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证明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更好的达成上面的教学目标,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节课我准备采用“问题教学法”,即由教师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仪等教学手段来激发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并学生采取自主探究与相互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参与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从中体验成功与失败,从而逐步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5.高三数学下册说课稿模板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小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必修)第三章第3小节,主要内容是利用平面区域体现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借助图解法解决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二元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与解问题;运用线性规划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资源利用,人力调配,生产安排等)。突出体现了优化思想,与数形结合的思想。本小节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典例,它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特性。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小节内容建立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不等式(组)及其应用、直线与方程的基础之上,学生对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数形结合思想有所了解.但从数学知识上看学生对于涉及多个已知数据、多个字母变量,多个不等关系的知识接触尚少,从数学方法上看,学生对于图解法还缺少认识,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掌握还需时日,而这些都将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三、设计思想

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归纳为主要手段,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多媒体为重要工具,激发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猜想探究的兴趣。注重学生充分体验“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数学建模过程,体会“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思维过程,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新知的过程;提高学生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掌握用平面区域刻画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方法;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了解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和解等概念;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会利用图解法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与相应解;

2、过程与方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化归能力、探索能力、合情推理能力;

3、情态与价值:在应用图解法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化归能力与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能力;体会线性规划的基本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的特性.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用平面区域刻画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及用图解法解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

难点:二元一次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探究,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探究,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的探究.

六、教学基本流程

课时,利用生动的情景激起学生求知的XX,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引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基本概念,并为线性规划问题的引出埋下伏笔.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分类讨论,大胆猜想,细心求证,得出二元一次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从而突破本小节的个难点;通过例1、例2的讨论与求解学生归纳出画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具体解答步骤(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第三课时,设计情景,借助前两个课时所学,设立决策变量,画出平面区域并引出新的问题,从中引出线性规划的相关概念,并让学生思考探究,利用特殊值进行猜测,找到方案;再学生对目标函数进行变形转化,利用直线的图象对上述问题进行几何探究,把最值问题转化为截距问题,通过几何方法对引例做出完美的解答;回顾整个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讨论中达成共识,总结出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的基本步骤.通过例5的展示让学生从动态的角度感受图解法.再现情景1,并对之作出完美的解答。

第四课时,给出新的引例,让学生体会到线性规划问题的普遍性.让学生讨论分析,对引例给出解答,并综合前三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连缀成线,总结出简单线性规划的应用性问题的一般解答步骤,通过例6,例7的分析与展示进一步完善这一过程.总结线性规划的应用性问题的几种类型,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到优化理论,更好的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运用于生活的特点。

求平均数数学说课稿

第二课时,重现引例,在学生的回顾、探讨中解决引例中的可用方案问题,并由此归纳总结出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基本过程:理清数据关系(列表)→设立决策变量→建立数学关系式→画出平面区域.让学生对例3、例4进行分析与讨论进一步完善这一过程,突破本小节的第二个难点。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求平均数数学说课稿,一起来看看吧。

求平均数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 教育 六年制小学数学“平均数”。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 方法 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② 通过问题的探究体会逼近、类比、以已知探求未知、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而现行教材中应用题往往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 思维方式 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 反思 ,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课一开始,我用多媒体出示这样的情景:“星期天,三个好伙伴一起去钓鱼。他们分别钓了6条、11条、4条。请你想个办法,使他们的鱼同样多。”[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接着让学生动手作火柴棒,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摆出结果,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反思刚才的作过程,概括出“移多补少”的方法。再用多媒体继续演示“又来了一个同学,他钓了11条”,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移”的过程并交流。[我们知道“平均数”与“平均分”是不同的概念。因为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却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因而在教学时,我并未让学生进行作,而是通过让学生在交流与想象中感受“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为随后的深化作好预设。]

学生的认识刚刚获得平衡,我又用多媒体巧妙设置冲突:“又来了四个同学,分别钓了10条、7条、9条、8条”,仍旧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学生觉得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太麻烦了,该怎么办呢?[迫使他们自觉突破思维定势,换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获得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即“先合并再平分”,并要求列式计算,[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有着实际的意义。]

,让学生为作后得到的结果“7”起个名字,从而引出“平均数”及其含义。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后,我又联系学生熟悉的“买半票”引出身高的话题,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身高,随意抽取几位作比较。接着,我又请排和一排同学起立,比较身高并 说说 你是怎么比的。学生会觉得这个问题太容易了,因为坐在的同学往往个子比较高。我又请第3小组和第4小组同学起立,再进行比较,学生发现高矮不一,不好比,想到把每人的身高加起来再比,又发现两组人数不一样,还是无法比较。

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我抓住时机设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准确地比较出这两组同学哪组更高一些?”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总结 出方法是通过求他们的平均身高来比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明确了方向,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明确了探究方向即求每一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后,我便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要求每一小组的平均身高,要作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让学生懂得要先收集每个同学的身高才能计算。[源于学生身边真实的数学问题,正好激发了学生开展研究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进行合作,以取得小组竞赛的胜利。]

在音乐声中,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开始了活动。允许学生离开座位,收集小组内每个同学的身高填入统计表中,计算出平均身高,然后在组内交流计算方法,统一结果,由组长填入汇总表中。[这儿,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在开放的活动空间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他们的活动中,和他们平等相处,热心帮助他们处理突发,并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在投影仪上展示交流各种计算方法,一一加以肯定,鼓励简便算法,并总结基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紧接着激发学生思考:“第1小组的平均身高为138厘米,所以他们组每个同学的身高一定是138厘米。对吗?”[通过辨析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学生观察表格,比较第3小组和第4小组哪组更高,使学生体验用自己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成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挖掘表格中隐藏的信息,交流体会,提出新的问题“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让学生估算,再通过笔算验证,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知道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后,我又顺势出示全国四年级小学生10年前和现在的平均身高统计表,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比较,教育学生要积极锻炼,并且珍惜幸福的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价值及魅力。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我又引入了以下现实情境:

1、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40厘米。对吗?

2、上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小强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7厘米,可以说小明一定比小强高吗?

3、 游泳 池的平均水深是13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4、老师发现我们家第二季度用电情况是这样的(投影电费单),你能用刚才学到的本领,帮我预测一下我家这个月的用电情况,好吗?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通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到“求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用途广泛,我又让学生自由交流生活中所见到过的平均数,再通过报刊开扩学生的视野,体会平均数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用途。

(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课末,我让学生当评委给这节课打分,当学生为得分争论不休时,及时设疑:“以谁的分数为标准呢?什么分数是最公正的?”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看似随意一笔,却足见教师的匠心。通过“给教师打分”及平均分的计算,既强化了本课的新知,再现了“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使老师得到真实的信息反馈,同时还为随后的课堂小结作了巧妙的预设,可谓“一举三得”。]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打算如何运用。[让 学生 自我评价 ,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对课堂的拓展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求平均数数学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了·平均数,注重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结合实际问题(男女生套圈比赛)哪个队会获胜?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然后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的相同,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三、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中我结合平均数的特点,先让学生猜一猜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再实际计算,不但找到平均数的范围,也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培养了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的能力。

四、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此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深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没有危险?这个讨论中,让学生受到了 安全教育 。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这节课总体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一、时间的安排不是很好,练习的时间不够,造成还有的练习没有说完。主要原因是新课的时间较长,如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说说知道些什么,可以少请几位同学回答,这里不是这节课的重点。二、课的开始由于课件突然没有声音,有点紧张,有点浪费时间。其实这并不影响本节课的教学。对于突发要灵活面对!

猜你感兴趣的:

1. 人教版平均数教学说课稿

2. 三年级上册数学求平均数教案

3.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数一数

4. 小学数学说课范文

5. 高中数学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