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研论文送审平台是教育部的吗
国研论文送审平台是教育部的一个在线服务平台,主要提供论文送审、审核、评估等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是由教育部主管的高等教育司负责,旨在规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简称“国研计划”)项目的论文撰写和审查工作,提高国研计划项目的科研水平和成果质量。因此,可以说国研论文送审平台是教育部的。
中国科技部与cima 科技部和中科院级别
国研论文送审平台一般是由学校或机构自建的。在中国,大部分高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部门或者科研办公室都会有与之相关的平台,以便教师和学者在提交国际期刊论文时进行送审。教育部并没有统一要求或指定某个平台作为国研论文送审平台。
国研论文送审平台并非教育部的平台,它是由中国工程院与科技部共同建设的,旨在为全国科技创新人员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论文送审服务平台。
不是。
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论文送审平台才是全国唯一一家教育部事业单位的“学位论文送审平台”,送审费用为400元/篇次。
中国科协和科技部区别
科协是社团组织,科技部是行政部门。在人员上可能出现交叉,如科技部官员任科协主席等,但并不表示科协是行机构。
科协是社团组织,科技部是行政部门。在人员上可能出现交叉,如科技部官员任科协主席等,但并不表示科协是行机构。
其实,再基层尤其在县以下单位,根本不需要设立科技局(科委)等,因为他根本没有有什么科技计划管理职能或任务.县级以下科技部门的天经地义的任务就是大搞科技普及提高人口素质而已。 何必要浪费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非要设立科委或科技局呢?国家和省部级设有科委或科技局就行了,地县一级应该加强科协工作就是了.
科技部什么时候取消了
科技部并没有被取消。科技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负责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管理,以及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推进。科技部的前身是国家科委,成立于1982年,2018年3月19日国家中央机构改革方案公布以来,中国科技部被撤销,其职责和部分机构被整合到新成立的中国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
现在还有科技部吗
截止到2023年3月4日,有。
根据中国科技官网资料,中国还有科技部,科学技术部是根据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是国务院组成部门,为正部级单位。
科技部承担建立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和科研项目资金协调、评估、监管机制相关工作。
国家科协与国家科技部合并了吗
国家科协与国家科技部没有合并。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3年3月29日,国家科协(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家科技部并没有合并。这两个部门都是独立的行政机构,各自具有不同的职能和任务。国家科协是一个非营利性、全国性的自愿性科技组织,旨在促进科技进步和科普工作。它的主要任务包括组织开展科技普及和科研活动、推广科技成果和优秀科技人才等。国家科技部则是负责国家科技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行政部门,其任务包括组织和实施国家科技计划、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
中国科技部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什么级别
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王艳访科大
合作促中医药研究国际化
【本报消息】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副主任王艳、科技部国际合作司综合与计划处项目官员锺文艳、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港澳台处高级工程师吴东,以及中国生物科技发展中心政策协调处副研究员王莹一行於本月二十一日到访澳门科技大学,受到科大校长刘良、协理副校长姜志宏、处长韩子天的热情接待。
会面期间,刘良对王艳一行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科大目前发展情况。王艳高度赞扬科大十四年来取得的成绩。王艳表示,历届举办的高层次中药质量鉴定技术研修班,不单纯可提升学员专业技能,也可加强学员与澳门产业界、市场的联系,通过培训更好地落实“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双方表示在国家更加开放的新的发展战略下,为推动以全球视野来谋划中医药研究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而紧密合作。会後王艳一行参观科大中医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技部是省部级。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CSTEC)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领导下的,具有法人地位的对外科学技术交流专业机构,等级是厅局级。其副主任即副厅(局)级领导。
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是正厅(局)级单位,其副主任是副厅(局)级领导。
副主任是副厅(局)级领导
重组的科技部有何变化?
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经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此轮机构改革组建的新部委中,只有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是唯一一位首次担任部长级职务的“新部长”。
而不管是新部长王志刚,还是前任部长万钢,科技部的两任部长都是工程师出身,分别是电子信息和汽车领域的专家。
专家部长的任命也恰恰契合了科技主管部门是为了满足国家对于“大科研计划”统筹推进的建立要求,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科技部担任着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使命。
王志刚上任后,面对媒体发表的履新感受也道出了科技部未来的发展目标:“现在脑子里想的是如何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怎样让科技工作更好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这位60岁的新部长能否带领重组后的科技部达成目标,科技部重组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顶层思考?
解决“人”与“钱”的问题
在本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提出将科学技术部与国家外国专家局的职责进行整合,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
国家外国专家局,顾名思义,就是以引进外国智力为主要职责。设立之初,是为了在“一五”时期,接待前苏联向中国提供援建的上百位专家而成立的。
但是,如今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专家涌入中国,双方的交流越来越深厚,国家外国专家局的职能早已不局限于当年匆匆在友谊宾馆成立时的行政服务职能,部分业务开始与科技部有了交叉。
也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就有将外专局重新整合归并的呼声,如今将科学技术部、国家外国专家局的职责整合,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这个合并是非常正常的,进一步规范、有效地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下一步中国将在引进国外人才这方面会进一步加大力度,包括引进人才的绿卡问题、居住问题、待遇问题等等,都会有相应措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科技发展最重要的支柱和基础,没有人才怎么发展科技,怎么创新?”
不仅是更加促进了人才引进与创新的发展,“科学家还要当会计”的难题也解决了。
根据机构改革方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归由科学技术部管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本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其职能是根据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政策和规划,有效运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基础研究,发现和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等,是专门负责支持基础研究的部门。
而科技部的重点工作也包含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应用研究领域。“当两家都要做同一件事的时候,往往需要专家在两个部门之间来回解释说明,很难协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贺泓表示,机构改革后由科技部管理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体制内部理顺了,科研项目可以统筹布局、分工明确,避免重复立项,可以大大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一线科技工作者也认为,改革有利于理顺科研经费的支持和管理,节省研究人员到处“跑项目”的精力和时间,既可以避免“热门”方向和项目重复立项和重复支持现象,也可以避免有些虽然重要但眼下不是“热点”的研究方向得不到有效支持的情况。
部门虽年轻,责任却重大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渗透于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想要为其划出一个明确的界限进行统筹管理并非易事。
放眼国际,各国的政府机构对于科技的管理都采用了不同的机构设置方式。比如在美国,尽管存在过诸多科技统筹机构,但始终没能在政府层面形成一个类似于“科技部”一样的主导机构;韩国则将教育部、科技部合并为教育科技部。
而中国科技部对比其他国务院职能部委,算是比较年轻的部门,正式成立于1998年,从时间上来算,甚至要晚于各类著名的科研计划,如星火计划、863计划等。但是其诞生及发展的过程却颇为波折。
这要从科技部的前身——由科学规划委员会、国家技术委员会合并而成的科学技术委员会说起,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于1958年,也是从那时候起,中国才初步形成了一个对科研规划进行统筹管理的机构,该机构的主任由当时主管科学技术的国务院副总理兼任。
随后,1970年起,科学规划委员会曾经一度撤销,直至1977年才重新恢复。重新恢复的科学规划委员会主要职责为调查研究有关科学技术工作的方针、政策执行情况,同时负责编织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等。1978年,科学规划委员会改名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此后,在数次国家机构的调整中,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被始终保留,直至1998年,根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决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式更名为中国科技部,成为国务院职能部委之一。其主要工作是研究提出科技发展的宏观战略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法规;研究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等。
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中国已经从科学创新能力薄弱、长期依赖他国技术的困境中走出来了,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0.3万件,是继美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百万件的国家。
但是面对当代科技竞争日趋白热化的现状,以及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重组后的科技部的职能也需要有新的提升。
重组后的科学技术部的职责是,拟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针以及科技发展、基础研究规划和政策并组织实施,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组织协调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编制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规划并监督实施,牵头建立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和科研项目资金协调、评估、监管机制,负责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等。
对此,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表示,这次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将科技部、国家外国专家局的职责整合,同时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改为科学技术部管理,将有利于更好地统筹海内外科技人才的需求和供给,有利于科技资源和项目在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以及基地和人才专项五大科技平台上合理分配和协调。
“为了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扎实推动基础研究;推动更多原创性科研成果的产生;在重要领域产生颠覆性技术,并加快应用;要更加重视科技队伍的建设;在科研管理上加强协调统筹。”邱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