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袭秦制,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汉朝服饰的 文化 内涵,希望你喜欢。
汉服的特点和文化内涵_汉服的特点和文化内涵英文论文
汉朝服饰的文化内涵
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 礼仪 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比如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纷纷逃亡到南方,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衣冠南渡”。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主要是指汉朝,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所谓“汉族”的形成,直接与汉朝有关。正如胡人传统服饰叫“胡服”,汉人传统服饰也就有了相对应的名称“汉服”。所以,后来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即汉族传统服饰。它最初是其他民族对汉人传统服饰的称呼,进而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执政者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
汉朝服饰的重要意义
多样同一
多样性与同一性是指汉服款式的多样性与汉服型制(或样式)的同一性。作为一个拥有千年 历史 的事物,汉服从来就不是一种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丰富多彩的款式体现了作为一种悠久的民族服饰应有的多样性。虽然汉服历来款式丰富,但汉服的基本形制(或样式)“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的特点却是千古未便的,这就是汉服的同一性。同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是汉服的一大特色。
传承性
虽然剃发易服的暴力强制已经消失,汉服趋向于复兴,但已不可能成为常服。因为,为了减少交流阻力,落后民族习惯于按发达民族的习惯改变外貌。
传承性即汉服历史具有传承性。在这漫长的时间中,汉服历史的发展一直遵循着代代相传,世世相袭的特点,这体现了汉服历史发展的传承性。
完备性
完备性是指汉服自身内部体系的完备性。经过千年的发展,汉服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服饰了,它不但内部种类丰富,工艺考究,而且汉服的配饰也非常繁多而丰富。
相融性
相融性是指汉服与 传统文化 的相融性,汉服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被视为正宗传统文化的象征了,而且汉服本身就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汉服与传统文化是和谐的一家。
汉服影响
·中国北魏鲜卑族:改穿汉服
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着汉服。495年1月13日(太和十八年十二月 初二 日)。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主要内容有:
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着汉服;
禁止说鲜卑话,以汉语为唯一通行语言;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籍贯,死后葬在洛阳,不准归葬平城;
改鲜卑姓氏为汉姓。首先从皇室做起,把拓跋氏改为元氏,“其余所改,不可胜纪(记)”。还规定鲜卑族的八个大姓与汉人头等贵族崔、卢、李、郑四姓门第相当,鲜卑八个大姓以外的贵族也规定了品级。使鲜卑贵族也和汉族一样实行门阀制度;
汉服,又称汉衣冠、华夏衣冠、汉装、华服,是古代汉族传统民族服饰。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古代汉服的特点,希望你喜欢。
古代汉服的特点
汉族服饰博大精深,“上溯炎黄,下至宋明,以汉族(先秦时则为华夏族)人民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明显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如此界定汉服—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主要基于三点性质的考虑:
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民族是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装,也不能称其为汉族的传统服饰。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汉服的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第三:汉服发展的 自然 性,即非外力强制下,汉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们明显觉察到的自然的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 文化 发展的常规规律。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
以此界定下,中国古代,除了清装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汉人所穿的服装,不论样式、地域、融合、分化、发展,都可称为汉服,而现代古戏装,除清戏装以外,虽然与古代有所区别,是依照传统风格合理改制而来,所以严格来讲也不可以称为汉服。而汉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将其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包括满装、洋装、现代装)区分开的,现在这种汉服,又多被称为“古装(清装除外)”。清朝的服饰,向前追溯,来源于满族的服饰,向后观察,也非汉服传统。所以虽然是汉人所穿,但不符合汉族传统服饰的“传统性”要素,所以不能划入汉服范畴;而汉人所穿的服装,其源流主要是来自西方,“唐装”马褂、旗袍等主要源流来自满族的传统服装,所以不能称为:汉族的“传统服装”。即要分清,一个汉族人所穿的服装和汉民族整体的传统服装之间的区别。汉服是世界上 历史 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 礼仪 文化的必要组成,通过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舆服志千年不变。汉服的每一个特点都可以在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黄帝到明代的四千多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汉服包括衣裳、首服、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夹缬、锦绣等杰出工艺和 美学 ,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古代汉服的服饰影响
汉服由于华夏儒家王道文化的传播而影响深远,周边民族、包括许多其他儒家文化圈(汉文化圈)国家通过效仿华夏礼仪制度借鉴了汉服的某些特征,用于吉凶宾军嘉五礼。此外,华夏宾礼也规定四夷之君必须穿本国服饰朝见中国天子,谓“蕃主服其国服”。汉唐藩属体制中,周边民族首领存在着定期朝见皇帝的所谓“朝集”制度。无论是外国君主及其使者或者臣子朝谒中国天子,接受官职,贡献方物,还是中国天子宴请外国君主,外国君主都要穿国服奉礼。国服制度促使了周边民族形成自己的民族服饰。比如,契丹太宗入晋,接触到中原衣冠制度,北归后,参照中原服制制定了本朝国服与汉服制度。历朝有《职贡图》描绘他国国使服饰。
鲜卑
北魏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着汉服。495年1月13日(太和十八年十二月 初二 日)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主要内容有:
禁止穿鲜卑服装,一律改着汉服;禁止说鲜卑话,以汉语为唯一通行语言;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籍贯,死后葬在洛阳,不准归葬平城。
日本
和服在日本称为“着物”或者“吴服”,意为从中国的吴地(今江浙一带)传来的服装。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即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 国学 习中国的文化艺术、律令制度,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当时他们还模仿唐制颁布了《衣服令》、《养老令》模仿唐朝朝服制度用于即位礼、冠礼、婚礼等周礼仪式。元正天皇下令全日本改用右衽。
平安末期武家势力壮大,效仿公家装束制作礼服狩衣、常服水干。此外还有直垂、肩衣、裃。江户时代中期至后期,德川幕府崇尚儒学,开展了复礼复古的天宝“装束御再兴”运动,复兴公事主义,日本有职故实家开始对装束的考证,并且复兴了天皇黄袍的染色技术。德川家康的《禁中并公家诸法度》规定了天皇及诸臣的服制,主导复礼复古。德川纲吉还颁布了《服忌令》效仿中国的丧服制度。同时,日本也效仿中原士大夫考证汉服的方法,通过公事主义体系的明経道、纪伝道对儒家经典的考证以及有职故実家对于装束的继承,形成了日本特色的服制。光格天皇、孝皇甚至复原了冕服用于登基大典。
考证复原十二单的日本江户时代的《装束要领抄》承认:“厩户皇子始定冠位十二阶大宝以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异益。本邦通中华也始于汉,盛于唐世时。朝廷命贤臣因循于徃古之衣冠而折衷于汉唐之制,其好者沿焉不好者草焉而为。本邦之文物千岁不易之定式也。如宋景濂误曰:“千来犹效,汉衣冠元是”。本邦之古传也岂效汉唐之制而已乎。故夫圣世始为衣冠而美风俗,以正上下礼仪,人无礼仪则何为人?岂非当务之急乎?”
德川家康把小笠原流立为官学以来,通过藩校讲授使小笠原流礼法广泛传播。1632年《小笠原家礼书》出版。日本江户所采用的是受朱子家礼所影响的武家小笠原流礼法以及伊势流礼法,这是现代日本礼仪和现代和服的基础。清人亦认为日本衣裳同于汉制。1938~1939年《礼仪作法全集》9巻刊行,1941年日本文部省制定《礼法要项》,普及了小笠原礼法,包括服装、礼仪(冠婚葬祭)。《礼法要项》第九章规定了平民男子冬季礼服纹付羽织袴、夏季浴衣和女子礼服、访问服等。
朝鲜
唐代时期,新罗请求唐太宗赐汉衣冠,革除新罗服饰,以同于中国。李氏朝鲜中期之后朝服吸收了明朝服装式样,悉遵华制。特别是女服朝高腰襦裙发展,而官服、朝服、宫廷重要礼服亦一直保留汉服制度,并随汉服变化而变化,如唐朝时官员的乌纱幞头的后系带为下垂带样式,新罗官员幞头同为此样式,而明代之后改为展角样式,李朝也改为短展角;如李朝王后大礼服一直都为中国皇后翟衣样式。而现代朝服和汉服的主要不同之处:汉服一般是交领右衽,也有对襟的(V字领),而朝鲜服装的交领不明显,近似小v领;女服裙子束的特别高,而且下襬十分宽大、蓬松。
越南
越南古称交趾(中国称作安南),968年,丁部领(丁环)建立丁朝(大瞿越国),开始成为独立的封建王朝,两年后(970年)自称皇帝。在服饰上,尤其是宫廷礼服,皇帝、大臣的朝服,几乎就是中国汉族王朝宫廷礼服,皇帝、大臣朝服的翻版,试以越南末代皇帝保大所着之弁冠、兖服来看,与明朝宗藩服饰如出一辙,不过比之明朝皇帝,其造型显得小一号而已。以汉族帝王的正式礼服——冕旒兖服为例,明代皇帝的冕旒是十二旒的,越南是六旒的。满清占据中国之后的两百多年间,与中国南疆山水相连的越南,仍然完好的保存着明式衣冠,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殖民者在越南存留下来的许多珍贵照片和大量的历史资料可以明确的反映出这一点,如1898年驻云南府(今昆明)的法国领事方苏雅(1857.8.20—1935.7.4)所着龙袍的照片,被许多人误认为是古代皇帝的龙袍或者中国戏曲中的装束,实际上,方苏雅所着之服,乃是越南皇帝的朝服,从造型看,和明代宗藩、大臣的朝服一般无二。
古代汉服的主要形制
现代汉服在古代考据汉服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由于现代社会人人平等,古代的朝服、官服、平民服、奴隶服不提倡),有了现代汉服自己的特色。
(一)中衣
主要特点:百搭,搭配常服或礼服
细分:中衣、中裤、中裙、中单
(二)常服
主要特点:窄袖
场合:非特定重大 节日 或小节日如( 端午 节、 中秋 节)穿,平常穿的服饰
(三)礼服
主要特点:
(1)(隆重)三重衣广袖礼服:广袖的中衣、三件以上广袖上衣、单片裙
(2)(简洁) 琵琶 袖袄裙礼服:琵琶袖+马面裙
礼服主要有以下5种:
1、三重衣礼服:广袖的中衣、三件以上广袖上衣、单片裙
2、袄裙:琵琶袖+马面裙
3、结婚礼服(汉服婚礼):主要特色红色(汉制:红黑搭配,唐制:红男绿女,明制:红色)
4、祭祀礼服(玄端)
5、丧服(纯黑或纯白色)
(四)裋褐
主要特点:运动、家居穿的。一般是窄袖上衣搭+垮裤
(五)宗教服饰
主要有道教的道服、佛教的僧衣、巫教的巫女服等。
1、道服:道教的道士和道姑的服饰
2、僧衣:佛教的和尚和尼姑的服饰,衣色一般淡色单色
3、巫女服:巫教的巫女和神汉所穿
【按款式分】
(一)襦裙
特点:裙衣分体,可搭系带,
1、高腰襦裙 基本特点:高腰
2、交领襦裙基本特点:上衣交领
3、对襟襦裙基本特点:上衣对襟
4、齐胸襦裙基本特点:上衣齐胸
5、袄制襦裙(袄裙) 基本特点:上衣交领、琵琶袖6、中腰襦裙基本特点:中腰
7、半臂襦裙 基本特点:上衣半臂
(二) 深衣
深衣特点:裙衣一体,可搭腰带、
1、直裾深衣
2、曲裾深衣
3、直缀深衣
4、圆领袍衫
(三)外搭
1、大袖衫
2、斗篷
3、半臂
4、比甲
5、褙子
鞋簪配饰
(四)内衣
中衣、中裙、中裤
汉服是一种独特的服饰文化,具有多样化、精致华丽、舒适自由、历史文化等特点。
首先,汉服的款式和颜色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身份选择不同的服饰。其次,汉服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使用金银丝、珠子、绣花等装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致和华丽。此外,汉服的设计注重舒适和自由,不会束缚身体的活动,也能够体现出人体的曲线美。最后,汉服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汉服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汉服是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衍生出来的一朵美丽的文化之花,汉服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觉,很是书生气质。汉服消失了很久,而近几年汉服又重新出现在众人面前,很多人提倡汉服复兴,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与汉服文化相关的内容吧。
揭秘国家为什么不支持汉服运动
一、代价高昂。汉服包括衣服、冠帽、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合的整体衣冠系统。这么一整套东西,置办这么一套也得花不少银子吧。在大多数人都在为房子,上学,看病这些东西忙的焦头烂额的时候,我不认为有这个群众基础。
二、不具实用性。如上一点所说,汉服是一整套衣冠系统,穿戴麻烦,其宽袍大袖的服装风格在生活中也带来诸多不便利,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综上,我认为汉服只能流行与少数有钱有闲的古文化爱好者群体中,难以推广。
汉服运动:
汉服运动是「汉服文化复兴运动」的简称,属于华夏文化复兴运动中积极的一部分。
汉服运动在清朝灭亡后的一段时期就有过,但更多的是本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上升,一部分国人大国意识觉醒的背景下,以知识分子、青少年族群为主体,以汉服回归为出发点,以复兴华夏文化为目标的一场文化复兴运动。
汉服运动是汉民族借由复兴传统服饰的方式进而推广汉族的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大幅提高,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中华文化重又得到世界的关注与重视。与此同时,国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觉醒,国人开始反思我国之优秀文化,并举力保护继承。当是时,汉服从沉睡中惊醒,各地汉服组织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建立,以复兴中华五千年文明,扬华夏华裳,而汉服运动也随之开展而来。
汉服运动是汉民族热爱传统文化的表现,具有科学性、针对性、进步性,有深层的文化内涵,对于重塑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有着不可替代的深层次作用。
历史背景
汉服,即中国汉族传统服饰,曾称汉衣冠、汉装、衣冠、中国衣冠、华服、华夏衣冠、汉家衣裳等,是发展、传承了四千多年(清代因剃发易服而消亡,21世纪初开始复兴),区别于其他民族,体现汉族礼仪风俗、审美品格、思想哲学等文化内涵,并彰显华夏民族认同精神的服饰体系。
公元1645年8月29日(清顺治二年七月初九),满清政权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汉民族进过一番血的反抗失败后,最终延续了三千多年的汉服几近消失。男子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汉族女装则保留汉族女性传统的“上衣下裳”制。在1912年清朝灭亡之后,汉族男子改穿西装、中山装,汉族女子则习惯穿旗袍。
不过,中国大陆出现恢复汉服传统的新趋势,汉服又开始进入现实社会,各地的汉服活动层出不穷。有汉服爱好者建立网站,昭示天下,加入者很快超过数万人;也有人在网上流传汉服设计,并建议教育部统一使用汉服做学位服。有人将此称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复兴”现象。
小结:汉服运动在清朝灭亡后的一段时期就有过,但更多的是本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上升,一部分国人大国意识觉醒的背景下,以知识分子、青少年族群为主体,以汉服回归为出发点,以复兴华夏文化为目标的一场文化复兴运动。
展开阅读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
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
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
扩展资料:
千层底的布鞋,圆口低帮,轻便、透气、舒适,也是汉族富有民族特色的穿着之一。
发式,古代汉族男子不剃发,结发于顶加冠;清代满族统治者强迫汉族人民剃发结辫;民国后剪辫留短发,多西洋式、平顶式或光头。
汉族女子发式较多,古代多高髻,近代少女有流海、单辫,或双丫髻,中年妇女多梳长髻,老年脑后梳纂儿。民国后不少女子改剪短发,留发齐耳。现代汉族男子发式已无特色,女子仍以梳长辫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式。
修饰,古代汉族男子到一定的年龄均留胡蓄须,女子15岁行笄礼,俗称“开面”。清代妇女还有束胸、缠足等陋俗,男人有文身的习俗。
佩戴方面,古代汉族盛行佩玉,不论男女均戴肚兜,意为落地平安,一至五岁要戴“天官锁”,又称“长命锁”。
汉民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
来历: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特色:交领右衽;褒衣广袖;系带隐扣。汉服通常是通过系带子来固定衣服的,很少会有扣子这个装饰,而且一般有扣子也是隐藏起来不会露出来,而衣服上的带子也是有各种各样的讲究的,带子一般都是成双数。服遵循着代代相传、世世相袭的特点。
汉服所表达的含义
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讲究天人合一。同时,汉服与文化也有着紧密的关系,汉服充分展现了古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涵,无论是文化艺术,武术剑道还是茶道香道等方面,汉服都是最能与之相结合的服饰。
认同汉服,就是认同自己的文化传承和身份渊源。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强盛,我们对自己祖先的认同感也越来越强,对自己的文化更有着无与伦比的骄傲和自信。
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讲究天人合一。同时,汉服与文化也有着紧密的关系,汉服充分展现了古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涵,无论是文化艺术,武术剑道还是茶道香道等方面,汉服都是最能与之相结合的服饰。人们赞叹韩服雍容华贵、和服美丽端庄。却只有少数人知道,韩服只是明朝汉族的一种礼服,而和服也只是几款唐朝汉服而已。
然而,时至今日,这些流传出去的服饰传承依旧,我们有着数千年文化传承的服饰却在时光之中渐渐沉寂。满清入关后,下令汉族剃发易服,统一换上满清服装,至此拉开了汉服文化至今三百多年断代的帷幕。
近现代以来,西风东渐,汉服更成了一种尘封的历史记忆。华夏民族因为有华夏文化和华夏服饰礼仪而独具个性风采,汉服文化的缺失,对我们的文化传承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人文道德方面的缺失更是不可估量。试想,前人所主张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现在还保留有多少?还有多少人能贯彻实施?这不仅仅是文化缺失的表现,也是一个有着千年文明的民族的可悲之处。
因此,汉服文化的回归,对于汉民族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汉服是联系华夏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条重要纽带,更是华夏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华夏民族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民族,我们的文化,也必将回归我们的生活之中。
汉服的来历: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 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汉人对汉衣冠的认同也成为了民族意识的一部分。
汉服的特色: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通过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舆服志千年不变。汉服的每一个特点都可以在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 汉服与其他民族的服饰相比,汉服的风格是飘逸、典雅庄重、含蓄委婉、灵动自然、清淡平易的。 汉服遵循着代代相传、世世相袭的特点;她始终的基本形制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的特点;她不但内部种类丰富,工艺考究,而且汉服的配饰也非常丰富。 汉服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被视为正宗传统文化的象征了,而且汉服本身就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汉服与汉族传统文化是和谐的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