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游戏ing

质量信息系统怎么建立 质量信息的管理流程

艾丽游戏ing 1

质量体系建立的步骤

建立、完善质量体系一般要经历质量体系的策划与设计,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质量体系的试运行,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若干具体步骤。

质量信息系统怎么建立 质量信息的管理流程质量信息系统怎么建立 质量信息的管理流程


一、质量体系的策划与设计

该阶段主要是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包括教育培训,统一认识,组织落实,拟定计划;确定质量方针,制订质量目标;现状调查和分析;调整组织结构,配备资源等方面。

(一)教育培训,统一认识

质量体系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是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的过程,也是提高认识和统一认识的过程,教育培训要分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

第一层次为决策层,包括党、政、技(术)领导。主要培训:

1.通过介绍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发展和本单位的经验教训,说明建立、完善质量体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2.通过ISO9000族标准的总体介绍,提高按国家(国际)标准建立质量体系的认识。

3.通过质量体系要素讲解(重点应讲解“管理职责”等总体要素),明确决策层领导在质量体系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和主导作用。

第二层次为管理层,重点是管理、技术和生产部门的负责人,以及与建立质量体系有关的工作人员。

这二层次的人员是建设、完善质量体系的骨干力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要使他们全面接受ISO9000族标准有关内容的培训,在方法上可采取讲解与研讨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

第三层次为执行层,即与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有关的作业人员。对这一层次人员主要培训与本岗位质量活动有关的内容,包括在质量活动中应承担的任务,完成任务应赋予的权限,以及造成质量过失应承担的责任等。

(二)组织落实,拟定计划

尽管质量体系建设涉及到一个组织的所有部门和全体职工,但对多数单位来说,成立一个精干的工作班子可能是需要的,根据一些单位的做法,这个班子也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成立以管理者(厂长、总经理等)为组长,质量主管领导为副组长的质量本系建设领导小组(或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包括:

1.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

2.制订质量方针和目标;

3.按职能部门进行质量职能的分解。

第二层次,成立由各职能部门领导(或代表)参加的工作班子。这个工作班子一般由质量部门和计划部门的领导共同牵头,其主要任务是按照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具体组织实施。

第三层次:成立要素工作小组。根据各职能部门的分工明确质量体系要素的责任单位,例如,“设计控制”一般应由设计部门负责,“采购”要素由物资采购部门负责

组织和责任落实后,按不同层次分别制定工作计划,在制定工作计划时应注意:

1.目标要明确。要完成什么任务,要解决哪些主要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

2.要控制进程。建立质量体系的主要阶段要规定完成任务的时间表、主要负责人和参与人员、以及他们的职责分工及相互协作关系。

3.要突出重点。重点主要是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及关键的少数。这少数可能是某个或某几个要素,也可能是要素中的一些活动。

(三)确定质量方针,制定质量目标

质量方针体现了一个组织对质量的追求,对顾客的,是职工质量行为的准则和质量工作的方向。

制定质量方针的要求是:

1.与总方针相协调;

2.应包含质量目标;

3.结合组织的特点;

4.确保各级人员都能理解和坚持执行。

(四)现状调查和分析

现状调查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地选择体系要素,内容包括:

1.体系情况分析。即分析本组织的质量体系情况,以便根据所处的质量体系情况选择质量体系要素的要求。

2.产品特点分析。即分析产品的技术密集程度、使用对象、产品安全特性等,以确定要素的采用程度。

3.组织结构分析。组织的管理机构设置是否适应质量体系的需要。应建立与质量体系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并确立各机构间隶属关系、联系方法。

4.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能否适应质量体系的有关要求。

5.技术、管理和操作人员的组成、结构及水平状况的分析。

6.管理基础工作情况分析。即标准化、计量、质量责任制、质量教育和质量信息等工作的分析。

对以上内容可采取与标准中规定的质量体系要素要求进行对比性分析。

(五)调整组织结构,配备资源

因为在一个组织中除质量管理外,还有其他各种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由于历史沿革多数并不是按质量形成客观规律来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的,所以在完成落实质量体系要素并展开成对应的质量活动以后,必须将活动中相应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分配到各职能部门。一方面是客观展开的质量活动,一方面是人为的现有的职能部门,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一般地讲,一个质量职能部门可以负责或参与多个质量活动,但不要让一项质量活动由多个职能部门来负责。目前我国企业现有职能部门对质量管理活动所承担的职责、所起的作用普遍不够理想总的来说应该加强。

在活动展开的过程中,必须涉及相应的硬件、软件和人员配备,根据需要应进行适当的调配和充实。

二、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

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内容和要求,从质量体系的建设角度讲,应强调几个问题:

1.体系文件一般应在第一阶段工作完成后才正式制订,必要时也可交叉进行。如果前期工作不做,直接编制体系文件就容易产生系统性、整体性不强,以及脱离实际等弊病。

2.除质量手册需统一组织制订外,其它体系文件应按分工由归口职能部门分别制订,失提出草案,再组织审核,这样做有利于今后文件的执行。

3.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应结合本单位的质量职能分配进行。按所选择的质量体系要,素,逐个展开为各项质量活动(包括直接质量活动和间接质量活动),将质量职能分配落实到各职能部门。质量活动项目和分配可采用矩阵图的形式表述,质量职能矩阵图也可作为附件附于质量手册之后。

4.为了使所编制的质量体系文件做到协调、统一,在编制前应制订“质量体系文件明细表”,将现行的质量手册(如果已编制)、企业标准、规章制度、管理办法以及记录表式收集在一起,与质量体系要素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新编、增编或修订质量体系文件项目。

5.为了提高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效率,减少返工,在文件编制过程中要加强文件的层次间、文件与文件间的协调。尽管如此,一套质量好的质量体系文件也要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多次反复。

6.编制质量体系文件的关键是讲求实效,不走形式。既要从总体上和原则上满足 ISO9000族标准,又要在方法上和具体做法上符合本单位的实际。

三、质量体系的试运行

质量体系文件编制完成后,质量体系将进入试运行阶段。其目的,是通过试运行,考验质量体系文件的有效性和协调性,并对暴露出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和纠正措施,以达到进一步完善质量体系文件的目的。

在质量体系试运行过程中,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有针对性地宣贯质量体系文件。使全体职工认识到新建立或完善的质量体系是对过去质量体系的变革,是为了向国际标准接轨,要适应这种变革就必须认真学习、贯彻质量体系文件。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体系文件通过试运行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全体职工立将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改进意见如实反映给有关部门,以便采取纠正措施。

3.将体系试运行中暴露出的问题,如体系设计不周、项目不全等进行协调、改进。

4.强信息管理,不仅是体系试运行本身的需要,也是保证试运行成功的关键。所有与质量活动有关的人员都应按体系文件要求,做好质量信息的收集、分析、传递、反馈、处理和归档等工作。

四、质量体系的审核与评审

质量体系审核在体系建立的初始阶段往往更加重要。在这一阶段,质量体系审核的重点,主要是验证和确认体系文件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1.审核与评审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

(1)规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是否可行;

(2)体系文件是否覆盖了所有主要质量活动,各文件之间的接口是否清楚;

(3)组织结构能否满足质量体系运行的需要,各部门、各岗位的质量职责是否明确;

(4)质量体系要素的选择是否合理;

(5)规定的质量记录是否能起到见证作用

(6)所有职工是否养成了按体系文件操作或工作的习惯,执行情况如何。

2.该阶段体系审核的特点是:

(1)体系正常运行时的体系审核,重点在符合性,在试运行阶段,通常是将符合性与适用性结合起来进行;

(2)为使问题尽可能地在试运行阶段暴露无遗,除组织审核组进行正式审核外,还应有广大职工的参与,鼓励他们通过试运行的实践,发现和提出问题;(3)在试运行的每一阶段结束后,一般应正式安排一次审核,以便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对一些重大问题也可根据需要,适时地组织审核;

(4)在试运行中要对所有要素审核覆盖一遍;

(5)充分考虑对产品的保证作用;

(6)在内部审核的基础上,由管理者组织一次体系评审。

应当强调,质量体系是在不断改进中行以完善的,质量体系进入正常运行后,仍然要采取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各种手段以使质量体系能够保持和不断完善。

浅析质量信息管理的内容

信息作为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是搞好经营工作的关键之一[1]。质量信息的管理包括信息的获取、整理、传递、汇总、统计、分析、反馈、利用等诸多环节。它是产品在设计、制造、检验、销售、使用过程中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反映,是改善产品性能、满足用户适用性需求和改进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增强企业管理素质和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企业需在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中及时而有效地掌握各种质量信息并对它进行管理。因此,企业建立健全完整的质量信息系统,卓有成效地运用质量信息管理,对企业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改善企业管理、组织质量管理活动和提高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4]。目前质量数据种类多,质量信息数据量大,管理难度高,处理复杂繁琐[5]。现阶段大量的质量信息管理软件仍存在着许多不足:

1)通用性差,行业针对性弱。不能完全涵盖企业特有的管理活动,应用范围受到限制,无法满足动态质量数据的随时更新,难以达到企业的特定要求。

2)信息的处理、分析功能不够,数据的分析归类及知识的挖掘不方便,浪费了数据资源。

3)输入、输出格式单一,功能不全面,可操作性较差,难以满足企业质量信息管理的灵活变动。

4)系统各应用模块之间的数据无法共享,难以实现综合的质量信息管理。

5)数据准确性、完整性、可靠性差。因此,改变传统的特定式质量信息管理模式,设计开发符合企业管理实情的通用质量信息管理系统,这是现代化质量信息管理的必然趋势。

1 系统设计

对通用质量信息管理系统总的要求是系统化、网络化、实行动态设计和动态管理。系统设计应和系统应用融为一体,根据用户需求修改信息表、增加新的管理内容、设计专业的报表以及分析图形等,构成企业特定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针对企业自身的质量信息进行全过程的处理,保证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基于这些要求,作者在进行系统设计时,突出了以下特点:

1。1 多用户安全管理、开发与应用界面分离系统内含用户表和权限表,可以限制不同用户的系统功能和对数据的访问权限。用户表中的用户口令字段采用信息加密技术。通过完善的用户权限安全管理功能可以同时设置多个用户界面。同时,根据权限设置的不同,可将开发界面与应用界面分离。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能。

1。2 面向信息管理全过程、支持全方位自定义设计对于任意信息表,系统均提供质量信息的获取(录入或从外部获取信息)、存储、维护、处理、输出和分析等全方位管理功能,给用户提供一个完整的信息管理空间。1)通用录入面板。在数据表初始化界面上,用户可进行自我设计,使录入面板具有用户自己的特色。2)定制报表。通用报表适用于复杂数据分析和动态格式变化,支持所见即所得的报表制作方式,可以方便、自由地定义各种报表式样、指定数据来源。此外,通用报表还提供了多个“向导”,引导用户制作特色报表。3)模块化定制。在保证符合行业规范和标准的基础上,系统提供了基本的质量管理模块,在各模块之间互设程序接口。考虑到企业的个性特点,可对不同企事业单位的个性化管理进行模块化定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取舍、编辑或者重新定义功能模块,系统自动生成信息菜单,动态设置菜单功能。这种开放性的可重构思想确保了系统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能适应企业质量管理的异动。

1。3 动态信息管理与控制企业随时产生的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可通过通用的查询、统计、图表分析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及时准确地进行综合处理,使得企业的质量信息得以较大限度的使用,实现信息对决策的支持作用。

1。4 支持字段间运算、字段查找”字段计算与验证”可进行字段间的运算,令计算字段自动求值,真正实现了”所输即所得”。而“字段查找”,可获取其他数据集中的数据,大大简化数据的录入,又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

1。5 网络化系统设计了与行内业务及管理信息进行数据交换的接口,借助企业Intranet网,对各级部门的管理信息进行远程数据交换或访问,进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和信息共享。

2 功能介绍

通用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建成以计算机和通讯为主要手段的多层次、功能齐全、智能型的质量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借助企业Intranet网,对质量信息进行收集、存储、检索、传输、加工、分析,使质量信息的价值在企业内部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促进企业通过ISO9000认证,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6]。系统以质量信息数据表为核心进行设计,围绕数据表实现质量信息的'输入、处理、分析、报表输出等功能。图1是系统的功能结构图。

2。1 输入功能质量信息的获取来源于远程数据或者新建表中的数据。根据输入表的数据字典,在界面容器中自动创建数据录入组件。指定数据来源,生成表的初始化录入格式。用户在质量信息录入界面的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重新设计、修改录入界面,同时可将界面信息保存到历史数据库中。通用记录录入模块还提供了“模式录入”和“表格界面”2种输入界面,用户可任意选择一种,方便地进行信息输入。

2。2 输出功能通用报表输出模块具有统计报表的基表创建功能,可对历史数据库中的报表信息进行数据管理(生成、修改、保存、维护和备份)功能。在初始报表框架的基础上,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从数据库中取出最新数据或历史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定制自己的报表式样。然后导入信息表数据,最终生成各式各样的报表供模拟显示和打印。通用报表的设计思想使报表格式具有良好的扩充性和可变性,即虽然报表的格式、数据的来源和计算方法、报表的组件可以在应用程序中进行修改,但不会对报表数据产生影响。因而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变化,满足质量管理信息的个性化输出。

2。3 处理功能质量信息的处理是信息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包括数据计算、字段查找、信息管理等。系统建立了计算机数据库,可以对质量信息进行定量计算和数据查找。用户可动态地新增字段,设置字段类别(计算或查找),定义计算公式(也可预先建立数据处理数学模型)或查找条件。实现了信息处理的个性化,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减少冗余。系统建立了质量信息管理库,可对质量信息进行基本的数据管理,包括新增、浏览、修改和存贮功能。用户将日常收集到的大量信息,按一定格式和编码存入信息库中。需要时便可快速地完成信息检索、信息查询、信息重排、信息统计、信息输出、打印复制,实现信息管理的高效自动化。

2。4 分析功能在质量信息处理的基础上,可对大量信息进行过滤,总结、提炼、加工出一些有利于质量管理和领导决策的信息,并以文字、表格、图形等形式反映出来。系统还具有信息的分类整理、核对筛选、比较判断、综合分析、采取对策等功能。分析功能包括:通用数据统计:输入统计的项目,可进行分类统计、数值合计以及综合信息统计。通用数据查询:用户可以自己设计查询条件,系统将其转化为SQL语句来查询信息。通用图形分析:系统采用图形方式分析数据。用户可自由设计精美的图形来获取各种形式的统计图形(如立体直方图、折线图和饼形图等)。

2。5 系统管理这是为系统管理员设计的管理模块,包括了数据库管理、文件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等功能。数据库管理:各类企业都有符合本单位管理需要的数据指标体系(即数据库)和数据字典。用户可以修改、删除、增加企业需要的信息项,亦可增加新的信息集(数据库),可对数据库进行定期维护,从而实现动态构库,方便管理。文件管理:可以帮助用户及时完成对重要数据的备份、恢复工作,清除全部或部分数据。用户权限管理:系统管理员通过为每个用户设置口令来限定他的使用权限,即系统管理员使用功能模块授权的方式对用户的操作进行管理,做到责权清晰,防止越权操作可能造成的危害。

3 结 语

针对当前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模块化定制和动态管理的思想,建立了通用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结构。该系统的操作方式集输入、维护、查询、统计和各种处理为一体,信息导入导出方便共享,灵活、专业的录入界面设计和报表设计,形象、强大的数据处理,完美的信息图形分析,系统功能的自定义开发。系统最大特点在于其灵活性和多变性,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结构和功能调整,其开放性和可扩充性设计能够适应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系统还提供与质量管理体系中其他信息系统的连接功能,有利于质量管理体系的计算机系统的进一步扩充、完善。从而保证企业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促进企业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根保。现代质量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 张传节。计算机辅助质量信息系统研究[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1998,1(1):37—39。

[3] 惠占鳌。工业企业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J]。内燃机燃油喷射和控制,2001,2(1):49—50。

[4] 桂佰文,刘伟,李明。基于产品开发域的产品开发方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03,26(2):78—81。

[5] 杨世元,曹敏。现代信息技术对质量管理发展的影响[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0,8(4):8—9。

[6] 刘淑云,郭晓凝,梁红玉。浅议质量信息与质量管理信息系统[J]。莱钢科技,2002,8(4):85—88。

如何有效推动ISO9000质量体系建立

仅供参考,如有具体问题再进行探讨:

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分为以下8个步骤:

确定顾客和其它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2.建立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3.确定实现质量目标所必需的过程和职责。

4.确定和提供实现质量目标必需的资源。

5.规定测量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方法。

6.应用这些测量方法确定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7.确定防止不合格并消除产生原因的措施。

8.建立和应用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分四个阶段:前期准备、体系策划、体系建立、体系试运行。

(一)前期准备阶段

1、思想准备

组织的各级领导在贯彻《标准》(简称贯标)上统一思想认识,贯标是实行科学管理、完善管理结构、提高管理能力的需要,只有充分统一认识,做好思想准备,才能自觉而积极地以推动贯标工作,严格依据《标准》逐步建立和强化质量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自我完善机制,完善和规范本组织管理制度,保证组织活动或过程科学、规范地运作,从而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

2、组织培训

(1)选择培训对象:组织活动(过程)中全部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他们是贯标的骨干力量,贯标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取决于最高管理者和各部门负责人对《标准》的理解。

(2)培训内容:

①GB/T19000族标准基础知识,

②《标准》的理解和实施,

③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和步骤

3、建立贯标运行机构

(1)建立贯标工作机构

一般由最高管理者担任贯标工作机构负责人,管理者代表担任副职,贯标工作涉及的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机构成员。

贯标工作机关的任务是策划和领导贯标工作,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依据《标准》要素分配部门的质量职责,审核体系文件,协调处理体系运行中的问题。

(2)任命管理者代表和确定质量管理工作主管部门

管理者代表由最高管理者以正式文件任命并明确其职责权限,代表最高管理者承担质量管理方面的职责,行使质量管理方面的权利。

管理者代表应是本组织最高管理层成员,具有领导能力和协调能力,有履行管理者代表职责和权力的条件和渠道;熟悉本组织的业务;能较好地理解GB/T19000族《标准》及其要求,并且切实能够实际履行职责。

质量管理工作主管部门协助管理者代表根据贯标工作机构决策,具体组织落实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3)成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小组

选择经过文件编写培训、有一定管理经验和较好的文字能力的,来自质量管理体系责任部门的代表组成《标准》文件编写小组。

4、分析评价现有质量管理体系

贯标的目的是改造、整合、完善现有的体系,使之更加规范和符合《标准》要求。这要求贯标者依据《标准》对现有的管理体系进行分析评价以便决定取舍。

(二)质量管理体系策划阶段

1、质量方针

质量方针是组织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是质量管理体系的纲领,它要体现出本组织的目标及顾客的期望和需要。制定和实施质量方针是质量管理的主要职能,在制定质量方针时要满足以下要求:

(1)质量方针要与其质量管理体系相匹配,即要与本组织的质量水平、管理能力、服务和管理水平一致。方针内容要与本组织所提供的服务的职能类型和特点相关。

(2)质量方针要对质量做出承诺,不能提些空洞的口号,要反映出顾客的期望。

(3)质量方针可以集思广义,经过反复讨论修改,然后以文件的形式由最高管理者批准、发布,并注明发布日期。

(4)质量方针谴词造句应慎重,要言简意明,先进可行,既不冗长又不落俗套。

(5)质量方针要易懂、易记、便于宣传,要使全体员工都知道、理解并遵照执行。

2、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是质量方针的具体化,是“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质量目标应符合以下要求:

(1)需要量化,是可测量评价和可达到的指标;

(2)要先进合理,起到质量管理水平的定位作用;

(3)可定期评价、调整,以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4)为保证目标的实现,质量目标要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及员工。

3、组织机构及职责设计

质量管理体系是依托组织机构来协调和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涉及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所覆盖的所有部门的各项活动,这些活动的分工、顺序、途径和接口都是通过本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来实现的,所以,必须建立一个与质量管理体系相适应的组织结构。为此,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1)分析现有组织结构,绘制本组织“行政组织机构图”。

(2)分析组织的质量管理层次、职责及相互关系,绘制“质量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图”,说明本组织的质量管理系统。

(3)将质量管理体系的各要素分别分配给相关职能部门,编制“质量职责分配表”。

(4)规定部门质量职责;管理、执行、验证人员质量职责。

(5)明确对质量管理体系和过程的全部要素负有决策权的责任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4、资源配置,

资源是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实施的保证。包括依据标准要求配置各类人员和基础设施,在对所有质量活动策划的基础上规定其程序和方法以及规定工作信息获得、传递和管理的程序和方法等。

(三)质量管理体系建立阶段

1、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和运行是通过建立贯彻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来实现的。通过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贯彻质量方针;当情况改变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要求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作为组织开展质量活动的依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为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提供证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可用以展示质量管理体系,证明其与顾客及第三方要求相符合。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表格等。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由专门编写小组编写,编写顺序可以:

(1)自上面下进行,即按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支持性文件及记录表格的顺序编写;

(2)自下而上地进行;

(3)采取中间突破的方法,即先编写程序文件。

首先应对文件编写组成员进行培训,接着制定编写计划,收集有关资料,编写组讨论文件间的接口,然后将文件初稿交咨询专家审核;咨询专家向编写组反馈,并共同讨论修改意见之后,由编写组修改文件直至文件符合要求。

2、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审核、批准、发布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分级审批。质量手册应由最高管理者审批;程序文件应由管理者代表批准,作业指导书一般由该文件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审批,跨部门/多专业的文件由管理者代表审批。文件审批后,需正式发布,并规定实施日期。以宣传和培训的形式,使组织中所有人员理解质量方针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规定的有关内容,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前,可以通过考试检察员工对有关内容的了解和理解情况。

(四)质量管理体系试运行阶段

1、质量管理体系试运行

完成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后,要经过一段试运行,检验这些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组织通过不断协调、质量监控、信息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管理评审,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影响质量活动有效性的因素很多,例如旧的习惯、传统思想、缺乏认识、对文件理解偏差等。所以,对程序、方法、资源、人员、过程、记录、产品(服务)连续监控是非常必要的。发现偏离标准的情况,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必要时可以增加内部质量审核的次数,通过内部质量审核和管理评审这一自我改进机制可以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2、内部质量审核和管理评审

内部质量审核(简称内审)和管理评审是验证质量管理体系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1)内审是针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活动和有关结果是否符合有关标准文件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各项规定是否得到了有效贯彻等内容进行的。

内审特点在于它的客观性、系统性和独立性。内审分为文件审核和现场审核两个阶段:文件审核是评价组织编写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和工作目标的需要。现场审核是评价实际的质量活动是否符合《标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有关文件的规定,及这些规定是否得到有效贯彻。内审内容包括:组织结构与所进行的活动的适宜性;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运行情况和工作程序的执行情况;有关质量制度、规章、办法执行贯彻情况;人员、设备和器材的适宜情况;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完整性,与标准的符合性等。试运行期间,内审频次视情况可以较多,每年需要2—3次;体系正常运行后,内审方式可以分为集中审核或滚动审核。前者是集中全面审核,每年至少一次,后者是按计划陆续开展,每次审核一个或几个部门或活动,全年至少覆盖所有部门一次。

应在内审程序中明确规定内审的以下各步骤:

①策划审核(确定任务、目的、范围);

②准备审核(组成审核组、编制审核计划、检查表、准备现场审核记录、不合格报告等工作表格);

③现场审核(首次会议、现场收集客观证据、评价、末次会议);

④编写审核报告;

⑤进行现场整改,制定并实施纠正措施;

⑥纠正措施跟踪验证。

⑦编制年度质量管理体系情况汇总分析报告;

(2)管理评审是最高管理者适时地评价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性、有效性、适宜性和充分性。

管理评审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①实现质量方针、目标的程度;

②内审及纠正措施完成情况及有效性的评价,对薄弱环节的专门措施;

③质量指标完成情况及趋势分析;

④顾客意见和处理情况,主要问题分析和预防措施;

⑤本组织机构和资源的适应性;

⑥质量改进计划;

⑦进一步改进、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意见。

3、质量管理体系的调整和完善

内审和管理评审可以帮助发现质量管理体系策划中不符合《标准》或操作性不强之处。一方面应纠正体系中的不合格项,另一方面要修改文件。

4、质量管理体系资格认证的准备工作

质量管理体系资格认证的准备工作主要有4个方面:

(1)模拟审核。由咨询专家独立对本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审核,明确提出不合格项,并做出结论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

①过程是否被确定?过程程序是否被恰当地形成文件?

②过程是否被充分展开并按文件要求贯彻实施?

③在提供预期的结果方面,过程是否有效?

(2)组织针对不合格项举一反三,以点带面制定纠正措施计划,限期整改。

(3)提出资格认证申请,提交质量管理手册,确定资格认证时间。

(4)咨询专家指导资格认证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在指导下:

①对重点项目进行自查:

②全员再次培训和考核,进一步理解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相关职责、权限,本人在质量管理体系的位置、作用;相关程序文件及其它文件内容和实施情况;

③提供质量体系运行的相关见证材料:例如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管理评审计划、内部及会议记录;抽取一些典型职业技能鉴定考务挡案等。

5、质量管理体系资格认证。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

(1)人工记录的质量信息系统。人工记录质量信息,人工统计分析。这种方法造成数据不完整、出错率高、不能快速对应问题。

(2)计算机辅助下的质量信息系统阶段。1985年,Uirich Rembold在管理质量中应用计算机的基础上,提出了辅助质量计算机CAQ(Computer Aided Quality)的概念[32]。1987年美国学者Tuttle进一步发展了CAQ系统的概念,通过运用计算机,实现信息采集、分析、统计、处理以及传递等自动化功能,使质量管理实现自动化]。

(3)服务于先进制造系统的集成质量信息。1987年,质量信息系统迈进了发展的新阶段,美国Kapoor等人在CAQ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集成质量系统IQS(Integrated Quality System)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西方国家对集成质量系统进行进一步研发和使用,计算机辅助系统和集成质量系统,己成为了先进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质量管理体系是一项战略决策,为了实现质量目标,在将组织内部建立的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1987年国际上统一了质量标准,ISO9000族系标准一直延用至今,这个体系是质量管理国际化的规范性文件,它将资源与过程结合,以过程管理方法进行的系统管理,用于帮助企业建立和运行有效的质量体系。ISO9000始终以客户至上为目标,不断通过提升产品质量来提升与客户之间的满意度,达到对产品质量的要求。

孙继文等提出了基于质量信息集成的计算机辅助质量系统,建立了以质量管理和质量监控相结合的CAQ系统];王涛等人研究了基于OPC(OLE for Process Control)技术的质量信息系统,能够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评价,及时发现问题,使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控制。蒋卫中将质量链管理纳入质量信息系统中,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总目标的确定和分 解过程,也是建设工程项目各参与方之间质量管理关系和控制责任的确立过程。为了保证、质量控制系统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必须明确系统建立的原则、内容、程序和主体。一、建立的原则实践经验表明,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遵循以下原则对于质量目标的总体规划、分解和有效实施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分层次规划的原则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分层次规划,是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总组织者(建设单位或代建制项目管理企业)和承担项目实施任务的各参与单位,分别进行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不同层次和范围的规划。(二)总目标分解的原则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总目标的分解,是根据控制系统内工程项目的分解结构,将程项目的建设标准和质量″总体目标分解到各个责任主体,明示于合同条件,由各责任主体制定出相应的质量计划,确定其具体的控制方式和控制措施。 (三)质量责任制的原则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应按照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有关建设工程质量责任的规定,界定各方的质量责任范围和控制要求。(四)系统有效性的原则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应从实际出发,结合项目特点、合同结构和项目管理组织系统的构成情况,建立项目各参与方共同遵循的质量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并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二、建立的程序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过程,一般可按以下环节依次展开工作。(一)确立系统质量控制网络采集者退散首先明确系统各层面的建设工程质量控制负责人。一般应包括承担项目实施任务的项目经理(或工程负责人)、总工程师,项目监理机构的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等,以形成明确的项目质量控制责任者的关系网络架构。(二)制定系统质量控制制度包括质量控制例会制度、协调制度、报告审批制度、质量验收制度和质量信息管理制度等。形成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管理文件或手册,作为承担建设工程项目实施任务各方主体共同遵循的管理依据。(三)分析系统质量控制界面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质量责任界面,包括静态界面和动态界面。一般说静态界面根据法律法规、合同条件、组织内部职能分工来确定。动态界面是指项目实施过程设计单位之间、施工单位之间、设计与施工单位之间的衔接配合关系及其责任划分,必须通过分析研究,确定管理原则与协调方式。 (四)编制系统质量控制计划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总组织者,负责主持编制建设工程项目总质量计划,并根据质量控制系统的要求,部署各质量责任主体编制与其承担任务范围相符的质量计划,并按规定程序完成质量计划的审批,作为其实施自身工程质量控制的依据。 三、建立的主体按照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性质、范围和主体的构成,一般情况下其质量控制系统应由建设单位或建设工程项目总承包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机构负责建立。在分阶段依次对勘察、设计、施工、安装等任务进行分别招标发包的情况下,通常应由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企业负责建立,各承包企业根据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要求,建立隶属于建设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系统的设计项日、施工项目、采购供应项目等质量控制子系统(可称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具体实施其质量责任范围内的质量管理和目标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