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丽游戏ing

对演示实验的建议和感受 演示实验的实验总结和心得体会

艾丽游戏ing 1

科学六下实验讨论的感受400字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科学知识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学生科学知识过程中,如能正确的演示或指导学生实验,对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可以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以及培养学生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所以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而且相当重要的环节。

对演示实验的建议和感受 演示实验的实验总结和心得体会对演示实验的建议和感受 演示实验的实验总结和心得体会


对演示实验的建议和感受 演示实验的实验总结和心得体会


本人就几年来的教学实验经验积累,提几点建议和看法,以供大家作参考。我认为一堂完整的科学实验课,应做好如下几个环节:

一、看

所谓"看"即"观察和了解"是所有实验的环节,包括对实验器材的选取,器材的使用规则,器材的使用范围,以及器材的度等,要有一个详尽的了解。例如:测量教室的长度,我们是选用米尺还是选用皮尺呢?因为测量工具的米尺和皮尺,最显具的特点是它们测量范围――量称不同。如果用米尺就必须采用重复测量的方法,即使方法和作都正确,但仍加大了实验的误,而皮尺可以一次性测量,有效地减小了误。使用前,我们还用"看"它零刻度的位置,零刻度是否磨损,以及它的分度值。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我们是否作恰当,读数是否准确的问题。

在体温计的使用上,体温计作为一种特殊的温度计,它有着与其他温度计显具的不同点,(1)量程不同:其它温度计量称一般是从-100℃致100℃甚至更大。而体温计的量称只是从35℃到42℃。(2)构造不同:体温计有一纤细的缩口而其它温度计没有,构造不同导致使用上的不同,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被测物,而其它温度计不允许。更应值得注意的是:每次使用体温计之前,要"看"水银柱是否退回玻璃泡,如果没有,需甩几下,否则使用时可能导致数据的不真实:如:已知甲、乙两人的体温分别为38℃和37.5℃,测量完甲的体温以后,医生忘了甩几下,又直接去测量乙的体温,这时体温计上显示的数据将不会是37.5℃而是38℃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议 开展生物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有效的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生物概念,理解和巩固生物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在实际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提高分数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实验却成为了生物教学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生物教师应树立起真正的实验教学观,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实验环境,为他们创设亲身实践、动手作、亲身感受体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一、重视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是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观察和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源泉,是教师讲解生物学概念、规律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的重要途径。在具体教学作中,经常有以下几种模式:

先讲解后演示——例如,讲授“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时,教师可列举一些生活实例,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食物中可能具有的某些成分。在学生思考、讨论并获得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再通过演示实验,一一加以验证。

边讲解边演示——在“显微镜的构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显微镜实物按照一定顺序,对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一一进行讲解,这样可使学生直观、形象和深刻地掌握显微镜各部分结构名称和作用。

先演示后讲解——例如,讲“酶的特性”之前,先做一个实验:把少量的新鲜动物的肝剪碎放入,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氢溶液,中顿时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泡,这时再放入余烬木条,即可看到余烬复燃现象,用这个有趣的演示实验导入酶的高效性的讲解,效果会很好。

二、重视作实验,学生参与设计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听老师讲实验,看老师演示实验为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因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尽量让他们自己去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这样就可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全过程的认识,培养他们实际作能力,提高实验课的效率。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这一实验中,从确定目的、提出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全部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学生都必须要有自己的实验报告。在实验课上,首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探讨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学生提出“温度、水、空气、光照、肥料”都是种子萌发的因素,接着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来验证。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不仅培养了学生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还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开展课外实验,培养实践能力

生物教学不应该将学生局限于课堂上,广阔的生活才是生物教学最活生生的教材,它是生物教学的“第二课堂”,在整个生物教学过程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情感目标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所以我们对它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大面积地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建设型人才。所以,应创造机会带学生到农户、田野中观察、记录,扩大生物学习范围,零距离感受生物现象,掌握生物知识,如在初一开设植物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城郊野地或农田中观赏植物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理解和认识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的主要区别,观察马、牛、羊、猪的蹄子,分辨它们是奇蹄目,还是偶蹄目动物,再如对鸡、鸭、鹅的趾和蹼进行观察,区别趾蹼的不同形态。当然,要保证课外实验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理想的效果,教师也要注意做好相关工作:实验前要有明确的要求和目的,指明实验的方法;实验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实验的进展、指导实验的进行,但要放手让学生作,不能包办代替;实验结束后要认真总结、分析成败得失,并指导学生写出实验报告,条件许可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将心得撰写成小论文,进行评比,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开展实践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生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联系、生产实践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实际,很多生物知识都可以为我们生活服务,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将实验延伸到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上,大力开展实践性的作实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及探索、创新精神。在这方面,常见的有培植花草、饲养小动物、动植物标本的制作等等,例如,讲完“鱼纲”后,让学生帮助家长剖鱼,进一步观察鱼的外形特征,了解鱼的消化、呼吸系统的结构,讲完“植物群落”后,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加工栽种植物盆景,积极参加绿化植树活动等通过开展“向日葵人工辅助授粉”、“植物营养繁殖的作”、“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等实验,不仅印证和掌握了相关知识,而且学会了授粉、扦插、压条和嫁接等实用技术,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际作能力,使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综上所述,教师要遵循生物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重视生物实验的开展,使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掌握生物概念,理解和巩固生物知识,从而使学生的观察能力、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省延津县初级中学)

求一篇大学物理演示实验观后感!!!

1.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主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及时的指导。在探究学习中完全放手、束缚太多都不现实,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一节公开课中,最初是想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景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但是,试教过程中,明显感到实在太难驾驭,有的学生甚至对我的意图也不完全明白,结果只好临时调整教学策略,效果自然不理想。通过反思,认识到只有好的愿望、好的理念,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自然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

上公开课时,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重新设计了方案,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针对同学们的猜想,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交流,教师也成为研究主体中的一员,效果就理想多了。由于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没有了教师的权威,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准,自然地在教师的下完成认知过程,他们的热情自然高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积极动手实验,再思考、讨论、交流,俨然一幅科学研究的情景。除了通常一些方法(如人举左手,镜中的像则举右手等)外,学生在活动中又找到了几种很有创意的方法。例如检验平面镜成像和物体相对于镜面是否对称时,一学生在拿起点燃的蜡烛在镜前移动,发现蜡烛倾斜(开始并不是有意的)时,镜中像也发生了倾斜,但倾斜的方向与蜡烛正好相反,运用数学中轴对称的知识,便得出物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的结论;另一学生在实验时,手中没放下的火柴盒“帮了大忙”,他发现手中的火柴盒在蜡烛的左侧时,火柴盒的像在蜡烛像的右侧,调换一下位置,像也跟着变化,于是也得出了物像对称的结论。显然,同学们在课堂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教学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或称为创新)而欢欣,我想这样的亲历的探究过程他们会终生难忘。

探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也必须成为主体,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履行各自的角色,并且和谐互动,只有这样,探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如果教师、学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积极、能动、自主、创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便失去了主体的特性,那么,探究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

探究活动应允许学生出错,不追求活动的完整性

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较大。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课前分组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状况,活动过程中及时组织交流,以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携手合作以实现活动目标。当然,课后的补救也是必要的。对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应提供再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完成探究,消除失败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这很正常,正是问题或错误,才有了改进和创新。

《研究串联电路特点》的一节课中,由于分组自主探究,学生的活动热情很高,八个小组中的五个都由实验数据归纳出了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特点。但是,有一个小组,实验数据几乎无规律可循,另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近似与电路特点相吻合。在交流时,由于受到有正确结论的小组的影响,后两个小组的代表说:“我们的实验数据显示: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中的电流基本相等;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两端电压之和基本等于电路两端的总电压。”而实验数据出现问题的那个小组的代表交流时讲道:“我们小组的实验不能验证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猜想是否成立。”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正常,由于连接电路时导线接头处接触电阻的影响或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考虑到本节课的时间有限,我只做了对三个小组探究活动的肯定和对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认可,先请同学们(包括实验结论正常的同学)就此实验现象自己分析原因,留待下一节课再交流、讨论。虽然教学进度被打乱,我还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来“善后”,但能让同学们动起来,积极地探究新的、更深一步的课题,这不正符合了

2.应用

利用上述问题的结论可以解决“内陆地区为什么比沿海地区温大?”的问题。

当然,在探究活动中我们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1、开放性决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整个教学事态的发展必须处于教师的、控制之下;也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更轻松一些,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够有序、有效?这就要求设计者更充分地估计学生学习现状、教学内容的难度,同时更恰当地进行环境设计、媒体设计等。

2、 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实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现在网络非常发达,在搜集资料时,也许几乎想搜集到什么就能搜集到什么。例如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时,在百度网站输入“阿基米德实验”后,马上就找到了“杠杆法”、“抽水法”等一些取材容易、简单可行的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方法。当然也比较容易地搜索到了不错的免费课件。

3、 真实的教学环境相比,在探究教学设计中教师有充足时间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周密、反复检查。因此,教师要对探究教学所涉及的各个因素进行反复的预演,达到能够比较地控制这些因素,特别是对整个探究过程的把握,是设计的难点之一。

4、 鼓励提问,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该从一开始实施课题探究教学时,就要保护、促进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为多数学生还未养成发问的习惯,而且此时心中即使有问题也顾虑重重地怕自己提的问题太简单、怕提错了问题被别人笑话而不愿和大家一起探讨,更不用说进行深入的课题探究了。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是完成设计的关键为此,我们应该深刻理解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曾讲过的这句话:“错了也没关系,错了马上改,可怕的倒是提不出问题,迈不出步”。

5、为了较好地完成物理探究的教学工作,教师首先要去适应新形式的变化,教师不是知识的信息库,不可能回答出学生们提出的所有的问题。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出来。要善于在学生进行物理探究的每一个过程中,进行点拨与指导,使学生能够在物理探究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习方法,学会研究。这是一项艰苦而有意义的工作,教师们应克服一切困难并努力去完成好这项工作,并善于总结物理“探究活动”的教学经验,使之不断完善。

还要注意:物理“探究活动”不以传授物理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以学生主动参与、生活实践,亲身体验并从实践中感悟、探究为主,使学生通过实际作或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加工等,得出结果。

第3篇.对概念的形成及规律的建立,这应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对这一过程教师必须加以充分的“稀释”,使学生知道其来龙去脉,从中体验物理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及科学探索的艰辛。例如《牛顿定律》,如果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静态的结论,而不是学生循着规律的发现过程去体验一番,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一大缺憾。为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挖掘隐含在知识背后的科学方法,使其成为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源头活水。在这一节中我安排学生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亚里士多德根据直觉得到的观点错在哪里?(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亚里士多德没有考虑摩擦力的存在。)

2、伽利略研究问题的方法有何特点?(实验事实+科学推理=正确结论,这种研究方法对以后的科学研究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是什么?(“毁灭直觉的观点而用新的观点来替代它。”——爱因斯坦)

4、笛卡儿对伽利略的表述作了何种改进?(运动的方向性问题,伽利略时代还没有把物理量区分为矢量和标量。)

5、牛顿又是如何补充和完善前人的理论的?(①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去维持,②提出了惯性的概念。牛顿定律实际上是伽利略思想的继承。)

6、牛顿定律揭示的是什么自然规律?(力和运动的正确关系)

7、你对牛顿“如果说我在科学上有什么贡献的话,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别人看得更远的缘故”这个说法有何感想?(这是一句实事求是的挚语。)

在牛顿定律的教学中,教学重点应定位在充分展示科学家的原发现过程及揭示伽利略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上,在教育和教学的层面进行适当的剪辑和编制,让学生追根溯源,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内心体验和主动参与的“再发现过程”或“亚研究过程”,使学生真实体会到真理的发现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

要善于用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的方法进行探究教学

许多物理学的规则、公式,都是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在具体的条件下,通过数学的严密推导而得出结论,这又是一个学习的重点,涉及到两个方面:其一为逻辑推理方式;其二为思维的方法。例如,力学中的动能:我们不仅要知道其表达式,更应知晓其推导过程:外力对物体做的功,如果用表示物体的动能,则有,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可得: 则我们把叫做动能。

4.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物理教学模式,应作为我们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但不可能一步到位。在目前,关键在于教师对于探究性教学的认同和对于有效的物理教学的感,同时,教师自身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教学的指导思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探究教学的方向发展。,将科学探究的思想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之中。例如伽利略开创了实验研究的先河,他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堪称科学探究的;牛顿经过对天体运动的长期思考,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将地球与天体的运动规律统一起来,这都是科学探究历程中的丰碑。第二,就像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一样,学生的探究方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不是一整套具体的模式和程序,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第三,科学探究并不一定需要装备良好的实验室,教师要想办法利用生活中的低成本的物品,因陋就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物理的理解和认识是通过亲身经历的学习过程而逐渐形成的。物理课不应当是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习题的结合,而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不断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与内在联系的过程,将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这是体现物理学的本质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相统一的要求,是物理教育发展的趋势。

、如何把探究精神渗透到物理教学中

(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作为载体的,许多现象可以说明所要讲述的物理知识。在教学中我通过探究实验的设计,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实验的教学首先要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新,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习《摩擦力》时我提出:我们都知道,走路靠的是摩擦力,平时我们走得很稳,可是下雨天走路容易摔跤,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那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下面就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一组探究摩擦力与接触物体的材料是否有关,二组探究摩擦力与接触物体的粗糙程度是否有关,三组探究摩擦力与正压力是否有关。其次要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科学猜想,鼓励大胆提出设,开展讨论,分组设计检验猜想的实验方案,包括选用哪些实验器材、先后测量哪些物理量、具体如何作等。例如在《重力》一节的教学中,“探究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要学生猜测重力的大小可能与形状,体积,质量等因素是否有关,并设计选用相关材料进行探究。再次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积极求知的心理倾向。例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中,我安排了“触鼻”演示,装置很简单,效果却不错。取约二米长的线绳系在天花板上,下端拴一铁球。演示时,请学生中的“勇敢”者上来,让绳拴着的铁球偏离平衡位置,恰好能碰到参与者的鼻子,这时释放铁球,当铁球返回时,不管是下面的观看者还是上面的参与者都十分紧张,而铁球却在刚要碰到参与者的鼻了时戛然而止,参与者安然无恙。由于学生参与了整个演示过程,感受十分深刻,对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很有帮助。

在概念的形成及规律的建立中进行探究教学

5. 运用“无错原则”主动参与探究性实验

“无错原则”实际是“无责怪原则”,即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就予以鼓励,不怕学生失误,而是千方百计找出其值得肯定的地方,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帮助学生在和谐的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树立自信心、上进心,这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作风、教学技巧的一种独特表现。

、使学生在探究性物理实验中和谐发展

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两层意思:首先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其次是使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具有特长。为此,在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过程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物理探究性实验学习过程,其中含着对学生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过程,物理思维方法多种多样,而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我情有独钟,颇有心得。例如,在探究性实验学习“电磁感应”之前,可先让学生回顾奥斯特实验,并设问:既然电能够产生磁,那么反过来磁是否能产生电呢……又如在探究性实验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后,可让学生先判断照相机、幻灯机的成像性质,然后运用逆向思维分析解释他们的成像原理。如此这样,学生对一些物理知识问题在脑海中就产生了一定的逆向思维的习惯 ,有利于物理探究性学习。

和谐发展是全面发展的一个新的层面,只要拥有了和谐的教育理念,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和谐的理念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就能够实现学生和谐发展的最研究成果

通过近一个学期的研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合作形成一种必不可少条件,从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到结论的得出,无不充满着学生和谐、快乐的交流,使学生团结、和谐气氛中获得了知识。

在科学探究中运用和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过程,应贯穿教学的始终,不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本学期刚接新的班级,开展本课题其目的主要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探究活动更加有效

光学演示实验的改进与体会 光学演示

仙降镇中 张海轮

摘 要:光学实验在科学教材中对于增强学生对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无论是教师演示光的一些实验还是学生活动探究光的实验,受到学校条件和地点、天气的影响非常明显,而且效果并不一定能达到师生所期望的,而笔者通过实践与思考对光的一些实验进行了改进,并有了一些创新的想法,利用学校常用的幻灯机以及常用工具,演示了光的色散、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规律以及照相机原理与眼睛成像特点及近视、远视的纠正,这对于加强学生对光的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

:光学实验 演示 改进 体会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演示实验不同于其它任何实验,它是教师进行表演和作的实验,给学生以生动、鲜明、直观而又深刻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经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加工过程,使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师条件想办法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研究、思维、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记忆、综合、实验、作等能力。

一、问题的由来

笔者在实施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实践时,发现章《对环境的察觉》中,有很多有关光的知识的章节,牵涉到许多光学实验,这些实验总的来说在实际平时课堂中演示时或者让学生探究时常常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时间与天气影响实验的演示与效果。

如光的色散现象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实验,学生对于这种彩虹般的现象是带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的。但想要在上课时按课本中活动的要求,利用盛有水的脸盆里斜着放一面镜子,来对着太阳光调节产生光的色散现象,想要这种效果展示给学生看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我们不可能将课堂搬到室外上,时间上与学校管理上都是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用和多媒体代替讲解学生的兴趣与可信度就大大降低;如果想通过窗户射进的阳光来演示,又要看老天爷的脸色了,况且这进光的色散现象投射在地上非常不明显,大部分学生会看不清楚现象,有可能会造成课堂的混乱,曾经用灯泡发出的光来替代阳光,但效果仍然不明显,所以这节课的演示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能不能找到一个替代阳光的光源,同时又能很好将其色散效果投射到屏幕上?

2、学生的自觉性与能力会影响实验的进行

在第四节《光和颜色》中有一个让学生探究小孔成像的活动,在实际作中我们的学生几乎无法完成这项探究任务,这个实验本来并不是科学课程中才有的,原来的自然科学教材中就已经提到了,我觉得这个实验具有很浓厚的科学历史蕴含,如果能完成这个探究活动,有进行科学史教育的作用,又能培养其探究能力与兴趣,但在实际作过程中,发现小孔现象用蜡烛在白天做出来的现象很难观察到,让学生去树林里找圆形的光斑,我觉得好象不太理想,学生好象对做这种事没有兴趣,教师在现有的教学体制下又不敢这样开放课堂,如果布置学生回家做农村学生往往自觉性不够强,总是草草了事,所以我就思考,能不能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对这个实验进行演示,当然现象能很清晰,又不需要暗室,能在班级里直接进行是最理想的。

3、多媒体演示替代不了实验演示

第六节《眼和视觉》中一个活动研究凸透镜成象规律实验,但在实际学习中我们农村学生对于这块知识掌握非常困难,从学生的学习反馈来看,原因可能是学生对于如何找到清晰的像不是很清楚,另外学生什么是物距和象距不太理解,学生对于焦距的测量不是很懂,由于用传统的光具座进行演示教学时效果不是非常明显,所以,我跟大多数教师一样,用多媒体(flash课件)替代实验进行演示与讲解重点与难点,但从教学反馈来看,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并不是非常理想,所以本人更加确信,多媒体只能起辅助作用,没有真实的实验演示很难吸引学生的眼球并引发学生的思考。本人认为这个活动对于农村学生来讲应该改为式探究,可由教师先进行简单必要的讲解与演示现象后,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出规律,再通过多媒体辅助归纳总结应该是最理想的,所以如何提高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演示效果对于解决这块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在讲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时,照相机虽然学生大多见过了,但还是大部分学生好象对于这种原理不太理解,包括眼睛的构造与成象特点,好象可能现在网上都有flash课件来帮助演示理解,但我个人认为,如果能通过实物模拟演示照相机和眼睛的成象特点,对于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非常有帮助,所以本人一直致力于改造这几个演示实验,追求更好的演示效果与趣味性。

二、实践与改进

笔者分析了以上几个光学演示实验,的难处是如何解决光源的问题,因为用蜡烛或者用白炽灯演示,由于光源向四周发散,造成光线并不集中,由此得到的现象的能见度就大大降低,白天的情况更加不清晰,而班级后面的同学就几乎看不到了。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幻灯机在使用时光线的亮度很强而且又非常集中,所以就果用硬纸遮住幻灯机发光面,然后在挖空出一只蜡烛形状,发现可以相当于一只发出光度很强且非常集中的蜡烛光源(如图1),另外就是要增强演示效果,以解决光具座上演示能见度太弱的缺点,我觉得用幻灯机上的凸透镜当做演示透镜可能效果会不错的,因为幻灯机本身就有很强而又清晰的放大效果呀。下面就介绍一下光学实验演示的改造与实践。

1、光的色散实验演示改进

(1)、实验仪器

三棱镜、幻灯机、带有宽约5毫米,长约5厘米的狭缝的不透光的硬纸板,木块。

(2)、演示方法

启动幻灯机,将带有狭缝的纸板放在投影仪上,只有一束白光从狭疑射,作适当调节,以便演示。将棱镜的底面朝下,并调整白光的入射角度。使光经折射后投影到屏上,并出现了光的色散现象。

(3)、演示效果

学生注意观察各色光的排列顺序,光的颜色红橙黄绿蓝靛紫(如图2)所示。

(4)、问题思考:

如果将三棱镜的底面朝上,会有什么现象?

调节幻灯机上的平面镜,将通过狭缝的白光反射到较低的位置,问学生:若要使这束光折射到屏上,三棱镜的底面应该朝向哪里?学生会回答:底面朝上。又问:此时光谱的红色。紫色的位置分别的哪里?学生经过思考会回答:紫光在上,经在下。于是将棱境的底面朝上并调整白光的入射角度。使光经折射后投影到屏上,出现了光的色散现象,并证实了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

在投影演示中,同学们通过对光的色散的观察、思考和再证实,加深了棱镜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作用的理解,对光的色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升华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2、小孔成像演示的改进

(1)、实验仪器

带小孔的光屏、幻灯机(改装)、挖空一只蜡烛形状的不透光的硬纸板,光具座。

(2)、演示方法

启动幻灯机,将挖有蜡烛形状的纸板贴在幻灯机上,并立起来(如图1)所示,对着带小孔的光屏照射,光具座上的另一个玻璃光屏就出现了缩小倒立的像,如果在远处放一个大的屏幕,就会出现放大的倒立的像。

(3)、演示效果:小孔所成的像可大可小,而且总是倒立的。(如图4、图5)

(4)、问题思考:

①如果将小孔换成别的形状(如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状),会有不同的现象吗?

②媒体介绍小孔成像的历史背景,进行科学教育史教育。

③小孔成像的原理是什么?小孔的直径到底多大才能成像,为何大的孔无法成像?

3、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演示的改进

(1)、实验仪器

幻灯机用凸透镜镜头、幻灯机(改装)、挖空一只蜡烛形状的不透光的硬纸板,手电筒,光具座;照相机模型(自制),眼睛模型(自制改装)。

(2)、演示方法

①粗测透镜的焦距。用手电筒对着凸透镜照射,调节另一侧的玻璃光屏,只至光屏上出现明亮的光斑,测出光斑与透镜立杆的距离就为焦距f =______。

②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启动幻灯机,将挖有蜡烛形状的纸板贴在幻灯机上,并立起来(如图1)所示,对着凸透镜照射,通过调节使光具座上的玻璃光屏出现了缩小倒立的清晰的像,对着学生分析像距与物距的概念,并在黑板上画出光路示意图,做2-3组并记录此时的数据;移动透镜与光屏使之得到一个几乎等大的像(可用直尺测量),记录数据;将凸透镜移到离光源较近的距离,在远处放一大的白屏幕(或用投影幕布),调动得到倒立放大的像,也做2-3组并记录数据,利用黑板上记录的数据与学生一起分析概括规律,填写好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录表。

③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

I. 照相机原理:启动幻灯机,将挖有蜡烛形状的纸板贴在幻灯机上,并立起来(如图8)所示,对着照相机模型(自制)照射,在照相机后面的光屏出现倒立缩小的像,拉动纸盒外套可调节光屏与镜头的距离,模拟照相机的拍摄。

II. 眼睛结构与特点:用flash课件演示眼睛结构特点,然后启动幻灯机,对着眼睛模型(自制改装)照射,在模型后面光屏上出现倒立的像,(讨论如果比较模糊如何使其得到清晰的像?),然后演示近视与远视的纠正。

(3)、演示效果:

①测焦距(省略)。

②凸透镜成像规律。(如图6、图7)

③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如图8、如图9)

三、实验心得

通过本次实验改制实践,笔者对实验在科学教学体系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希望下面的一些感受能引起同行的共鸣。

1、感受一:实验回归科学课堂

在新的科学教学体系中,教师角色已经从以往的那种“授业者”转变为“研究者、探索者、合作者、服务者”。科学实验教学也该如此,应抛弃以往的“口头式”、“黑板式”、“应试型”的实验教学,改变以往“教师教的枯燥、学生学的乏味”的现象,真正体现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正确学生能动手、思考,提出问题和质疑,并能解决问题,真正发挥科学实验教学的作用。

2、感受二:重视演示实验在实验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表演,并学生观察和思维的教学双方协调活动的实验,它具有特殊的魅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另外,由于新科学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所以以往的那种实验技能训练机会大大减少,教师就需要通过演示实验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习正确、规范化的作技术和方法,并进行实验习惯的教育。所以在课堂实验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要做好这一步。

3、感受三:加强实验习惯与态度的培养

以往在做光学实验时,学生的总不是很高,但本次教学实践中笔者非常在做好演示的时候强调在实验中要应做好“观察、作、记录、分析、整理”各个环节,特别注视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态度,结果发现学生小组在单位时间内的实验有了很大的提高,这让我更加坚信,实验时的态度与习惯往往是导致成败的关键。。

4、感受四:教师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借助实验教学实现“三维”目标。

(1)教师应该具有新理念

教师应该不要拘泥于教材的束缚,敢于创设条件(如让学生制作学具、教师制作教具等),将课堂的某些演示效果不好的实验进行改造,加强演示效果或者改成学生探究活动。

(2)教师应该具备广泛的实验专业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 ,“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验专业知识,因为科学实验本身是一种科学探索的过程,对于实验的原理、实验的设计等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作能力等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3)教师应具有科学的实验室管理知识

教师不光要会做实验,更重要的是还要会管理好实验室,这样才能为学生实验提供有力的保障。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学生实验“五会”:会管理;会准备实验;会辅导实验;会维修、保养仪器设备;会自制教具。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稳定推进,教师在实验中应该大胆尝试,通过实验真正做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科学教师要坚信:科学教学的基础是实验,实验教学的真谛是创新。

如何加强课堂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能够实现的教学效果

课堂演示实验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直观地展示科学原理和现象,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了加强课堂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准备充足而有趣味性的实验内容。教师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案例,并注意实验作简单易行、效果明显、趣味性强。教师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资源来辅助演示实验,使学生更好地领会科学原理。

加强师生互动。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互动,在实验前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和探究;在实验过程中及时纠正错误并指导作;在实验结束后与学生共同总结经验并评价结果。这种互动式的授课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能力。

再次,注重安全教育。演示实验过程中安全,教师应该提前规划好实验流程,保证作规范和安全。教师也应该在实验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作指导,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翻转课堂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提高课堂演示实验效果的教学方式。它将传统的授课方式颠倒过来,使得学生在家庭环境下先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和理论,再到教室中进行实践作和互动讨论。这种模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加强课堂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准备充足而有趣味性的实验内容、加强师生互动、注重安全教育以及采用翻转课堂模式等。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做好了,才能够真正提高课堂教育质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

【浅谈几个物理演示实验的改进】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生动、真实有趣的特点,能在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是物理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的重要途径,“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对于教材中一些惯俗的、或较难作的、或实验对象可见度的、或实验现象显示器变化幅度小的演示实验,物理教师必须广开探究思路,大胆改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物理教学实践,浅谈几例。

一、惯性现象的实验改进

1实验缺陷

物理教材中用来说明惯性现象的实验是,在小车上放置一块小木块,演示“突然拉动小车时,木块由于惯性向后翻倒”,“小车突然停下时,木块则由于惯性向前翻倒”。实践证明,这种传统的“小车+木块”的实验装备,由于在生活和教学中都极为惯俗,所以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即便老师把实验演示得十分精彩与成功,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2实验改进

改用一只盛满水的杯子取代小车和木块做实验。在讲授“惯性”概念之前,学生观察:“当水杯突然向右运动时,水从哪边溢出?”“当水杯突然停住时,水又从哪边溢出?”

3实验改进后的优点

改进后的实验贴近学生生活,既简单又易懂,富有吸引力。水的溢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观察思维活动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参与学习,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沸点与压强关系的实验改进

1实验缺陷

在水的沸点与压强关系的演示实验中,教材采用注射器来改变密封系统中的压强。小注射器受本身体积的局限,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密封系统中的压强,用小注射器做实验效果。

2实验改进

采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用口含着橡皮管吸气或吹气来改变系统中的压强,观察水的沸腾情况(装水的底部应加一些粗砂或碎瓷,以防崩沸;在另一空中插入玻管,连接加热系统,以防热水汽吸人口腔;该实验装置虽有缓冲器,但仍应注意安全,宜先做减压实验,再做加压实验)。

3实验改进后的优点

压强变化范围增大,能充分展示沸点随压强变化的现象,效果明显;温度计直接显示了水在不同压强下的沸点的具体温度值,增强了说服力;用口吸气或吹气,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感受与趣味性,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三、断电自感现象的实验改进

1实验缺陷

如图2所示,该实验虽能观察到断电自感现象,但不能表现自感电动势的高低和感应电流的方向。

2实验改进

如图3所示,用两只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反向并联然后再串联一个阻值约680Ω的限流电阻,取代原来的小灯泡接入6v的电源中来做实验。

3实验改进后的优点

发光二极管具有发光效率高、工作电流范围大、易点亮、光色多样和价格便宜等优点,用它来改进实验,新颖独特,极大地提高了实验的可见度,既能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自感现象。又能有效地显示感应电流的反向过程。

四、反冲现象的实验改进

1实验缺陷

在物理教学中,用来说明反冲现象的实验装置不外乎反冲演示仪、空气反冲轮和反冲小车等传统仪器。用它们做实验或陈旧惯俗、或可见度、或实验现象持续时间短,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2实验改进

制作如图4所示的蒸汽反冲装置。其中,易拉罐的两端通过胶塞各接一段带直角的空心金属铜管,两段铜管的直角端口捶成扁平状且呈水向分布,易拉罐整个罐体固定在中心转轴上,可随转轴在底座支架上自由转动。

在蒸汽反冲器中加入少量水,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待水沸腾后,水蒸汽便从铜管的直角端口缝隙吹出,而易拉罐则朝着水蒸汽吹出方向的反方向高速旋转。只要用酒精灯持续加热,水蒸汽与易拉罐的反冲运动就不会停止。

3实验改进后的优点

能直观地展示易拉罐(铜管)在水蒸汽作用下的反冲运动。不仅现象稳定、明显、动感十足,能满足长时间演示的需要,而且能带给学生多种感官的和愉悦,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制教具的意识。

五、做功与内能变化关系的实验改进

1实验缺陷

如图5所示,在物理教材中,克服摩擦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的实验是,在固定于底座上的薄壁金属铜管里装入少量的,然后用软木塞塞紧管口,把一根绳子缠在管子上,并迅速地来回拉绳子,过一会儿,会听到“砰”的一声,软木塞被蒸气冲出管口。的温度升高,甚至沸腾,表明它的内能增加了。该实验有如下缺点:(1)实验需要看到蒸气顶开塞子的现象,就必然会使蒸气扩散到空气中去,还极易出现飞溅到脸部、眼睛、嘴唇等处的现象,而有毒性,这样既污染室内环境,又会直接对师生造成危害。(2)塞子与铜管结合的松紧程度难于控制。太紧,塞子不易被冲开,且实验会耗时很长;太松,塞子被冲开的现象不明显,可见度小。(3)处在边远地区的学校不易找到。

2实验改进

如图6所示,在原装置的塞子上插入一根直角玻璃管,且玻璃管的水平部分预先贮入一段带色的小水柱,把绳子缠在薄壁金属铜管上。演示时只要来回拉动几次绳子,就会看到小水柱在水平玻璃管里向右移动。该现象说明克服摩擦做功,增加了铜管内被水柱密封的空气的内能,空气的温度升高、体积膨胀,所以,小水柱发生了移动。

3实验改进后的优点

改进后的实验不需要用,避免了蒸气对空气和人体的污染;实验作方便、简单,同时节省了时间;现象比较明显、清晰、可见度大,具有较好的实验效果。

六、大气存在压强的实验改进

1实验缺陷

物理教材用“瓶口吞鸡蛋”实验演示大气存在压强。该实验深受学生喜欢,其原理是瓶内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小于瓶外空气密度,因而,在瓶外大气压强的作用下,鸡蛋被压进瓶内。该实验的不足之处是:实验前需要煮熟鸡蛋,并且一只鸡蛋只能使用一次;实验对鸡蛋的大小要求比较苛刻,因为大的进不了,小的会自动落下,要挑选比瓶口稍大的鸡蛋并非一件易事。

2实验改进

方法一:如图7所示,改用“广口瓶吞气球”的实验代替“瓶口吞鸡蛋”实验。演示时,先将气球充气至直径比广口瓶直径略大,并用丝线将气球口扎紧,使之不漏气。然后在广口瓶底部均匀地铺上一层细沙,并将一小块点燃的脱脂棉放入其中,待脱脂棉燃烧殆尽时,迅速将气球紧放于广口瓶上。随后可见气球逐渐变形,慢慢地被瓶口吞食,被吸入瓶中,如图8所示。

方法二:取一个薄壁易拉罐(罐口未完全撕开,一个刚好能插吸管的小口子,如图9所示),在罐中装入深度约1cm的水,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当水沸腾冒出大量水蒸汽时,用钢丝钳抓起易拉罐,并迅速用橡皮泥将罐口密封,置于一边冷却(为加快冷却速度,可用手沾取少量的冷水洒在罐壁上),稍等片刻,便能听到连续的“噼”响声,只见易拉罐被压瘪,变得面目全非。

3实验改进后的优点

方法一:该实验取材简便,演示方法简单,且气球的形变比鸡蛋的形变更加直观、明显,现象清晰,震憾力强,富有戏剧性,能深深吸引住学生。

方法二:该实验取材简便,可作性强;有声有色,现象明显;具有直观性,富有神奇感,吸引力强;说服力强,能有效展示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来自四面八方,激发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但必须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七、电荷在空心导体上的分布的实验改进

1实验缺陷

如图10所示,观察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的实验是,用验电球分别接触带电空心金属球的内外表面,然后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以检验空心金属球内外表面电荷的分布情况。该实验多数情况下会由于空气湿度和实验材料等原因,导致实验效果不明显甚至无效果,从而干扰学生对“带电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它所带的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上,导体内部不带电荷”这一知识的正确理解,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本来就不认可的知识。

2实验改进

将蓖麻油和头发屑(约1mm长)放入玻璃培养皿中,用细棒搅匀,置于幻灯上投影,再将小铜环置于玻璃皿的,用导线将小铜环与感应起电机的一个放电球相接,使铜环带电,则环外发屑按电场线方向排列起来,而环内发屑仍保持无规则状态。这一现象表明电荷只分布在导体外表面上,产生电场,而导体内部无电荷,不产生电场。

3实验改进后的优点

实验现象直观、明显,化抽象为具体,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化解了学习的难点,为学生理解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理论搭设了桥梁。

总之,同样的实验现象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教师只要抓住它们的本质,坚持做有心人,保持长久关注的心态和孜孜以求的精神,不断地从专业书籍、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同行专家等处学习新的思想和方法,在模仿的基础上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改进,在改进的基础上创新,便能很好地解决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达到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实验教学目的。