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起源是什么,又有哪些历史文化?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人口数为16178811。壮族使用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南宋时已出现用方块汉字构成的土俗字。土俗字使用面不广,会使用的人也不多,多用于书写地名、编山歌、记事。1955年国家帮助壮族创制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得到了推行。1982年又做了适当修改,并推广使用壮文。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壮族是由中国古代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它与周奉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鸟浒,宋以后的僮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当秦朝势力进入岭南以前,在祖国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主要居住着属于百越系统的西瓯和骆越两族群,这两个族群就是壮族的先民。
越南壮族歌曲 越南民族歌曲大全
壮族世居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和北部、云南省东南部、广东省、贵州省和湖南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界地区以及越南北部边陲;现代部分壮族因工作、婚姻等原因迁移至广东省以及中国各地。壮族是岭南的原住民。自公元前214年始,岭南进入中原政权的管辖。1965年把旧称“僮族”改为“壮族”。壮族拥有古老、独特的民族文化,从古代持续发展延续至今,并且融入一定的汉族文化。壮族约90%民众的沟通语言是壮语,现代壮族青年已经兼备了汉语、壮语的表达听力能力。壮族与贵州布依族和越南岱依族、侬族、热依族的语言文化大致相近,壮语与泰语、老挝语的部分古词汇有相似之处。
壮族的简介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国内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地,国外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
壮族先人在中国古代曾先后称为西瓯、南越、骆越、濮、獠、俚人、溪峒蛮、乌浒等。宋代始为“撞”、“僮”、“仲”,明清有称为僮人、良人、土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写作“獞”,1949年后改为单人旁的“僮”字,统称“僮族”(“僮”与“壮”同音),1965年后改“僮”为“壮”。“僮”或“壮”都是壮语Cuengh的音译,并无特别的汉字含义。壮族与贵州的布依族、越南的岱依族、侬族、热依族的语言文化基本一致。
壮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广西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共有1420.71万人,占壮族总人口的87.81%,主要聚居于南宁市、崇左市、百色市、河池市、柳州市、来宾市、贵港市等地。分布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有98.1万人,散居在云南其他地区的有12.9万人;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有4.2万人,另有4000余人居住在与连山毗邻的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有1.6万人;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有5000余人。壮族居住地基本上连接成一片,大部分聚居,也有相当一部分和汉、瑶、苗、侗、仫佬、毛南、水等族杂居。
壮族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是世界有名的岩溶地区,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岩洞和地下河。这种地形构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名胜景色。沿海盛产各种名贵海产,尤以南珠闻名。壮族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足,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果品也很丰富,森林面积广,盛产柳州杉、银杉、樟木等名贵木材。
壮族共13383086人(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居住在广西、云南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壮族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壮族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有南北两大方言。南宋时,曾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土俗字”,但使用范围不广,多使用汉字。解放后,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宋代决籍称壮族为“撞”、“僮”。解放后称”僮“。1965年10月12日,经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改族名为“壮族”。壮族文化十分丰富。壮族文学中以“山歌”最为出名。
壮族 ,旧称僮(zhuàng)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壮族源于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壮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
壮族(壮文:Bouxcuengh ,英文:Bourau),旧称僮(zhuàng)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壮族源于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壮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
1965年10月12日,根据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提议,并征得壮族人民的同意,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为强壮的“壮”字。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总人口数为16926381人。
壮族简称僮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越南有壮族吗?
越南有壮族,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
简介:壮族(旧称僮,壮文:Bouxcuengh,英文:Cuengh(Zhuang)越南文:Tày-Nùng),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国内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地,国外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壮族先人在中国古代曾先后称为西瓯、南越、骆越、濮、獠、俚人、溪峒蛮、乌浒等。宋代始为“撞”、“僮”、“仲”,明清有称为僮人、良人、土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写作“獞”,1949年后改为单人旁的“僮”字,统称“僮族”(“僮”与“壮”同音),1965年后改“僮”为“壮”。“僮”或“壮”都是壮语Cuengh的音译,并无特别的汉字含义。壮族与贵州的布依族、越南的岱依族、侬族、热依族的语言文化基本一致。
当然有因为侬智高出生的地方就是现在越南的广源州。壮族为什么是跨境民族就因为壮族最后统一的希望侬智高失败了。如果不认识侬智高,总认识狄青吧。
有的,不过越南的壮族叫岱族或侬族.与广西的壮族是跨境民族.相关资料可见"岱族"一词的百度百科:
也许有
肯定有
应该有
壮族的文化主要有哪些
壮族人民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壮锦是壮族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织锦艺术,已有一千年的发展史,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壮族的山歌因南北方言不同而有“欢”、“西”、“加”、“比”、“抡”等不同称谓。壮族人定期还举行唱山歌会“歌圩”,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关于绣球最早的记录可见于宁明花山壁画,当时是一种球状青铜武器,打猎时投出去砸猎物,这也是古书上将壮族的绣球称作飞砣 ( 驼 ) 的原因。歌圩期间,还举行男女间的抛绣球、“碰蛋”等娱乐活动。这期间,各家各户吃五色糯米饭。云南文山一带还唱壮戏,兼办物资交流会。过去,壮族一年种一造(即一季)水稻,三月初三是备耕时间,歌圩就是为春耕农忙做物质的和精神的准备。吃五色饭、五色蛋,是预祝五谷丰登的意思。
什么是壮族三月三?
壮族三月三是上巳节。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人们大多会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等。有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也是有趣的节日习俗。每到圩日,远近几十里内的男女老少,都盛装汇集于此,享受自己民族的狂欢节。
壮族艺术:
乐器壮族民间常用的乐器有唢呐、蜂鼓、铜鼓、大鼓、铜铙、铜锣及笙、箫、笛、马骨胡、天琴等。
天琴是壮族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主要流传于广西西南部与越南交界的龙州、宁明和防城一带,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壮族民间广为流传的传说《妈勒访天边》中,壮族先祖妈勒就是弹着天琴去天边寻找太阳的。
舞蹈壮族的舞蹈有舂堂舞、绣球舞、捞虾舞、采茶舞、扁担舞、铜鼓舞等等。
舞蹈的特点是主题鲜明,舞步雄捷,诙谐活泼,感情逼真,时而激昂慷慨,时而缠绵悱恻,充分体现了壮族劳动人民的倔强和爱憎分明的性格。
壁画左江崖壁画,大约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主要分布在广西西南部的宁明、龙州、崇左、扶绥等县境内的左江及其支流明江两岸的悬崖峭壁上。
壁画已经发现的共有183处,以宁明县明江畔的花山崖壁画为最着名。在这面宽约200米、高约50米的临江峭立的宽大的崖壁上,密集地布满了色彩鲜红的各种画像,目前尚能辨认的画像有1800多个,最大的人物画像高达2.41米,小的约30厘米。
左江崖壁画画像种类主要有人物、动物和器物三种,笔调粗犷有力。左江崖壁画是壮族先民杰出和不朽的艺术创造,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壮族先民的社会生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